制图六体
中国古代利用地图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周时周武王就令召公测绘洛伊地区地图来确定王都和成周两座城的位置。战国时卫国人荆轲被燕国太子丹派遣刺杀秦王,荆轲利用地图在军事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以燕国督亢地图为诱饵,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得以接近秦王。但他利用藏于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成语“图穷匕见”便是演生于这个故事。实际上, 地图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于生产、军事各个方面。
实际社会活动不但需要应用地图,而且对地图的精度有一定要求。例如, 西汉建元六年(前 135 年),淮南王刘安有感于汉武帝所掌握的闽越地图粗糙不准确,而上书劝阻汉武帝攻打闽越。
为了使绘制的地图更符合实际,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需要,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大约 2 世纪时,晋代裴秀创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编制理论,即“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也就是绘制地图时的 6 项基本原则:
第一项是“分率”,即比例。把地形、地物按定的比例缩绘在大小有限的图纸上。
第二项是“准望”,即测定地物间的方位,使各地物间保持正确的方位关系;
第三项是“道里”,即测定地物间的距离远近;
第四项是“高下”,测量两地间道路高低上下的情况,以“逢高取下” 的方法,把两地间距离换算成水平距离;
第五项是“方邪”,即方斜;第六项是“迂直”;
这两项说的是两地物间的“道里”不能直接量取时,采取“逢方取邪”, “逢迂取直”的方法,以确定两地间的直线距离。
裴秀在说明“制图六体”在地图编制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时认为,绘制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比例尺,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面距离的比较和测量;如果有了比例尺而不考虑方位,那么就很难确定所有地物的正确位置; 有了“准望”而无“道里”,那么就不知道图上各地物的远近;有了“道里” 而不测高程就不知道山的坡度大小以及山的高低。“制图六体”是绘制地图时缺一不可的 6 个方面,只有这 6 个方面互相补充才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和距离。
“制图六体”的创立,为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地图绘制有章可循。从创立时起,直到明、清之交的 1000 多年中,“制图六体” 始终指导着中国古代地图的编制工作。
(郑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