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历史上又叫翻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重要的水利灌溉机械。
大约是在东汉灵帝统治时期(168—189 年),掖庭令毕岚发明了翻车、渴乌,安置在京师一座大桥的西面,用以给市郊南北大道洒水,以节省老百姓的开支。三国时魏国的马钧,曾在京师洛阳见到一块空地可以作菜园,但无水灌溉,于是对翻车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由于翻车操作省力,可以连续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效力较高,故自其问世之后,便深受人们的欢迎,很快被推广使用。至今有些地方仍在使用。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作诗对龙骨水车作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说:“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剌水绿秧抽稻芽。”
翻车被称为龙骨水车、是因为其关键构造像龙骨。那么, 龙骨水车的构造是如何的呢?对此,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在其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中,曾作了详细地记述。其构造除压烂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 长约二丈,宽四寸至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宽窄与槽一致,但比槽板两头各短一尺,用以安设大小轮轴。行道板上下通周用龙骨板叶一节一节连接起来,有如龙的骨架一样。在上端大轴的两端,各带拐木四根,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在行道板上刮水上岸。这是脚踏的龙骨水车。当上下水面相差不多时,可以改用手摇龙骨水车。其构造与脚踏者基本相同,仅是把脚踏拐木改为用手摇转的木把。
龙骨水车最初是用人脚踏或手摇作动力。大约在宋元时期,龙骨水车在动力方面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出现了用畜力和水力作动力的龙骨水车。
畜力龙骨水车是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一大卧齿轮,让卧、竖二齿轮的齿相互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由牛拉着横杆转动,经齿轮的传动作用带动水车运转。
水转龙骨水车的动力部分,是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立一个大木架,中央竖一根转轴,轴的上、下各装一个大卧轮。下卧轮为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便借水流的冲击力驱动水轮转动。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与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衔接。;当水轮转动后,即由齿轮的传动作用,带动水车运转。如水源比较高,也可以作一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运转。
龙骨水车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提水灌溉机械,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灌溉工具。
(曾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