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

“赵州石桥是鲁班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秧歌剧“小放牛”中的一段唱词。唱词中所道出的是关于赵州桥的一则美丽的神话传说。

赵州桥横跨在赵州(今河北赵县)城内的洨河之上。传说古时候,一到夏秋雨季,洨河水常常泛滥成灾,使渡船停开,交通中断。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得知后,便赶到洨河边,一夜之间建造了赵州桥。

桥一建成,八仙中的张果老和五代时后周的世宗皇帝柴荣柴王爷,一个倒骑着毛驴,一个推着独轮车,来到桥头,问鲁班说:“你的桥能经得住我

们同时过去么?”鲁班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哪知背着褡裢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褡裢里装着的是三山五岳,柴王爷推的车上载着的则是日月。因而他们一上桥,桥就猛烈摇晃,有坍塌之势。鲁班一见,急忙跃身桥下,把手撑住桥身,使桥稳住。为此,桥上便留下了鲁班的手印,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柴王爷的车道沟。你如有机会到赵州桥游览,还可以看到这些印迹呢!

当然,传说只是寄托着人们对于赵州桥的热爱,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事实上,赵州桥是在隋代时由巧匠李春主持建造的。这座桥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年)开工,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竣工,命名“安济桥”,俗称赵州桥,又叫大石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 50.82 米,拱券净跨 37.37

米,桥面宽 9 米,桥脚处宽 9.6 米,是历史上最大跨径的洪桥,也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

赵州桥之所以饮誉于世,不仅是由于桥的拱大和建造的时间早,而且还由于它在造桥工艺上的创新,是一座拱桥建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

赵州桥的建筑在设计思想和工艺方面有如下的创新:

首创坦拱式结构。以前的拱桥,都建于河道狭窄的地方,采用的是半圆形拱。但赵州桥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通隋东都洛阳,又地势平坦,水面较宽,如采用半圆形拱,桥面要高出地面一二十米, 形成陡坡,无法通行车辆,人马也难于行走。因此,李春大胆创新,采用圆弧形拱,成为坦拱式。其拱矢只有 7.23 米,和拱的跨度比大约是 1 :5,能够通行车马。有诗称赞它:“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

首创敞肩拱结构。洨河两岸地层是泥沙淤积层,承重能力差,为了减轻桥梁的自重,李春改变以往拱桥采用的实肩式,在桥两肩上各建二个小拱, 形成敞肩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结构,至今在桥梁建筑中还广被采用。这一结构除减轻桥的自重外,还可以减少主拱桥的承重变形,提高承载力和稳定性,而且汛期还可起分泄洪水,保护桥梁的作用。

同时,桥台和桥脚的连接处、主拱上、拱石间,以及拱背上,采用了多种铁件联结加固,使桥梁各部分紧密联结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桥梁的稳固性。

后人称颂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真切地反映了它的设计思想和工艺之高超卓绝。

(金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