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风设备
金属冶炼和陶瓷烧制都需要高温,而高温必须依靠鼓风设备方能获得。可以说,先进的冶炼技术是与先进的鼓风机械分不开的。在近代技术兴起之前,中国的鼓风机械在世界上是最为先进的。
早期的鼓风设备叫橐,又称橐籥(音 tuóyuè)、鞴(音 bèi)等。橐,为用牛皮制成的革囊,用以鼓风;鞴,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输风管。橐至迟在公元前 5 世纪的春秋末期即已出现。在《墨子·备穴》中,记有“炉橐,橐以牛皮,炉有两缻(音 fǒu),以桥(即桔槔)鼓之”,还记述有在战争中用橐将灶上烟火鼓入地道,以阻止从地道来犯之敌。
从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早期橐的形状和构造。它是由 3 个木环、两
块木板、外裹皮革而成,可以伸缩。其伸,空气通过阀门进入囊中;其缩, 橐中的空气通过排气阀门,经由输风管而进入冶炼炉中。汉代的炼铁炉已很高大,要用多个橐,并排在一起,称排橐,简称“排”。用人力操作者叫“人排”人排甚费人力,故有人发明了利用马力来操作的“马排”。东汉的杜诗在建武七至十四年(公元 31-38 年)任南阳(今河南南阳)太守时,又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排”。《后汉书·杜诗传》说他“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大约在唐宋时期,皮橐式水排被木扇式水排所代替。从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记载和插图,可见其形式和结构。它是以木板制成立方体的箱体,依靠其中一面木板的启闭运动,而把气流送入冶炼炉。它以水力驱动,“搧冶甚速,过于人力”。
大约在宋代时,鼓风设备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拉杆活塞式风箱。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画有 20 个风箱图。这些风箱,分别出现在卷中
《冶铸》的铸千斤钟与仙佛像、铸鼎、铸钱,以及《锤锻》中的锤钲与镯, 卷下《五金》中的熔礁结银与铅等的插图中,表明了活塞式风箱明代时已在冶炼、铸造、金属加工中广泛应用。从这些风箱中,可以看到其中有的拉杆面及对面各有二个进气瓣;有的拉杆面一个进气瓣,对面二个进气瓣;有的拉杆面一个进气瓣,对面未画出;有的拉杆面没有进气瓣,对面未画出。前3 种推拉拉杆时均可鼓风,可得到连续气流,第四种只有推拉杆时进风,得到的是间歇性气流。不同类型的风箱可能是适应不同温度的需要而设计和制造的。
活塞式风箱的问世,是鼓风设备的重大创新。它的构造与原理已与近代风箱一致。李约瑟博士曾引述 19 世纪科学著作家尤班克的话,评价活塞式风箱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说:“最完美的鼓风机和近代改良泵的杰作”, 都是中国活塞式风箱的“仿制代改良泵的杰作品”。
(金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