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分类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离不开花草树木,禽兽鱼虫。如何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生物界呢?可以说,利用形态特征和功能用途,把动植物分门别类,加以区别,是人类对于生物认识的基础。中国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分类方法。从世界范围看,历史上的动植物分类法虽然有多种,但总的可以归结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和应用过人为分类法,如早期的本草学著作中,曾人为地分药物(包括动植物)为上、中、下三品,而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分类法,并与现代的分类法基本一致。
中国传统分类法的最基本内容,是把动植物分为草、木、虫、鱼、鸟、兽 6 大类。从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发展中,大体上可以看到这一分类方法的形成过程。如带有“草”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植物,同属草类;带有“木” 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植物,同属木类;⋯⋯带有“犭” 、“豸”、“鹿”等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动物同属兽类。这一分类法至迟在西汉时已经形成。战国时开始汇集,西汉时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已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专门解释动植物名称的篇章。前 6 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最后一篇主要讲家养动物。从《尔雅》中动植物名称的排列顺序中,还可看到当时已有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如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排在一起,表明它们是同一类的;又如蝉类、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麋鹿类、虎豹类等等,表明当时的分类已具有现代属、科等分类的内容。
西汉之后,传统的分类学不断得到发展,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中国的传统分类学达到了高峰。
《本草纲目》不但是一部中药学的集大成著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性著作。李时珍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思想指导下;对动植物进行了客观的自然分类。他对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进行了十分细微的观察,并做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他将 1000 多种植物按
其自然科属关系进行分类。如在“草”这一大类中,又分为 10 小类,其中芳草、毒草、蔓草、苔草等以性能形态来区别,山草、湿草、水草、石草等以植物生长环境来区别。这一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直到现在,植物品系和植物带的研究,还是植物分类学上的重要课题。《本草纲目》中对动物的分类,比植物的分类更进一步。书中把 400 多种动物分成 5 种 17 类。以禽部原
禽类为例,即可见其分类之精细。原禽类共列 23 种动物,其中的鸡、雉等
- 种禽,都是属于现鸡形目雉科的陆禽,十分接近现代动物学的分类。而且,
李时珍是基于动物有一个“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发展过程的认识, 把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 5 种,最后是人,反映他已具有生物进化的初步认识。
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耐的成名著作《自然系统》,出版于 1735
年,只有 12 页,在时间上晚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个半世纪,内容也远不及《本草纲目》。仅此,即可见及中国古代分类学的成就之一斑。
(金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