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瓷器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独创性发明。精美的中国瓷器在历史上即已享誉世界五大洲。世界各国均受过中国瓷器之惠。直至现在,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仍是用同一个词 China。

瓷器的特点是坯胎以白色高岭土(也叫瓷土)为原料,表面施有玻璃质釉,在 1200 ℃ 左右的高温下烧结而成。成品的吸水率低,质地坚硬细致, 敲击有清脆的音响。其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在还原焰气氛中烧制,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的含量在 0·8% 到 5%时,釉呈青绿色,颜色由淡到浓;如含量超过 5%,则颜色成暗褐色, 甚至黑色。白瓷是单纯的石灰釉,要求坯料和釉中的铁含量越少越好。各种色瓷则是用含有起呈色作用的各种元素所制成,如红色的瓷器是由胶态单质铜的呈色作用引起的,青花瓷器釉中则含有钴元素。

瓷器的出现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商周时期的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就烧制出类似后世瓷器特证的器物来,现人们一般称之为原始瓷器。而瓷器烧制工艺的成型,并有意识进行生产,则开始于 1 世纪时的东汉时期。其后历代不断发展、创新,烧制工艺也更加成熟和完善,相继烧制出大量的各种瓷器制品。瓷器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远销国外,唐宋时已成为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瓷器外销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陆路,包括西北的“丝绸之路”及西南的“南蕃古道”;一是海路,可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业以至非洲东海岸,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瓷器制造工艺流程。它主要包括有:选土、粉碎、淘洗、配料、制胎、修胎、绘制或印制花纹、上釉、装窑、烧窑等。宋以后又出现了釉下彩工艺,即在瓷胎上绘画或贴花,再上釉入窑烧制;还有烧制成瓷器后再绘画或贴花,再上釉入烘烤炉烤制。瓷器的装饰有划花、绣花(用针刺)、锥花、堆花、暗花、嵌花、粉彩、青花、镂雕等等,构成了色彩缤纷、式样繁多的瓷器艺术世界。

尽管瓷器色彩和式样众多,但总的说来以青瓷和白瓷为主。

青瓷是中国早期制瓷业的主流产品。古人尚玉,凡器物以玉器为贵。因此,在青瓷问世之后,即以其碧玉般的釉色,如玉般的质地,深受人们喜爱, 风行于世。青瓷以越窑为代表。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质地细腻,明澈如水,莹润似玉。唐宋诗人的诗句,“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欧荷叶空”,“越犀玉液发茶香”等,生动地描绘了越州青瓷品质之高尚。

白瓷,唐时以邢窑为代表,宋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邢州(今河北邢台一带)白瓷的胎和釉都很洁白,质地细润,似银类雪,和越州青瓷齐名。唐时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很精良,胎薄而坚致,色白声清。杜甫有诗赞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景德镇被誉为瓷都,宋元明清 4 代一直是瓷器的重要生产中心,除生产白瓷外, 还生产许多其他的瓷器。此外,福建的德化窑以生产建白著名,特别是明代著名瓷艺家何朝宗塑造的象牙白佛象,至今被举世视为珍品。

(李劲松) 漆器漆器是中国古代一项独创性发明。漆器坚牢耐外表光泽美观,体质

轻巧,是人们喜爱的日用品和工艺品。

漆器用漆制成,漆是原产于中国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分泌物,其主要成分为漆醇。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水分,称为生漆。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后,就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即熟漆。把漆液涂饰在各种器物表面之后,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热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醇发生化学作用,在器物表面形成薄膜——漆层。在漆液中加入颜料或染料,即形成彩色漆层,使漆器更为美观。

在制造漆器时,通常在漆里掺入桐油,成为油漆。桐油是从中国特产油桐种子中榨出来的,它是一种干性植物油,主要成分为桐油酸,干后也能成膜。桐油膜亮度比漆大,但抗老化性能不及漆,而漆产量比桐油小,成本亦高。把桐油渗入漆中,既可对漆起稀释作用,改善漆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这种把二者合用,使其取长补短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制漆技术的一大创造。

中国已经有 4000 多年的用漆历史。《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有:“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入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说明人们早就在漆中加进红色或黑色颜料,装饰食器或祭器。考古发现中,更可以看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陶器上涂漆,以装饰陶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油漆对于器物的防腐保护作用和装饰效果,在车辆、兵器把柄、日用几案和器具、乐器、棺椁以及建筑中大量应用。由于漆在阴湿环境中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容易出现裂纹,故秦汉时又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专用场所“阴室”。其后,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技术,漆器的制造历久不衰,并不断有所改进和创新。

漆器制造的分工非常精细,汉代著作《盐铁论》即记有“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汉书·贡禹传》更记载有具体分工和管理。历史上,漆器的制造工艺大致分为:作胎、上漆、描绘油彩花纹、雕刻铭文、成器修整等。其胎质有木胎、皮胎、麻胎(即夹紵胎)等。为了增加漆器的艺术效果,历史上还发明了多种漆器装饰工艺。著名的有“扣器”,即在漆器上加饰金银铜箍;“金银平脱”,即把金银薄片雕成花纹,胶沾在漆胎上, 上漆后再经打磨推光,现出闪闪发光的金银花纹,和漆面平托于器表,显得十分华贵;“剔红”,即把朱漆层涂在木胎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使呈具有立体感的图象;“雕红”,技术工艺与“剔红”相同,但胎用贵金属制成。此外,在漆面上加饰蚌壳、玉石的螺钿工艺, 在历史上也很盛行。

在夹紵胎的基础上,大约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发展出脱胎漆器。其制作过程为,先用木骨或泥模雕塑成底胎,再在外面粘贴几层麻布,形成布胎; 在布胎上上漆(称髹漆),并加彩绘;阴干后除去底胎,即成中空的脱胎漆器。这是历史上漆器制造技术的又一大创新,至今脱胎漆器仍作为传统的工艺品享誉于世。

中国的漆器及其制造工艺,很早就传入周边国家,以至中亚、西亚等地。大约在 17 世纪或 18 世纪时,欧洲各国仿制中国漆器成功,并兴起了漆器业。可以说,漆器是中国对于世界的一大贡献,如同瓷器一样,世界各国的漆器也受惠于中国古代的发明。

(金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