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远东慕尼黑活动

日军占领武汉以后,日本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引诱国民党政府投降,以早日解决“中国事变”。武汉战役期间英法和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使日本受到很大的鼓舞,几乎所有的日本报刊都吹捧出卖捷克领土的协定,宣传“中国事变”的解决对于世界“和平”比解决捷克问题更加重要。德国在慕尼黑取得的“胜利”,英法等国对捷克的出卖,使日本意识到, 它可以利用在中国所掌握的对英国施加压力的手段,让英美等国在中国再来一个慕尼黑协定。在英国方面,由于欧洲战争日益迫近,已无力顾及远东, 希望以妥协的办法来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这时也不愿意卷入对日战争,表示准备参加对它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

一九三八年六月,日本和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进行非正式的“和平”谈判,孔祥熙曾表示希望英美进行斡旋。接着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为了解决中日战争问题,准备接受第三国的“善意斡旋”。月底,英国外交副大臣巴特勒表示,英国愿意单独或同其他国家协力,调停中日问题。十二月, 英国大使卡尔由上海到重庆进行活动和蒋介石会谈了七次,并历访国民党政府要人。事后他在香港曾对日本人表示“假使日本和中国两方面都能自动地接近,那时英国很愿作一个调停者”。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政府透露的消息,也证明了西方帝国主义的这一意图。二月九日路透社重庆电称,重庆一个国民党官员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说:“中日问题将由列强以压力加诸中日两国解决”。

一九三九年初,英美通过报纸大量散布关于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解决“中日冲突”的消息。四月,英国大使卡尔再次从上海到重庆进行活动, 劝说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蒋介石集团对此表示响应,并在报刊上公开宣传“拥护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太平洋国际会议是有益于中国的,这不是

①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三辑第十一册。

什么慕尼黑,这是复兴中国的步骤”等等。

七月中旬,为解决天津英租界问题,英大使克莱琪和日外相有田八郎在东京举行谈判。二十四日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英国表示“完全承认”战争状态下的“中国之实际局势”。承认“在华日军为保障其自身之安全与维持其侵占区内公安之目的计,应有特殊之要求”。同时承认“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为与因素,日军均不得不予制止或消灭之”。并表示“凡有妨害日军达到上述目的之行动,英政府均无意加以赞助”。九月初,天津的英军五六百人撤离天津。二十日,香港英政府通知各中文报馆, 不得称日本为敌人,亦不得以“某国”或“X 国”暗指日本。二十八日,日军在天津英租界搜捕“反日分子”。

十月前后,美英大使一齐到重庆活动。这时国民党外交部长王宠惠对美国合众社发表谈话称:“希望爱好和平的国家如美国,能促成调停”,并请务将此意告诉美国。接着孔祥熙也对美联社记者表示:“罗斯福总统曾明白宣示其本人之政策,主张召开国际会议,以解决中日之纠纷,以恢复远东之秩序,足见你们之行政当局已经承认,欲求保护美国之利益,则恢复远东之和平,实为必要”。此后张群等纷纷赴香港,作“和平”的试探。于是“和平”、“妥协”之声,传遍各地。但是,由于日本同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无法真正协调,由于一九三九年九月欧战爆发后,英国在远东地位的被削弱,太平洋会议未能举行。

但是,远东慕尼黑活动并未停止。欧洲战争爆发后,英美企图利用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内部矛盾,拆散东京柏林轴心,贿买日本,把日本拉过来。美国虽然于一九四○年一月废止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但是大量的军事物资,特别是石油和废铁,仍然通过私人企业之手运往日本。五月,英国违反中立原则,与日本成立共管中国政府在天津租界所存白银的协定。七月,英日成立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三个月内,禁止武器、弹药及铁道材料经缅甸运往中国。同时禁止这些物资从香港运往中国。九月,英日恢复会谈。谈判中英国在上海公共租界问题上作了让步,于十月至十二月撤退大部分驻在中国的军队。法国和英国采取同一步调。英法的妥协鼓舞了日本,日军于九月下旬入侵越南,切断了中国的又一条国际交通线,并为进一步南侵做准备。

一九四○年底至一九四一年,日美之间为达成两国谅解方案,进行了民间的谈判和政府间的非正式谈判。该方案要美国总统劝告国民党政府,将“蒋政权与汪政府合而为一”,并“承认满洲国”。由于美日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远东慕尼黑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一九三九年七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指示》, 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力量,推动各方面共同起来反对这一阴谋。在此前后,《新中华报》、《群众》、《解放日报》多次发表社论,揭发这个阴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