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方针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在“国家统一、民主政治”口号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企图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和恢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蒋介石在《庆祝抗战胜利对全国同胞广播词》中, 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宪政实施愈早愈好”;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的实行。他说:“只要是在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三民主义不致动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的前提之下,一切问题无不可以推诚相见,共同商讨,求得合理合法的解决。”一九四六年元旦,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军令政令的必须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任何割据地盘破坏交通阻碍复员的军事行动,必须绝对避免,则是解决目前纷争不安的唯一先决条件”,“除了革命的责任不能放弃,国家的统一不容损害,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以外,其他无不可以容忍,无不可以协商。”蒋介石口中的“法统不致紊乱”,“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就是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本质不能改变,而“军令政令统一” 就是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老调重弹。这是国民党蒋介石对
待战后中国问题的基本方针。
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美国要以蒋介石政府作为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蒋政权也要以美国的援助作为靠山。在这个基础上,美蒋进一步勾结起来。由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内部矛盾发展状况的制约,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一九四九年七月三十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信中供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面临下列三种可能的抉择:(一)完全摆脱一切牵连;(二)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第一途,美帝国主义是决不会采取的,它决不会放弃对中国的侵略。第二途,美国慑于中国人民力量的强大,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 在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还不敢直接出兵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因此, 选择了第三途。“在这条途径上”,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①,以便“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②美帝国主义者估计,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成立统一政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美国的这条途径和办法,是不利于中国人民的,因而不断受到共产党的揭露和抵制。同时,它也不完全符合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需要,因而被国民党内法西斯势力所反对。美国预计的办法无法实现。随着形势的演变, 美国的对华政策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日本一宣布投降,美国就出动飞机、舰艇运送蒋军到大城市和重要港口, 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乘机展开侵略中国的活动。八月二十七日, 把新六军由湖南芷江空运到南京。九月六日,将九十四军由柳州空运到南京上海。此后又将七十四军、九十三军、八军、五十四军、五十二军、青年军二○六师等从空海两途运至京、沪、青岛、北平等地,使蒋军抢占了大城市和战略要地。美国自诩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空运和海运”。美国军队还打着帮助“受降”、“遣俘”的招牌直接在中国港口登陆,替蒋军抢占和守护战略要点及交通线,还配合蒋军骚扰、进攻解放区。九月三十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塘沽登陆。十月初,第三师、第六师先后在秦皇岛、青岛登陆。十月四日,大批美舰侵入早为中国人民军队解放的烟台港海面,企图登陆。由于中国人民军队严阵以待和强烈抗议,美舰才离去。十月十日,美国海军航空队三个大队又进驻青岛、北平。至十一月底,驻华美军达十一万三千余人。这些美国兵在中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不断制造事端, 并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刚刚摆脱了日寇蹂躏的中国人民,又遭到了美帝国主义的践踏。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①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缉,第三五页。
②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中译本,第二六四——二六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