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生产运动

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支援抗战,抗日民主政府废除了苛捐杂税和不合理的摊派制度,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为了实现根据地经济的基本自给,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各根据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使受到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一九三九年比一九三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水浇地面积一九三九年比一九三七年增加了十倍,这就使粮食产量有很大增长。同时,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晋察冀边区由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粮食达到了自给。

根据地的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兵工、纺织、采煤、采油、制盐、农具、制药、印刷等工业。各地建立了很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商业方面,一九三七年下半年到一九三九年,陕甘宁边区的商业资本增加了十倍以上,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商业网。同时,消费合作事业也有普遍的发展。各根据地的商业在内部可以自由发展,对外贸易则由政府实行必要的限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一九四一年以后,为了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求在物质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各解放区相继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功是由边区的部队开始的。当时一部分部队人员自己种菜、养猪、打柴、做鞋,以改善部队生活。党中央及时地总结了这个好经验并将它推行于边区所有部队、机关和学校。边区组成了生产委员会, 作为生产运动的指导机关,并根据部队、机关、学校的具体情况规定了生产任务。几万党政军学人员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号召,投入了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都参加了生产运动。军队、机关、学校都进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战士和干部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手拿枪, 一手拿锄,建立和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等经济事业。一九四一年三月,八路军三五九旅由王震率领,进驻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开荒种田。经过几年辛勤劳动,战士们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垦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三五九旅谱写了大生产运动的胜利凯歌, 成了大生产运动的模范集体。边区群众也组织起来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果。陕甘宁边区部队一九四一年开荒一万四千多亩。三五九旅三年内开荒二十六万多亩,不仅做到吃用全部自给,还达到了“耕一余一”,每年向政府缴公粮一万石。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二年,边区共开垦荒地一百八十万亩,增产粮食四十七万担。此外,边区的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到一九四二年,公营工厂发展到六十二个,职工近四千人,年产土布十万匹,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武器弹药等。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陕甘宁边区举行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经验,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经济决定财政。毛泽东着重批评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和那种不注意动员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渡过困难,而只顾政府和军队需要,不顾人民困难,“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错误作法。这次会议以后,大生产运动在各个解放区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一九四三年春节期间,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模范发起生产竞赛,并迅速推广开来。三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各地党委开展生产竞赛运动。此后, 全边区工厂农村的生产竞赛发展得热火朝天。边区的全劳力和半劳力,都发动起来,组织到生产劳动中去,形成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九四三年十月,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在这个指示推动下,一九四四年各敌后解放区的生产运动都蓬勃地发展起来,连游击区也创造了发展生产的好经验。到一九四四年,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扩大至一千四百多万亩,产粮二百万石,植棉三十万亩,产棉花三

百万斤(净花)。据晋绥、北岳、山东、太行、太岳、皖中六个区的不完全统计,仅一九四四年就增加耕地面积一百九十四万多亩(未包括机关、部队开荒数)。

在大生产运动中,农民群众建立了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群众自愿参加的集体劳动互助组织。这种集体劳动组织,除了互助合作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外,还有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和综合性合作社。通过人民群众的这四种合作社和部队机关学校集体劳动的合作社,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这是大生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历史意义的新事物。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出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提出动员敌后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实行生产”。要求共产党员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到一九四四年,陕甘宁边区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已占全区劳动力的百分之二十四。据晋绥、北岳、太岳、盐阜四个区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四四年组织起来的人数已达到一百零二万六千多人。组织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①

大生产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它改变了解放区的面貌。一向贫瘠荒凉的陕甘宁边区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敌后各解放区也达到了“克服困难”的目的。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人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大生产运动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军队、机关和学校人员普遍参加生产劳动,大大改进了工作作风,加强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大生产运动锻炼和培育了大批干部,创造了发展生产管理经济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