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子、孙子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思维,在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居重要地位。老子、孙武不仅开中国哲学辩证思维之先河②,并且以其涉及面广、具有实用性而为人们称道。

运动变化的思想

老子看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万物都在生长发展、变化纷坛(“万物并作”、“万物作焉”),并指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③孙子也看到了天地无穷,江河不竭,日月往复,四时更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从事物的联系出发全面看问题的思想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诸方面有复杂的联系。因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孙子列举说:“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 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敦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①孙子和老子都有关于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的论述,并在两点论中隐约地包含有重点论的思想。孙子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②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尽人皆知的名句。

矛盾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老子指出,一些看似对立的东西,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所谓“有无相

① 《哲学史讲演录》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31 页。

② 《周易》中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③ 《老子》第 6 章

① 《孙子兵法·计篇》。

② 《孙子兵法·虚实篇》。

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立面不仅互相依存, 而且互相斗争。这种斗争,概而论之就是阴阳、刚柔、强弱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导致了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对立面的转化,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所谓“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③。孙子也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④。

必然性和规律的思想

在老子思想中,道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化生万物的原初物质;二是指法则、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具有普遍的意义, 统摄天地万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⑤

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老子注意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强调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①。

孙子在承认客观条件对战争胜负的制约作用的同时,还意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都不是纯思辨的玄思,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们把这一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问题。比如,老子指出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等等。在老子书中,类似的言论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