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中国哲学新体系的建构

中国哲学发端于商周之际,带有早熟的特征,集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刚强与柔弱、进步与愚昧、革新与守旧于一体,对它采取全盘接受和全面否定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历史为现实服务。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似今天这样停留在对古代哲学家的著述进行研读和评论远远不够了,欲使我们的扬弃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途径。

我们注意到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哲学在近代欧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古代思想家无法比拟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并成为孕育科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区别,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古典哲学的终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西方哲学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它的范畴体系,它论述的主要原理,与渊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近代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它对西方古典哲学的扬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解这一点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极有意义。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所不同。如众所知,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滥觞”,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汉以来的名家大儒在继承的基础上虽然有所发展,并且其中也不乏出类拔萃者,但很难有哪一个能够集中国哲学之大成,建立起类似于德国古典哲学那样博大精深的体系,更不用说出现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的哲学体系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结果,但它属于我们时代,属于全人类。当我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日,就是中国哲学夭折之时。如果说西方哲学在现代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说中国哲学在现代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难道是不可能的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使中国哲学发扬光大,如果说现代西方哲人已不再重复“太阳有人有脚那么宽”,“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灵魂是由精致的原子组成的”,那么,当代的中国哲人们也应跳出中国哲学的史学窠臼(至少不能再停留在、拘泥于史学领域),而应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哲学原理体系。

中国哲学新体系的建构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其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1. 中国哲学在范畴和内容上与马克思主义有明显区别,它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并未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不应该仅仅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例证、辅助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取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

哲学和进行中国哲学研究并不互相排斥。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具有领导地位,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地位。建立中国哲学新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的立场和方法,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原则。

  1. 必须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扬弃”中国传统哲学中那些陈腐愚昧的、主观臆想的、带有宗教神学色彩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成份,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和带有复古色彩的成份,改变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滞后于人类文明、以古董的原貌客串于现代社会的状况,让古老的龙文化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2. 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把握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建构起中同哲学的理论框架,按照中国哲学的固有特色、思路和论证方法论证和阐述;坚决反对机械地照搬西方哲学范畴,套用西方哲学逻辑体系的做法。

  3. 范畴的界说和使用,观点的阐述既要科学,又要尽量忠于古代思想家的本意,符合于传统的,大家比较一致的理解。改造中有保留,以保留为主改造为辅,不能搞得面目全非。

  4. 对传统哲学思想材料的运用上要有面有点有主有辅。应引起特别注意的有四大部分:第一,先秦诸子及易学哲学思想;第二,佛教哲学,魏晋玄学、程朱陆王之学;第三,秦汉以来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 第四,近代启蒙学者。

  5. 中国哲学应是一个人学哲学体系。诸如“易”之所谓“大行健,君子以自强个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儒家提出的“修、齐、治、平”(三纲领、八条目)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各家各派哲学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问题的关注都反映出中国哲学的人学特征。

对中国哲学的人学哲学特证要从人生观、人才学、人生智慧的角度来把握,它不是纯思辨的理性体系,而是具有一定理性高度的实践哲学。具体表现在明显的入世倾向,对道德践履的强调,对经世致用的重视,以及后期在批判空谈“性命义理”,反对道学唯心主义的思潮中表现出来的倡实学、重习行的倾向;在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问题上对“行” 的肯定和重视等等。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对政治问题亦给以极大的关注。但它不是一般的伦理学、政治,而是融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于一体的人学哲学。

作为人学哲学的中国哲学体系,大体上应包括如下内容: 天道观

包括天道自然说和阴阳变易说。天道自然说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世界本原问题,需在扬弃老子“道之为物”的思想和气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论。二是宇宙发生说,深刻领会老子宇宙发生说的精神实质, 建立起“道——气——阴阳——万物”的有机联系,在此基础上描绘出宇宙

演化的图景。本部分涉及的范畴主要有:道器、气或元气、无有、体用、阴阳、形而上形而下等。阴阳变易说部分的内容类似于西学之辩证法,阐述“生生谓易”、“大化流行”的思想,先秦时期《周易》,老子《道德经》、兵家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为汉以来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范畴有阴阳、正反、常变、两一、静动、同异、无穷、反复、易、日新等。

知行观

阐述由行而知、知为了行、行先知后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认识论上的反映论立场,仅从孔子、墨子、荀子、王充、王夫之等人的认识论思想而言就论及了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认识的来源、认识方法、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目的和能动性、认识的检验及逻辑问题(如名实关系)。其他思想家也提出一些重要思想。如名家“坚白”之论,魏晋“言意”之争, 王廷相关于“见闻—思虚—接习”的思想,颜元对“格物”的理解及其对“实学”、“习行”的重视等。在中国哲学史上,“格物致知”的命题,知行关系的展开,形神、心物、能所、学思、名实、言意问题的争论都是引人瞩目的。

人道观

中国哲学之人道谓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等。人道观应包含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天人关系论。重点是“天道自然”、“天行有常” 的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解决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运动与人类意志,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2) 人事辩证论。诸如常变、理势、经权、损益关系等等。从辩证观点看待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历史辩证运动、无限发展的特征。(3)道德论。主要解决人性、个人修养、人与人关系调整等问题。涉及性习、义利、理欲, 善恶的相互关系,智、仁、勇等道德规范,以及道德修养方法、道德社会作用等。(4)政治论。政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儒家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许多思想家本人都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他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于张(如孔孟的“德治论”,韩非的“法治论”,老子的“顺其自然”、“天为而治论”以及墨子提出的“尚力”、“非命”、“尚贤”、“尚问”、“兼爱”、“非攻”、“非乐”、“节用”等)而且努力付诸于实践。我们必须在批判地借鉴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