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早期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滥觞,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孕育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哲人,诸如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树帜立说,号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形成,以及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显著变动的时期。公田改私田, 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兴起,诸侯的纷争,“家天下”的离析,“国人”的暴乱表明当时的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作为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当时经济、政治权力下移并分化,使思想家们能够以不同的地位、立场、观点出发来认识世界,建立自己的学说并互相发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已有相当发展,语言文字已相当成熟。在天文、地理、医学、金属加工、建筑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此外,还有神话传说、巫术图腾、典章礼仪、诗歌音乐等等。孔子时已有所谓“六经”、“六艺”。从而为先秦诸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这些文明古国的“骄子”能够把目光投向那玄妙的形而上领域,在龙文化的舞台上演出了辉煌灿烂的一幕。

春秋战国时期,能把相当时间用于脑力劳动的阶层的存在,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目的需要,对有文才武略的人们的器重,纷纷效法周公,礼贤下士, 对哲学思想的活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他们在宇宙发生说,辩证法,认识论,伦理道德, 历史观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老子的宇宙发生说 “道”,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本义

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在《老子》5000 言中, “道”一共出现了 74 次。

老子建立了“道生一,一考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发生说,并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①的著名命题。“有生于无”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和引申的,于是关于老子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甚至在现代哲学史著作中,同一本书就有前后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我们认为,老子的宇宙发生说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老子》书中关于“道”、“无”有两段十分重要的话:“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同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早期繁荣 - 图1,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①

不难看出,老子所说的“道”,在这里是指化生万物的原初物质。虽然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是恍恍惚惚、混混沌沌、窃窃冥冥、冯冯翼翼的,但它却是有“物”、有“象”、有“精”、有“信”的。显然,老子把道说成是无的时候,这个无是感性直观上的无、无形之无。但是道无形无状却有象,它无实形可见,但可由想象得之。它不是纯粹的虚无。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 摸不着,闻不到,但在风箱中可以体验到它的存在。正是这种“虚而实”、“无而有”②的道,先于天地而存在,并遵循自然法则化生出宇宙万物。所以,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以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为代表的现代宇宙论,不仅可以给出老子“天下万物生于</ZSBJjoy23001_0087_2/ZSBJ>*有,有生于无”命题以自然科学例证,而且表明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是一个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眼光来加以研究的描述的问题: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早期繁荣 - 图2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道”和“气”的概念包含着现代物理学中“场”的观念。“道”作为虚空和混沌可以产生一切形式,“气”就像量子场,它不只是物质的基本要素,而且还以波的形式传递相互作用。

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能不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的方面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老子强调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必须顺从天道,不能“妄作”;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与上帝创世

① 《老子》第 42,40 章。

① 《老子》第 14,21 章。

② 有生于无之“有”,是感性直观之有。

说、神学目的论形成鲜明对照;老子把丰富的辩证思想引入他的宇宙生成模式并作为人生方法论,意义是重大的。特别是“道”、“无”概念的使用, 克服了有形之物为世界本原的局限性,标志哲学理性思维已达到一定高度。老子大概已经看到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有形的具体实物遇到的实际困难, 故尔高明地把道理解为超感性直观的,不能用解释有形之物的方法去规定 它。即如黑格尔所说:“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①

《老子》一书,是先哲奉献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许多思想家、哲学派别都从不同角度吸收、借鉴、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尤以道家和道教更为敬奉。《老子》一书在海外也流传很广, 目前得到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政界人士的注意,给以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