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明理学

魏晋时期一度出现反儒思潮,隋唐时佛学昌盛。但作为像宋这样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而言,最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仍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于是, 理学应运而生。早在中唐时期韩愈、李翱就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其毁灭纲常而误国,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认为仁义道法中,道德是“虚位”, 仁义是“定名”,实行仁义为道,内心具备仁义为德。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说的性三品说,李翱师承韩愈,排佛尊儒。把最为推崇的《中庸》中的性命学说和佛教的心性思想结合起来,称为复性学说。他们的思想被称之为道学,是理学的先声。

随着尊儒,批判佛、道并融其思想于儒的思潮的发展,北宋中期,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产生了从周敦颐到二程的许多重要理学家,提出和使用了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形而上形而下、动静、两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恶、理欲、人心道心、中和、体用、诚、敬、知行等理学的基本范畴。他们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该学说亦称为道学,后来,理学之称渐盛,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着理学中强调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陆象山、王阳明则是主张“心即理”、“心生万物”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

周敦颐在《易》和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宇宙生成发展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①。他认为人得二五之秀气,

① 《太极图说》。

为万物中最灵者,但心、性受感外物而有善恶,主张通过“立诚”、“主静” 而达到人的最高准则“人极”(诚)。其哲学体系中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程颢和弟程颐曾同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范畴,建立理本论哲学,以精神性的理为宇宙本体, 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①。在心性论上,程颢提出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程颢认为人心与外物不可分,由于“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所以要反躬自求,悟得天理。程颐认为万物一理,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故尔“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修养的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先天的“气禀”决定人的智愚。程颢关于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的思想对陆象山、王阳明很有影响。

朱熹是二程四传弟子。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在本体论问题上,朱熹以理为本,主张没有天地之时先有理,“理在先,气在后”、理气相依。在发展观上,主张凡事无不相反相成,“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以至于无穷”。在其关于《周易·系辞传》的解释中论及阴阳、动静关系, 认为动静不可截然分开。他还看到了运动的两种状态:变和化。前者为顿变, 后者是渐化。并认为二者互相联系。在认识论上,朱熹主张“即物穷理”, 格物和致知不可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以行为重。在心性理欲问题上,朱熹认为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在物上体现为物理。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人禀气有清浊,故有圣、贤、愚之别。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天理和人欲对立,须通过修养功夫“遏人欲而存天理”。但他也不盲目反对日常饮食欲望。与“理欲” 观相联系的是他的“王霸”观。他认为夏、商、周三代,以道心治天下是天理流行的王道盛世;三代以后“末免去利欲之私”是霸道衰世。

朱熹的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为统治阶级官方所推崇,视为儒学正宗。

正当朱熹把理奉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时候,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外,“即物”才可“穷理”的观点,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的主张,并就有关问题与朱嘉进行辩论,是为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相区别的心学主观唯心主 义。陆九渊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心物关系上得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的结论①。他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显然,陆九渊把主观与客观完

① 《遗书》卷二。

①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语录上》。

全等同,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以陆学传人自任,宣扬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据说他曾和消极直观的方法验证“格物”能否“致知”,最后得出结论说: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认为为学“惟求得其心”,用反求内心的方法达到所谓“万物一体” 的境界。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知行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