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枣宜台战

(一)战前概况

1940 年 5~6 月,日军进攻枣阳和宜昌地区,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

早在 1939 年中国军队进行冬季攻势的初期,日军第 11 集团军为改变被动局面就打算向宜昌方面进攻。冬季攻势结束后,日军立即准备实施报复性的反击作战。

1940 年 2 月 25 日,第 11 集团军制定了《会战指导方针》,其作战目的

是: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敌第 5 战区的主力击败,通过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削弱蒋军,并为推动对华政治、谋略的进展做出贡献。

4 月 7 日,又确定了《第 11 集团军作战计划大纲》,其作战方针是:“自

  1. 月上旬开始神速地进行机动,首先在连接随县、襄阳一线以北地区,消灭

敌第 5 战区兵团之主力,接着将汉水右岸之敌压缩在宜昌附近消灭之。”②

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将沉重打击第 5 战区。宜昌离重庆仅约 480 公里, 是重庆的门户,攻占宜昌,可以直接威胁重庆,有战略价值,有利于“桐工作”的成功。

日军第 11 集团军投入枣宜作战的部队,有驻防江北的第 3、第 13、第39 师,从江南调来的第 40 师、第 6 师他田支队、第 34 师小川支队、独立混

成第 14 旅、吉田支队、临时混成第 101 旅,以及集团军直辖的坦克第 7、第

13 团、野战重炮兵第 6 旅。此外,中国派遣军从第 13 集团军派遣第 5 师仓

桥支队、第 22 师松井支队,还有第 3 飞行团、中国方面舰队第 1 分遣支舰队、

第 2 联合航空队、汉水支队协同作战。统由第 11 集团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指挥。

1940 年 3 月中旬,第 5 战区获悉日军将大举进攻。3 月 24 日,蒋介石致电李宗仁:日军“约下月初、中旬,确有进攻荆沙宜昌之企图”;并命令第31 集团军汤恩伯部“届时由鄂北直出汉宜公路”,打击西进日军。①4 月 17 日,蒋介石提出“此次敌军如果西犯,其目的决不在夺取宜昌与襄、樊,而在打击我军以后,使其可安全退守,此乃必然之势,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进攻,亦必佯动”。因而指示第 5 战区从右集团河西部队以及江防军抽调部队,东渡汉水参战。②

  1. 月 27 日,第 5 战区确定了《作战指导计划》,概要如下:

方针:战区以一部取广正面,分路挺进敌后方,积极施行袭扰,主力适当控制于后方,相机以先发制敌行动,于枣宜地区与敌决战。

各兵团部署是:江防军司令郭忏,辖第 26、第 75、第 94 军、第 128 师共 10 个师,于襄河、东荆河右岸阵地极力拒止敌渡河,尔后与右集团协力, 在荆(门)当(阳)东南地区与敌决战;右集团总司令张自忠,辖第 29、第33 集团军共 12 个师,以一部固守襄河两岸阵地,巩固大洪山南各隘路口,

② 〔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3〉,朝云新闻社,1983 年版,第 191 页。

①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第 2 编,作战经过(2).台北 1981 年版,第 453 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 第 934~935 页。

以主力置于长寿店以北地区,机动击破进犯之敌;中央集团总司令黄琪翔, 辖第 11 集团军、第 45 军共 6 个师,于高城至随县以西一线拒敌之进犯,不得已时,转移于唐县、环潭间,俟预备兵团之加入,自两翼包围击破进犯之敌;左集团总司令孙连仲,辖第 2 集团军计 6 个师,于明港、小林店、天河口一线拒敌,并准备以有力部队协力于襄花路之作战。机动兵团总司令汤恩伯,辖第 31 集团军,集结于枣阳东北地区;预备兵团总司令孙震,辖第 22

集团军(欠第 45 军及第 123 师),暂位于双沟;大别山游击军总司令李品仙,

辖第 21 集团军、豫鄂皖边区游击部队,对沿江敌据点及交通并淮南路之敌进行袭击,以有力部队对平汉南段之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