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联各部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艰苦斗争
(一)抗联第 1 路军化整为零,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
1939 年 10 月,日本侵略者在对松花江下游抗日游击区进行严重破坏之
后,又组成“日满军警宪特东边道联合讨伐司令部”,以日本关东军第 2 独
立守备队队长野副昌德为司令官,纠集 7.5 万余兵力,重点在东南满地区的通化、间岛、吉林三省实行疯狂的“大讨伐。”这次“讨伐”,敌人不采用以往集中兵力“进剿”的办法,而是派出精锐部队占据东南满大小城镇和山
① 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青年出版社,1946 年版,第 6 页。
材据点,对抗联第 1 路军各部队进行长期封锁和分割包围;同时派出“出击队”、“挺进队”、“游击队”、“警防队”、“特搜班”、“工作班”等各种名目的“讨伐队”,到处搜寻抗联部队,一旦发现踪迹,就在飞机支援下穷迫不舍。敌人为了捕杀抗联第 1 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还专门组成“富森工作队”、“程斌挺进队”、“唐振东挺进队”等。敌人采取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等手段,向抗联第 1 路军实施全面进攻,使东南满抗日
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游击区不断缩小,抗联第 1 路军最后不得不进入通化及东满的密林山区,处于极度艰难困苦的境地。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杨靖宇和魏拯民于 1939 年 10 月 1 日至 5 日在桦
甸具头道溜河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第 1 路军主要领导人会议,商讨对敌斗争策略。会议决定,为保存实力,将队伍化整为零,编成小部队,分散活动, 以冲破敌人的“讨伐”。会后,抗联第 1 路军各部便在长白山区的■江、抚松、金川、辉南、桦甸、敦化、和尤、临江、辑安等地同敌人周旋转战,坚持艰苦斗争。
杨靖宇为了钳制敌军,使抗联各部队顺利转移,率领第 1 方面军部分队
伍和总部直属警卫旅 400 余人,转战于桦甸夹皮沟、■江瓮圈、金川回头沟等地。入冬后,山林里气温常常在—40℃以下,大雪封山,抗联部队的衣食极度困难,战斗空前激烈,往往甩掉一股敌人,又遇上一股敌人,很难有机会休整。杨靖宇所带领的队伍在恶劣环境和残酷斗争中不断减员和失散,到1940 年 1 月初,还剩 200 余人,月底就只剩 60 余人了。由于警卫旅第 1 团参谋丁守龙被俘叛变,供出杨靖宇的行踪,于是敌人调集多支“讨伐队”进行跟踪追击。在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始终无法摆脱追击之敌,部队大量伤亡。到 2 月 15 日杨靖宇身边只有 6 名战士了,当晚,他命令警卫员黄
生发等 4 名负伤战士转移,他与另外两名战士继续前进。2 月 18 日,两名战士去找食物时,在大东沟屯附近牺牲。杨靖宇只身一人,饥寒疲惫,又患感冒,仍坚持与敌人周旋。2 月 23 日,杨靖宇在■江县城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陷敌重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肠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种不畏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使敌人也为之震惊。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人民政府于 1946 年将■江县改为靖字县。诗人郭沫若也题诗《咏杨靖宇将军》:
“头颅可断腹可剖, 烈忾难消志不磨, 碧血青蒿两千古,
于今赤旆满山河。”①
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第 1 路军在副总司令魏拯民领导下,继续与敌人进
行着顽强的斗争。1940 年 3 月 13 日至 15 日,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南满省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从部队抽调部分干部到地方工作,以恢复党的地方组织,密切同群众联系等项决定。会后,魏拯民抱病出征,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广大指战员紧密团结在魏拯民周围,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
第 1 路军警卫旅主力在同杨靖宇分开后未能如期与总部会合,后与魏拯
① 《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年,第 394 页。
民会师,一起坚持斗争。第 1 方面军主力部队在临江、■江县境频繁出击,
仅 3 月份内,就连续袭击了珍珠门、大阳岔、三岔子、湾沟、大板石沟等地的伪森林警察队和日军长岛工作班。但这支部队在与敌军的残酷搏斗中,自己也遭到严重损失,严寒与饥饿也造成大量减员。第 2 方面军主力部队于1940 年春在抚松、安图、和龙一带寻找敌人薄弱环节,积极而灵活地攻击敌人。3 月 25 日,又在和龙县红旗河取得了消灭日伪军“前田讨伐队”队长以下 140 余人的重大胜利。1940 年春,第 3 方面军在敦化牛心顶子山的几处密营遭到破坏后,失去了后方基地,处境更加困难。当他们袭击了敦化县黄泥河车站撤退到牛心顶子山时,遭到跟踪而来的日伪军 2000 余人的包围。这支抗联部
队在激战中伤亡 30 多人,最后利用夜暗寻隙突出重围,转移到敦化一带,后
又经延吉到达汪情,与第 5 军第 2 师会合,一起坚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