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一、事变前平津地区的军事态势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军事态势是:北面,有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日本关东军一部,其前锋已伸入长城沿线的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和独石口等关隘的两侧地区。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 8 个师约 4 万人,分布于张北、尚义、宝昌等地。平津之间,有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及其所统辖的约 1.7 万人的伪保安队 5 个总队,部署于通县、顺义、怀柔一带。在东起山海关西至丰台的北宁铁路沿线,驻有日本中国驻屯军,辖一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团及直属分队,共 5700 多人。其部署是:军司令部率步兵

第 2 团及第 1 团第 2 营、炮兵团及直属分队驻天津及其附近,其中第 2 团第

3 营分驻唐山、滦县、山海关等地;步兵旅旅部率第 1 团(欠第 2 营)驻北

平,其中第 1 团第 3 营驻丰台镇。

当时驻在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是第 29 军。该军共辖 4 个步兵师(每师 4 个旅)、1 个骑兵师、1 个骑兵旅、1 个特务旅和 1 个保安队,总兵力约 10 万人。军长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佟麟阁。全军的部署是:第 143 师刘汝

明部辖保安第 1、第 2 旅,独立第 29、第 40 旅,以及独立骑兵第 13 旅,驻张家口和宣化等地区;第 37 师冯治安部辖第 109、第 110、第 111 旅和独立第 25 旅驻北平西苑一带;骑兵第 9 师郑大章部和军部特务旅、独立第 39 旅和冀北保安队,分驻于南苑、北苑和黄寺;第 38 师张自忠部辖第 112、第 113、第 114 旅和独立第 26 旅,驻天津及北宁铁路平津沿线;第 132 师赵登禹部辖第 1、第 2 旅和独立第 27、第 28 旅,作为二线部队分驻于河北任丘、河间一带。

日军在威胁利诱中国第 29 军失败以后,即从军事上步步进逼,蓄谋重演

“九·一八”事变的故技。为此,日军从 1937 年 5 月起,频繁地在宛平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中国驻屯军旅长、团长均先后到卢沟桥附近, 对丰台日军演习进行指导。7 月 6 日,驻丰台日军无理要求通过宛平城到长辛店一带去演习,中国驻军不许,双方坚持 10 余小时,至晚日军始返回丰台。

面对日军的挑衅,中国第 29 军加强了抗战的准备。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和

进步人士到第 29 军宣传抗日,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宋哲元军长曾于

5 月召集部下商讨抗日对策,采纳了副参谋长张克侠提出的加强抗日思想教育和情报工作等项建议,以及“以攻为守”的作战方案。该军还于五六月间组织了多次防御演习。与此同时,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防御部署:抽调第 37 师第 110 旅(旅长何基沣)第 219 团(团长吉星文)接防宛平与长辛店地区。该团接防后,即以加强的第 3 营(步兵连 4,轻迫击炮、重迫击炮、重机枪连各 1,共 1400 人,营长金振中)部署于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以第 1、第2 营和团部集结于长辛店地区。该团官兵“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抗战意志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