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津战斗与守军撤退

当日本中国驻屯军主力集中在北平地区作战时,天津仅有日军 5000 余

人,分散配置在海光寺军司令部、天津各火车站和东局子飞机场等处。第 29

军在天津的部队有第 112 旅和第 26 旅等部。第 38 师副师长兼公安局长李文田接到宋哲元“自卫守土”通电和北平守军克复丰台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集中第 38 师驻津部队和天津保安队,乘势向天津日军出

击。29 日凌晨 1 时,第 38 师第 26 旅、师部手枪团和天津保安队等部,在李文田指挥下,分别向海光寺、天津各车站和东局子机场等处日军,发起进攻。各攻击部队很快袭入飞机场,烧毁日机十余架,并攻占了天津总火车站和东站。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闻讯后,立即抽调北平第 20 师的 4 个营及关东军堤支队增援天津,并以临时航空兵团对中国军队进行狂轰滥炸。在日军轰炸和猛烈炮火反击下,第 29 军转攻为守。经过 15 小时战斗,部队伤亡严重,遂于

30 日放弃天津,向马厂方向撤退。

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之战的过程表明:卢沟桥事变不是什么 偶然事件和局部冲突,而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卢沟桥事件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而是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而且全面侵华的“有关出兵、作战的事宜,无一不是依照圣命

(天皇的命令)进行的。”①

平津之战日军经小战而轻易取胜,固然有敌强我弱等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看,是与以宋哲元为首的第 29 军少数领导执行妥协退让政策,缺乏战争准备,在应战中又造成诸多失误分不开的。但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应战决心不大,仍想谋求和平解决。虽然调兵北上,并电促宋哲元抵抗,但行动迟缓,贻误了战机。及至日军大军开到、进攻平津时,第 29 军仓促应战,后授不继,从而导致了平津的迅速失守。事后,蒋介石曾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余身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兼任行政责任,所有平津军事失败问题不与宋事,愿由余一人负之。”②

① 〔日〕祢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中译本,1988 版,第 129~130 页。

② 《卢沟桥》,桂林前导书局,1937 年版,第 13~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