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一、广泛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冀、鲁平原,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平汉、津浦铁路纵贯南北,在这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对于打破日伪对占领区的控制,坚持持久抗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七·七”事变爆发后,该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即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鉴于山区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巩固,力进一步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打击并钳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于 1938 年 4 月 21 日向八路军发出了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
“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在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子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有计划的系统的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在收复的地区应即建立政府,设法多少恢复当地的抗日秩序。”①
22 日,八路军总部令第 129 师副师长徐向前率 2 个团及 1 个支队挺进冀
南;令先期进抵冀南的陈再道、宋任穷部仍发展冀南,并组建 1 个支队挺进
冀鲁边;令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合组为 1 个纵队,深入冀东创建雾灵山脉根据地;令山区各抗日根据地部队积极活动,策应平汉路东我军迅猛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冀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及八路军总部的部署,第 129 师决定全部主力以平
汉铁路力分界线编为左右两路纵队:以第 385 旅之第 769 团、第 115 师第 344
旅之第 689 团及第 5 支队(即曾国华支队)组成左纵队即路东纵队,由徐向
前率领向冀南挺进;以第 386 旅组成右纵队即路西纵队,由陈赓率领,展开于邢台、沙河一带,配合路东纵队的行动。
4 月 26 日,路东纵队在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下从辽县出发,于 5 月初抵达河北省南宫地区,与先期到达的陈再道、宋任穷率领的东进纵队、骑兵团等部会合。徐向前的到达,加强并统一了冀南各部队的领导和指挥。为了配合友军在徐州地区的作战,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他指挥第 689、第 769 团等部于 5 月 10 日进行了威县战斗,毙伤日伪军 100 余人。迫使驻威县的日伪军弃城西窜,驻临清、南和、平乡之日伪军,也先后逃往邢台。
在威县战斗的同时,“六离会”在汉奸李耀庭的暗中操纵下,于 5 月 11 日在南宫东南之张马、小屯附近,杀害路过此地的津浦支队政治委员王育民一行 24 人,并纠集会众 1 万余人,向八路军进攻。冀南部队忍无可忍,被迫将其击溃,并镇压了汉奸首领,巩固了冀南的中心区。
“六离会”事件被平息后,冀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即分兵向东、向南发展。至 6 月底,他们先后收复临清、高唐、夏津、枣强、成安、永年、肥乡、
广平等县城,歼灭伪军近 2000 亲人,开辟了卫河东西和漳河以北广大地区,
并先后收编、改编了数十股各色武装和 20 余县的民团、保安队共 2 万余人。
与此同时,第 386 旅政治委员王新亭率第 771 团由太行区进至永年、肥乡、
成安地区;第 385 旅之汪乃贵支队进至赵县、藁城、栾城、宁晋、束鹿地区。至此,八路军挺进冀南地区的部队全面展开。
7 月 5 日,第 129 师政治委员邓小平由大行到达冀南。为加强正规军与军区建设,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在邓小平亲自领导下,对冀南地区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东进纵队第 1、第 3 团合编为第 1 团,归第 386 旅建制;第 771
团与东进纵队第 2 团及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 2 师合编为第 129 师独立旅(8
月 21 日,改称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汪乃贵支队与民众抗日自卫军合编为冀豫支队;各军分区基干队与各县民团、保安队及一部分地方势力武装合编为东进纵队第 1~8 等 8 个支队和 1 个独立团。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 505~507 页。
11 月初,东进纵队再次进行整编,除第 5、第 6 支队及独立团保留原建制外,其余各支队合编为第 1、第 2、第 3 团。经过整编,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在部队整编的同时,还从部队中抽调大批党员干部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和改造政权,至 8 月初,先后在近 30 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8 月中旬,召开了各县代表会议,将冀南军政委员会改力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为主任, 宋任穷力副主任。至此,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东至津浦铁路,北起沧石公路,南跨漳河、卫河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为钳制企图进攻潼夫、洛阳的日军,乘势开辟漳河以南地区,第 129 师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于 8 月 30 日令陈再道、王新亭率青年纵队、东进纵
队、第 689 团和新 1 团等部发起漳南战役。
31 日,各部首先进袭临漳以南贾河口、秤钩湾之敌,消灭伪军 2000 余
人。至 9 月 10 日,又连续攻占回隆、楚旺、吕村集、崔家桥、大韩集、窦公
集等重要集镇,消灭伪军近 2000 人。9 月 15 日,第 344 旅副旅长杨得志率
第 688 团、第 689 团及新 1 团组成漳南兵团,由王新亭、杨得志统一指挥, 继续南进。25 日,该部收复滑县、道口等城镇。
26 日,又在汤阴西南地区追歼伪军一部,俘 1400 余人。经过近一个月
的漳南作战,基本上肃清了平汉铁路以东、漳何以南、卫河以西,南北近 100 公里地区内的伪军和土匪,并协助中共直南特委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为八路军尔后向冀鲁豫边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
冀东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带。早在 1937 年 8 月,毛泽东就曾指出,红军可以出一部兵力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 年 2 月 9 日,毛泽东又指出:“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须作充分准备。”4 月 1 日, 八路军总部指令第 120 师抽调在雁北地区活动的宋时轮支队东进平西,与先期到达该地区的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会合,然后挺进冀东,创建抗日根据地。5 月下旬,宋时轮支队抵达平西斋堂、杜家庄地区,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
军第 4 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下辖第 11、第 12 支队等
部,共 5000 余人。第 4 纵队经短期整训,6 月 8 日由平西出发,向冀东地区挺进,沿途先后攻克昌平、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据点。除留一部在平北开展游击战争外,主力于 6 月下旬进抵蓟县以北的将军关、下营一带地区。
第 4 纵队向冀东挺进及沿途作战的胜利,给冀东人民以极大鼓舞。7 月 6 日,中共冀热边特委首先在滦县、昌黎、乐亭等县发动抗日武装暴动,随即武装暴动的烈火又在以丰润、迁安、遵化、蓟县、玉田、三河、平谷、卢龙等县及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燃烧起来。一个多月内,整个冀东地区共有 22 个县、1 个矿区共 20 余万人民群众参加了武装暴动,组建抗日武装 10
余万人,其中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即编为 39 个总队,达 7 万余
人。冀东起义武装与第 4 纵队相互配合,先后攻克玉田、乐亭、卢龙、蓟县、
平谷、迁安等 6 座县城及广大村镇,予日伪军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初步形成以蓟县、平谷、密云为基本区的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8 月中旬,八路军第 4 纵队与冀东暴动武装在遵化县铁厂镇胜利会师。
下旬,第 4 纵队、冀热边特委及抗日联军的领导干部,在铁厂镇召开联席会,
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推举宋时轮、邓华为军区正、副司令员,下辖 5 个军分区,以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会议还计划成立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以统一抗日政权领导。铁厂会议后,第 4 纵队主力一部向北行动,准备北越长城进军都山,建立根据地;另一部主力向西行动,进军兴隆,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尔后依托山区逐步向平原发展。向兴隆山地挺进的部队,几经转战,进至白河以西,袭占赤城,歼日伪军 200 余人,同时袭占龙关城,歼敌一部,向都山进军的部队,遭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的阻击而退回滦河以西。
八路军第 4 纵队挺进冀东和冀东人民大规模武装暴动,直接威胁了平津
及北宁线的安全,日军于是急调第 110 师并纠合当地日伪军和东北伪满军于
8 月对冀东开始进行“讨伐”。第 4 纵队领导认为,部队苦战数月伤亡较大, 弹药亦无法补充;加之暴动武装成分复杂,未经整顿,并且时值秋未,平原地区青纱帐已倒。提出除留下八路军骨干和一部暴动武装外,纵队主力和暴动武装大部转移到平西整训,准备来年再回冀东。10 月中旬,冀东暴动武装四五万人随第 4 纵队开始西移,由于途中遭到日伪军的围迫堵截,暴动部队
大部失散,一部随第 4 纵队抵达平西,一部随中共冀东地方组织返回冀东坚持斗争。
冀东暴动的胜利成果虽未能巩固,但暴动所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还保留下 2500 余人的骨干,暴动队伍失散的人员大部在各地顽强地坚持着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这些都是以后冀东抗日游击战争重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冀东暴动的成功和部队西撤途中的受挫,也为以后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共中央军委在 1938 年 11 月 25 日致八路军总部及晋察冀军区的电报中指出:“宋邓纵队深入冀东苦战数月,配合并促成地方党所领导的冀东起义,恢复了冀东的中国政权,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冀东的游击区,扩大了我军在敌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给敌人以打击,一般说来是获得了成绩的。但是没有尽可能的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的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的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中共中央军委还决定,以第 4 纵队为基础,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此后,该地区的抗日斗争又重新发展起来。
冀中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在冀中地区,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自成立至 1938 年 10 月底的半年间,曾 3 次攻人保定东南关,2 次攻人定县城,一度占领徐水,井先后进行方顺桥、献县、安国、安次,牛驼镇、青县、固安、陈官屯、沧县、马庄镇等大小战斗 100 余次,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徐州及武
汉地区的作战,第 3 纵队还发动群众不断对平汉、津浦、北宁三大铁路进行
破击作战,共拆毁铁轨 3000 余条,收割电线 1000 余斤,有力地钳制了日军的行动。
为了创造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有利条件,冀中军区发动全区军民掀起了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运动。
拆城工作,先于 1938 年 1 月在肃宁县城开始,接着是河间,继而是素以“固若金汤”闻名的蠡县城,随后,对冀中腹心地区的县城全面展开了拆除工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拆除 24 座县城的城墙。破路工作,几乎与拆城工作同时开始,起初是拦道挖横沟,后来改为顺道挖沟,破路工程变成了筑
沟工程,纵横贯连各村的大道沟,深达 2 米多,宽 3 米左右,大车可以行走, 汽车、坦克难以通过。随后又在道沟两侧挖了各种掩体和防空洞,这既便于打击敌人,又利于群众安全转移。这种道沟,是冀中军民的伟大创举,对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发展大清河以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于 1938 年六七月间移至任丘县青塔镇,并派出部队及工作团深入到任丘、河间、大城等地区开展工作。他们先后将河北游击军改编为第 1 战区独立第 1 支队第
1 旅和冀中军区独立第 1、第 2、第 3 支队,并将收容的联庄武装编为冀中军
区独立团。至 9 月间,从大清河至北宁路间广大地区的抗日局面全面展开,
成立了冀中军区第 5 军分区。
至此,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下辖 5 个军分区、4 个支队、5 个独立支队及回民支队、挺进支队等部,共 63120 人。另外,各县还建有基干队等地方武装,冀中抗日根据地己发展到西迄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达北宁路,南界沧石路,拥有 44 个县,人口约 800 万的广大地区。
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冀鲁边地区东临渤海湾,西逼津浦路,南靠黄河边,北迫天津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发展该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共中央于 1938 年 5 月间决
定:第 115 师组成的第 5 支队(曾国华为支队长),第 129 师组成的津浦支队(孙继先为支队长),挺进冀鲁边。7 月上旬,第 5 支队及津浦支队由冀南地区出发,进抵冀鲁边区的乐陵、宁津地区,先后于 7 月下旬在庆云县西
北之黑牛王地区歼灭伪军 800 余人,8 月收复宁津县城,歼灭伪军 1000 余人。并与当地抗日武装密切配合,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战局面。
为加强冀鲁边区的领导,中共中央及八路军总部又决定派第 115 师政治
部副主任兼第 343 旅政治委员萧华赴冀鲁边。萧华率该旅司、政机关及补充
团部分干部共 100 余人,由山西出发,于 9 月 27 日进抵乐陵城。接着,成立了冀鲁边军政委员会,萧华为书记。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将该地抗日武装进行了整编:第 5 支队由 3 个营扩
编为 3 个团;津浦支队由 2 个营扩编为 3 个营;新编第 6 支队辖 3 个团。
部队整编后,先后袭击沧县城东南七里淀、盐山城西孟村等日伪军据点, 井对津浦铁路、沧(县)盐(山)公路进行了破袭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同时,他们与当地中共党组织密切协同,相继成立了津南、泰山、宁津、鲁北、阳信、商河、惠民等若干个地方游击支队,并在沧县、南皮、东光、盐山、新海、庆云、无棣、宁津等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到 1938 年底,以乐陵、宁津为中心的冀鲁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建成。
八路军挺进冀鲁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行动,不仅开辟和发展了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比较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源,而且使平原与山区根据地相互依存、相互策应,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 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