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步巩固

1938 年 11 月,大青山支队在粉碎日军对大青山东部和绥西萨拉齐以北山区“扫荡”后,在大青山地区立住了脚,建立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十游击区。 12 月下旬,第 715 团主力奉命由大青山开赴冀中,留下相当于 1 个

营的兵力加上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第 4 支队共七八百人,坚

持斗争。此时,大青山支队重新调整了部署,决定第 1 营所舀部队在绥南活

动;第 2 营所留部队、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机关及第 4 支队,随

大青山支队司令部在绥中活动;第 3 营所留部队仍在绥西活动。

193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活动在伊克昭盟的绥蒙工作委员会和大

青山工作委员会(又称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绥远省委,白如冰任书记。 1939

年 3 月,绥蒙工委由伊盟到达大青山,与大青山支队会台。

1940 年 4 月中共绥远区党委与雁北地委合并组成晋绥边区党委,书记白如冰。

为便于对敌作战,从 1938 年冬起,大青山支队着手改建骑兵,以从战斗

中缴获的马匹和群众支援的马匹逐步改建,到 1939 年夏,除绥西部队一部分未改建骑兵外,其余部队全部改为骑兵。并经批准,大青山支队改编为骑兵支队,下辖 3 个营,发展到 10O0 余人。

大青山土匪活动猖獗。为稳定社会秩序消除扰民祸害,1938 年 12 月, 大青山支队开始剿匪。经过两三个月作战,共消灭大小土匪 40 余股,约 1500 人,匪患得到初步平息。

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团结蒙古民族共同抗日的指示,大青山支队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宣传蒙汉平等,共同抗日,支持蒙古民族的解放事业, 切实保护蒙民的利益。边委会还规定不在蒙民聚居的土默特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等旗县设立行政机构,不推翻王公制度,对一般投日的蒙古族上层人士不轻易戴“蒙奸”的帽子。对伪蒙军采取争取其抗日、反正的政策,促进了蒙古族地区团结抗战局面的发展。

1939 年,大青山八路军数量增加,活动范围扩大。绥南部队活动在蛮汗山、马头山和长城内外,并派骑兵挺进丰镇东部地区。绥中部队活动范围扩大到陶林以东土牧尔台和陶林至集宁之间灰腾梁地区。绥西部队发展到土默川、固阳一带。

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使日军深为不安。 1939 年 5 月,日伪军

5000 余人,分 6 路“扫荡”大青山。八路军绥中部队转移外线,威胁陶林, 袭扰平地泉(集宁)、红格尔图等日的军重要据点;绥南部队撤离蛮汗山, 进入敌后丰镇、兴和间活动,打击与钳制敌人。使其“扫荡”半月即草草结束。6 月至 8 月,日军又多次”扫荡”大青山,并采取增设据点、分段搜剿、清查户口、封锁物资及派遣特务进行破坏等手段对付八路军,斗争形势更为困难。1940 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在大青山实行“三光”政策。在“扫荡”中, 日军焚毁万家沟至水磨沟、察素齐至陶思浩铁路沿线,以及大滩、银贡山、淖尔梁一带所有的村庄,砍光了铁路沿线所有的树木,并采取修建公路、强行并村等手段,压缩八路军活动范围,但仍未能阻止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940 年 8 月,晋绥边区党委在大青山西梁村,召开绥远各界一一抗日团结会议,成立晋绥游击区行政公署驻绥远办事处,作为领导绥察敌占区抗日斗争的最高行政机关,从此动委会正式转变为抗日政权。由姚喆任主任,杨植霖任副主任。办事处设绥西、绥中、绥南 3 个专员公署和绥东游击区,领

导萨拉齐、固阳、武川、陶林、归武、托和清、归凉和丰镇等 9 个县政府。10 月,骑兵支队第 1、第 2、第 3 营扩充为第 1、第 2、第 3 团,分别活

动于绥南、绥中、绥西。

到 1940 年冬,骑兵支队、战动总会第 4 支队兵力共达到 2000 余人,绥

察独立第 2 支队等地方抗日武装和党政工作人员有 1000 余人,共达 3000 余

人。两年来,大青山支队主力和游击队同日伪军作战 120 余次,毙伤日伪军

859 名,俘伪军近千名,缴枪 596 支,战马 802 匹,骆驼 70 峰。骑兵支队牺

牲 196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