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应全国抗战,掀起东北抗日斗争的新高潮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于,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后,东北各地党组织、抗联各军也向广大东北人民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 并积极地领导东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

1937 年 7 月 25 日,在中共南满省委领导下的抗联第 1 路军发表《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全体同胞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乘机崛起,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接着于 8 月 20 日,发布由抗

联第 1 路军总司令杨靖字署名的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野心, 号召东北人民在全国总动员之下,“响应中臼大战,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8 月 25 日, 中共吉东省委以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名义发布《关于抗日救国宣战运动的紧急通知》,提出了东北抗日军民的斗争任务:动员群众以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援助抗日联军,号召伪军哗变,反正救国,集结抗日部队破坏敌人铁路交通等,动摇敌人后方,同关内对日作战相呼应,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9 月18 日,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也发出紧急通知,号召东北人民为配合全国抗战而积极行动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劳役和征兵,反对归屯和建立“集团部落”, 破坏敌人兵站、仓库、交通,参加抗日队伍,袭击和消灭日本侵略军。

在全国抗战的鼓舞下,东南满、吉东、北满抗日游击区的广大群众,热烈响应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抗日联军的号召,秘密组织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支持抗日联军。仅据北满的汤原、依兰、桦川、富锦 4 县统计,抗日救国会和分会共发展到 103 个。一些地方还组织起游击连、农民抗日自卫队等抗日武装。依兰、佳木斯、富锦各地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参加抗日队伍。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卢沟桥事变,鬼子打进关。杀人放火,到处起狼烟。这一日,众百姓,扛枪上了长白山。”①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广大群众抗战杀敌的热情。至于以物资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更成为群众的普遍行动。送粮食、运武器的到处都有,就连开明绅士也都行动起来了。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2 版,第 416 页。

①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第 25 页。

他们在春秋两季给抗日联军送粮、送菜,杀猪做饭,慰劳部队。

1937 年 8 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从桦川县火花沟向依兰县境转移途

中,于 20 日到 24 日召开了军政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在“九·一八”国耻日, 组织松花江下游地区爱国群众举行抗日反满大暴动。9 月 5 日,中共汤原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制定了组织暴动的具体方案。抗日联军第 6 军第 3 师积极配合。同时,还派人加紧修理土枪、土炮,赶制大刀、长矛,力暴动作了充分准备。

9 月 17 日和 18 日两天,汤原县格节河区人民举行抗日反满大暴动。1000 余名暴动群众在宝宝山集会,县委领导人发表了激昂慷慨的讲话,号召大家不忘“九·一八”,不忘国耻,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与会群众群情激愤。接着,暴动群众手持武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沿途散发了《告同胞书》等 6 种标语和传单,同时割断了汤原县城至莲江口等地的电话线。砍倒电线杆 3D 余根,烧毁公路桥梁数座,完全阻断了通往汤原具城和佳木斯的交通。驻守在格节河区丁家粉房的日本守备队,受到群众抗日暴动的威慑, 整日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外出,并于 20 日深夜狼狈逃走。在格节河人民进行抗日反满暴动的同时,汤原县龙区、鹤区、汤区也相继发生了反日暴动。这些抗日反满暴动,严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表现了广大东北人民不甘作亡国奴、誓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在松花江下游地区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

在全国抗战和人民反日斗争高涨形势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伪军和伪警发生动摇,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的伪军伪警纷纷反正,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

1937 年 7 月 12 日,宁安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 150 人,经抗联第 5

军第 1 师参谋长张镇华等人进行积极工作之后,由大队长李文彬毅然率领全

队倒戈抗日,击毙日本指导官津村昌、日本教官加藤直秋等 8 名,焚毁森林

警察队的防所及附属设施,携带全部武器装备投向抗联第 5 军。7 月 15 日,

官兵被编为抗联第 5 军警卫旅,李文彬任旅长,张镇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2 个团。力欢迎该部反正抗日的爱国行动,抗联第 5 军举行了军民联欢誓师大会,发布了《三道河子森林警察队反正抗日救国告各地民众及满军满警书》,指出:“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各地满兵、满警现在就应当一齐哗变出来,反正救国”。①会后,周保中军长亲率警卫旅移师依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继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起义之后,驻依兰伪军第 38 团机枪连等共

118 名士兵,于 8 月 21 日携带迫击炮 1 门,轻机枪 4 挺,重机枪 1 挺,步枪

100 余支举行起义,参加了抗日联军第 6 军,被编为第 1 师第 6 团。9 月 10

日,驻勃利伪军第 29 团 600 余人,也在牡丹江东小河沿附近反正,加入抗联

第 8 军。这些伪军警起义,引起了驻守在依兰、桦川、富锦、宝清一带的伪军第 23、第 24、第 26、第 30、第 35 团以及第 38 团残部的动摇,致使伪统治者惊恐异常。为防止伪军起义,日伪当局不得不采取监视、缴械甚至遣散等办法,严加控制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