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音公司的早期历史

波音公司是威廉·波音于 1916 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市创立的,其最早的名称是“太平洋航空产品公司”。

威廉·波音曾就读于著名的耶鲁大学机械系,对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身上又有着商人的敏锐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世纪之初,人类正处于航空革命的前夜,飞机制造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还没有彼大多数人所注意。1915 年,当威廉·波音首次乘坐了飞机之后,便萌发了要研制飞机的愿望。在此之前,他从事的是木材贸易和飞艇制造业。此外,他找到了一个对飞机制造有同样兴趣的人:海军军官威斯福特。

那时候,马丁公司已在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开设了马丁飞行训练学校。威廉·波音既然决定在航空业上一展身手,便毫不迟疑地用了约一万美元, 买下了一架马丁型飞机,并在马丁学校去接受飞行训练。

在这所美国最早的飞行训练学校中,波音不仅娴熟地掌握了飞行技术, 而且对飞机的性能、构造原理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且更加坚定了他要投身于飞机研制的决心。

波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充分地认识到了飞机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实用价值,虽然这些东西眼下还不明朗,但他深信这种新型的飞行器将会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以及人类的实际生活。

当他回到西雅图以后,立即开始着手飞机的设计、建造工作。威斯福特自然兴趣很大,他承担了飞机的设计工作。波音又雇佣了一位年轻的机械师兼驾驶员,他的名字叫赫伯特·蒙特,由他协助飞机的制造。而投资的资金则由波音负责。

这一年,波音 35 岁。他在木材经营和飞艇制造上已干得有些名声了。很多人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位言语不多而风度优雅的商人,从各处买来零部件和原材料来制造飞机。

熟悉航空史的人都知道,早期的飞机是用帆布、木材和机械设施组合而成的。尤其是木材,被大量运用在机身的各个部位上,主要使用的是坚硬而有韧性的针叶枞木,机翼则用帆布做成。发动机则需向专门生产的厂家购买。

有了波音买回的那架马丁型飞机作原型,威斯福特再通过自己的途径弄到了一些数据,飞机设计的图纸很快就画出来了。

随后便开始了组装。由于零部件的匮乏,一些装置不得不用手工打造。这是波音建造的第一架飞机,它还谈不上有何创造,不过是马丁型水上飞机的复制品而已。

但这架飞机毕竟是他们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他们给它取名为“蓝色比尔”

——比尔是威廉的昵称——,不过一般人都叫它做 B&W,那是波音与威斯福特名字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望着那虽然粗糙但却不乏威武与气势的“蓝色比尔”,众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它重 2800 磅,翼展 52 英尺,机长 31.2 英尺,可坐 2 人,时速为

67 英里。它用去了波音一万多美元的积蓄。那么,它能飞起来吗?

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西雅图市的联合湖畔,聚集着一大群人。“蓝色比尔”号被运到了一块开阔的平地上,戴着飞行帽、穿着皮衣皮裤的威廉·波音昂首望天,观察着白云片片的天空。

这是重要的关头!威廉·波音要亲自为他的第一架飞机试飞!

这是考验勇气的时刻!在当时的航空界,由于各种技术都还处 于初创阶段,飞行事故屡屡发生,不少勇敢的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们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在没有更多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其危险性更是大到了极点:弄不好就会机毁人亡。

威斯福特、孟特等人都紧张到了极点! 波音反而倒显得很从容自在。

他登上了飞机!他发动了飞机!

飞机在水面上猛地颤动了一下,随即飞快向前滑行。众人只看见一片迷濛的水雾升起,瞬间之后,飞机从水面腾空而起!

飞起来了!

众人一片欢呼。飞机很快在天边化为一个黑点,然后转了一个大弯,又折了回来。

波音稳稳地驾驶着,让飞机在空中盘旋了数周,同时细心体察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机身的颤动,方向舵的灵敏度以及整机的平衡⋯⋯

很好!整个感觉与他们以前驾驶的马丁型双浮筒水上飞机,没有太大的差异。

最后,他飞了回来,降落在联合湖的水面上。成功了!“蓝色比尔”号试飞成功了!

威斯福特握着走上岸的波音的双手,两人都激动不已。 “蓝色比尔”号试飞的成功,使波音大受鼓舞。这说明,他已经有能力

制造飞机——这种人类最新型、最先进的飞行工具了! 波音很快作出了决定:再造一架同型号的飞机。

恰在此时,威斯福特接到了一纸调令:要他立即到东海岸某海军基地报到。

“太遗憾了!”

在送威斯福特离开西雅图的时候,波音恋恋不舍地说道。 “是啊,我真不想离开你。但是比尔,你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不过,你要坚持下去,我相信我们选择的目标是正确的。而你,完全有能力在航空业上做出一番大事来!”

威斯福特说着,波音用力点了点头。 “一当时机成熟,我将向海军当局说明 B&W 情况,争取让海军下一份订

单给你。”

威斯福特又说。

“谢谢。B&W 是我们两人的,永远是我们共同心血的结晶。” 波音诚恳地说道。

威斯福特调离西雅图,对波音雄心勃勃的飞机生产愿望是一个打击。不过,这并未阻碍住他,他是属于那种认准了就决不后退的人。

眼下最紧要的是立即找一位有实力的机械工程师,以负责飞机的设计和改进。波音四下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人选:毕业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美国人王苏。

经过几次接触,波音认为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担负他交付的任务,而王苏,也为波音提出的 80 美元的月薪所吸引——这在当时已算是较高的月薪了——另外,能从事这样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这位麻省理工

学院的高材生来说,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再有就是波音本人那种诚恳的态度使他深刻地感到,自己投身这项工作,是能够得到最高的尊重的。

随后,波音在西雅图市郊的多石米西河岸,找到了一处闲置的船坞,决定用它来作为生产各种飞机部件的工厂,又在联合湖畔购地建设了一个机棚,用以组装飞机的机身。

此外,他贴出招工海报,招募了 16 名有熟练技术的临时工,作为基本生

产力量。他们的工资按小时计,每小时工资从 14 美分到 40 美分不等。他又购了一辆大货车作运载之用。

这样,波音搭起了他工厂的基本骨架。

1916 年 7 月 15 日,波音在美国西雅图市正式成立了他的飞机制造公司, 全名是美国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

公司的领导层比较单纯:威廉·波音任董事长,他的表兄弟爱德加·N·戈特任副董事长,秘书由詹姆斯·C·菲利担任。

在公司成立大会上,波音发表了简短有力的演讲。他的演讲具有深刻的哲理和预见性,表明了他投身于航空事业,并非一时冲动的盲目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对自己的行为有充分的价值认识与道德判断。

波音说道: “我将努力让我周围的人像我一样,感觉到我们是一群新科技与新工业

的拓荒者,我们所面临的难题,都是前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在我们的观念里,没有什么是荒诞不经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研究与实验,并且尽快把实验出来的结果做成成品, 绝不让已经改良的飞行物及飞行装备,终止我们不断求新求变的心。”

波音的讲话表明了一种开创、发展、永远向前的决心,这种决心成了波音公司后来数十年不断求新求变的动力,也成了整个公司后来运行的基调。对当时刚刚成立的集体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为这个集体提供了精神上的力量。

“波音先生的话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至今为止我都还记得波音先生演讲时的那种激情与理想闪耀的声音和面部表情。”

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后来如此回忆道。

是的,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与它的领导人的精神境界密切相关的。波音的思想并不仅仅对本人所创立的公司举足轻重,而且代表了 20 世纪以技术、探索精神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方向,今天,波音的演讲已成为航空业界富有启示性的经典性文件。

王苏果然身手不凡,在他身上不仅有着中国人的那种聪颖、敏锐,更具有中国人那种善于吃苦耐劳的优异品质。

他经常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往往一干就是 10 来个小时。画图、计算、阅读、思考⋯⋯

波音给他的任务是对“蓝色比尔”型飞机作一些改进,以期能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波音知道,仅凭“蓝色比尔”,是不能获得大的成功的。这种飞机一共造了两架,都被海军方面拒绝了,现在都还停在机库里。

经过数十个日夜的研制,王苏拿出了他的改进计划。此时他已是面目浮肿、神情萎顿了。

波音首肯了王苏的成果,决定立即投入生产,并把这种改进型的飞机称为 c 型机。第一批共制造 5 架,准备让威浙福特再向海军方面推荐。

波音的心情很紧张。如果这一次海军方面再不认可经改进的 C 型机的话,那向题就会变得较为严重了。

命运终于首次给了他机会。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英、法、俄等与德、奥集团刚刚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失利的德军统帅部在制定 1917 年战略时,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其直接后果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

转攻为守的德国人在潜艇方面一直处于世界最领先的地位。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向一切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发动攻击,试图以此来卡住协约国的脖子,把协约国拖垮,从而赢得这场战争。

本来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下,一直无法参战,而是偏安一隅,作一个旁观者。岂料德国人无限制的潜艇战不仅给英法等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击沉了不少的美国船只。在航空业尚不发达的时期,美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几乎全部依赖船舶运输,长此以往,岂不等于美国的脖子也被卡住了?

一时之间,美国国内要求参战的议论之声四起。于是在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宣布对德开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美国军方发珊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军用飞机只有 23 架!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本来,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而且在 1909 年,美国就成了第一个拥有军用飞机的国家,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对飞机制造业予以应有的重视,所以,在飞机发展史上,美国反而落在了其它国家的后面!

飞机从诞生到现在,不过只有 10 余年的历史。在飞机诞生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体育运动的工具来看待的。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率先改变了这一观念。它们首先认识到飞机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交通运输工具,继而认识到它还是一种机动性极高,威力极大的新型战争武器。这种认识驱使他们为了获胜,而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飞机的研究、、制造工作。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飞机超过 100

架,最多也就只有几十架。但在 1914 年战争爆发的一段时间里,各国的飞机数量,特别是军用飞机的数量呈现出类飞猛长的势头。到美国参战时,法国的军用飞机已达 1400 架之多,德国的飞机则有 1000 架,苏联为 800 架,英国为 400 架,中国、日本、 保加利亚、希腊、巴西等国家的飞机数量亦有较大的增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美国人一梦醒来,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好在美国人的工业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雄厚,政府立刻作出了大力发展飞机的部署。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已经正式卷入战争,眼下就急需大量的飞机! 形势迫使政府把目光投向以前遭受冷遇的发间飞机制造厂家,向他们寻求支持,以便获得能够很快投入战争的飞机!

波音的太平洋飞机公司生产 C 型机,可谓生逢时,加之威斯福特离开西雅图之后,并未忘记以前的朋友和自己倾注了心血的飞机制造事业,在华盛顿向海军方面大力游说和推荐,海军方面同意让波音的飞机参加竞争与投标。

不久,海军方面在对两架 C 型机进行试飞检验之后,马上与太平洋飞机

制造公司签订了购买 50 架 C 型机的合约,其金额总数达 57.5 万美元,这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一份非常大的订单丁。

机遇的到来使威廉·波音信心倍增,公司的人员的人员也因此大受鼓舞。海军方面定购这批 C 型机,是用来训练飞行员的训练机使用的。由于航空业落后,飞行员也奇缺,他们想通过这批飞机,很快为海军培养出一批飞行员, 以投入战争的空运或实战之中。

面对这份庞大的合约,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原有的规模显然太小了。为此,波音作出了几项重大决定。

首先,向社会招募熟练工人,使工厂工人数量从 10 余人扩大到 100 余人; 其二,把原来用于生产的厂房加以扩建,使生产场所的面积大大增加,

这座厂房的位置仍在多石米西河的那个船坞。波音给它命名为“一号厂”。第三,波音决定更改公司的名称,把“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改为“波

音航空公司”。这个新名字后来注定让世界为[之侧目。现在,它被以巨大的白色字,刷在公司那鲜红的屋顶之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极为醒目。几十年之后,这座被称为“红色仓库”的建筑物,成了西雅图航空博物馆的一部分。

此外,波音还在西雅图市中心租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对外联络与接洽之处。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争和美国的参战,催生了波音公司。表面看来,这带有某种偶然因素,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波音本人对新技术的革命的敏感, 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整个战争期间,波音呆在生产场地的时间并不多, 制造工作主要的负责人是副董事长,他的表兄爱德加·戈特,他每天都呆在工厂里,监管工人的劳动,制造进程,而波音则大多数时间呆在华盛顿特区, 与军方人士、航空业人士交往,以沟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他知道, 目前正是他的公司发展、扩大规模的良机,必须通过不断地获取新的生产订单来保证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金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波音几乎把他以往经商的积蓄全部投进了飞机制造当中,仍然不能填补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波音开始举债,以期获得短期周转的资金;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发行新的股票来积聚资金,但由于公司刚成立,影响不大, 所以收效甚微。

那段时间,借债成了波音的家常便饭,有时债务高达三四万美元,考虑到当时美国公司的中高级职员一般月薪为 80 至 50 美元,这个数字便显得很大很大了。

这些借来的钱大都是用来按时给工人和职员发放工资的。波音认为,这些人就是未来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不应该让他们来承受公司的困难。况且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不做到这一点便会导致人心涣散。

整个战争期间,新兴的波音公司发展还是顺利的。工人和职工都有一种忘我的献身精神。很多人都自动加班加点地工作。条件虽然并不好,但这种精神力量却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架一架的飞机造了出来,被交付给货主。信誉,是波音公司一开始就极为注重的问题。

不久,由于战争仍在继续,美国军方扩大了飞机生产计划。波音经过努力,又拿回了承制 50 架寇尔提斯 HS—2L 型飞机的生产订单。这是一种大型的三人座水上巡航机,比生产 c 型机难度要高一些。

正于此时,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王苏由于种种原因,向波音递交,了辞职报告。波音本来对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颇为赏识,也对他在 C 型机的设计上做的工作极为满意,无奈人各有志,经多次挽留无效后,只好让他离开了波音公司。

作为一家制造飞机的企业,研究、设计人才当然是不可缺的,而且还得找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波音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知道这个问题关系着公司的兴衰成败,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招揽这方面的人才。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两位对波音公司的未来起了重大作用的青年人,应邀前来加盟。

这两个人都是刚从华盛顿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位是菲尔·强森(Pnil G. Johnson),长得英俊漂亮,谈吐不凡,风度优雅。他被安排在管理部门工作, 并很快显示了他在行政管理上的卓越才能。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升任成为波音公司的副董事长。

另一位的名字是克莱尔·埃格维特(Claire L ·Egtvedt),是挪威人的后裔。他被安排在设计部门做绘图员,也是不到一年时间,便升任为首席测试工程师。他在技术方面的才能,对波音公司的发展极为重要。

他们初入公司时每月的基本工资为 90 美元,另视公司业务和贡献大小发放奖金。

得到这两员干将之后,波音略略松了一口气。如今人力齐备,虽然资金上有所欠缺,但只要不断能得到大量订单,波音公司的腾飞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按照一般人看来,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公司,能迅速扩展到如此规模,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切都是比较顺利、值得乐观的。没有人想得更多, 也许包括波音本人在内。

1917 年 6、7 月份,美国军队漂洋过海,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在那里与协约国军队一道,向德奥军队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本来自“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奥军队已呈衰颓之势,难以抵挡协约的国军队的压迫,此时因一念之差所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留下了参战的口实,而美国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无异于给德奥集团雪上加霜。随着美国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赴欧洲大陆,德奥集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受,最后不得不扯起了降旗,表示愿意和谈。

于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快便告结束了。参战各国刀枪入库,纷纷奔赴巴黎,进入了另一个战场——谈判。

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除非它有了侵略的野心或是受到了别国的威胁,因为军备扩张意味着消耗金钱。

作为在战争中的的实际受益者,美国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它在地理上写上与别的军事强国相距遥远,所以也不用云担心会受到什么攻击。当战争的硝烟一散,美国国内要求削减军费的呼声便四处响起,军方也认主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便用不着再花更多的钱去订购这需物资了。

战争曾使美国经济一度突飞猛进。在美国参战以前,国内的生 产厂家可以接到来自协约国雪片似的订单;美国参战以后,订单数量更是猛增。战争催涨了美国经济,但现在,和平正在将其消解。

美国经济陷入了不景气的苦闷之中。停战之后不久,便有一些公司开始破产、倒闭了。

波音公司也是这批“和平的受害者”中的一个。

在西雅图市中心的办公室里,威廉·波音慢慢踱着、沉思着⋯⋯ 情形非常严峻!

他刚刚接到海军方面的一份电文,上面通知波音公司,海军将单方面取消尚未造好的 25 架寇尔提斯 HS—2L 型飞机的合同。原因不言自明,战争已经结束了。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不会不清楚这对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100 余名员工将变得无事可干;他投下巨资建造的飞机制造厂将闲置无用;刚刚步入正途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前景⋯⋯

波音倒吸了一口凉气,实在水敢再去想象那幅凄惨的情形⋯⋯ 怎么办?怎么办?

眼下,要寻求新的订单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约都正在被取消。根据各方面传来的消息来看,受此打击的并非是他这一家公司。在战后出现的普遍性萧条中,航空业首当其冲,也是受害最深重的产业。

没有订单,没有生产,一个公司只有步入消亡,这是无情的经济法制。因为有那么多工人正等着通过工作领取工资来养家糊口,因为在大萧条的背景中公司连售出也不可能⋯⋯

“也许可以通过裁减工人,压缩开支来解决困难?”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波音自己立刻把它否定了,“不!绝不能这样!实践证明,这批人都是忠心耿耿、勤奋踏实的优秀员工。也许,这就是我成立公司以来的最大收获,我不能在这样的时刻抛弃他们!”

在内心深处,他仍然留存着一般信念,那就是他始终坚信他对航空业前途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许眼下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这时间,曙光就会来到。

“但是,眼下又到哪里去找一笔资金用支付薪水和日常开支,来渡过难关呢?”

波音又陷入沉思。蓦地,他眼睛一亮: “蓝色比尔”!

“对,蓝色比尔!”

波音鉴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最早造的两架“蓝色比尔”型飞机,一直未能售出而存放在机库当中。值此危难时刻,不妨寻找买主,把它们卖出去, 它们是现成货,换回的钱总可以维持一段时日的!

在随后召开的公司职工大会上,波音向大家谈了他的打算。

不少人热泪盈眶,深为自己找到这样一位好老板而庆幸。他们知道,不少航空业主都是通过削减工人来解决危机的。而解雇、失业,对他们来说, 不难想象意味着什么。

现在,波音先生并不如此做!他们知道,他不仅在为他的公司坚持,而且也在为他们而坚持。

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用加倍的劳动,来回报波音先生的慈悲胸怀!

经过一段时间,四处联络之后,波音总算给他的两架“蓝色比尔”找到了买主。

买方是远在南太平洋的岛国新西兰航空公司。该公司为这两架飞机的低价所打动,于是与波音公司签订了合约并支付了款项。1919 年底,这两架飞机通过大型运输船运往新西兰,后李成为新西兰航空业最早的机型。

这也是波音公司第一次向外国出售飞机。对于日后执飞机制造业之首的波音公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向国外出售飞机,无疑是极富戏剧性的。

售机所得也不过区区一万多美元。对于目前初具规模的公司而言,虽不说是杯水车薪,却也难以持久,而且也不能让工人仍坐吃山空,守株待兔。于是,波音决定另寻门路,以使工人有活可干,好歹也能使他们通过劳动, 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养活自己。

考虑了数种方案之后,波音飞机公司开始进入了家俱制造业。一方面因为波音本人曾经营木材,熟悉门道,另一方面是波音拥有一大片林产,可以就地取材。

这是波音公司历史上又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建造飞机的工人们开始伐木拉锯,生产五斗柜、床、桌椅等等。波音从极其匮乏的资金中拨了一笔钱, 以展开这一很不寻常的业务。

正因为员工们深深理解波音先生和他的公司的苦衷,所以干得格外卖力。公司上下呈现出一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局面。那种情形后来很多人回忆起来,都还感动不已。

威廉·波音,此时已年近 40,在围境中显示出了他那商人一筹的战略眼光。他没有让埃格维特和其他机械工程师停止对飞机的设计和研究,而是要求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以期在时机来临时,能够走在别人的前面。

在 1919 年整整一年时间里,波音公司仅仅生产了一架名为 B—1 的新型水上飞机,那年的 3 月 3 日,波音亲自与新雇来的驾驶员埃迪·修帕一道,

驾着这架飞机,从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市飞抵西雅图,机上带了 60 封信,这次飞行成为北美航空邮件的处女航。

另外,在这一年中,波音公司与陆军航空部门签订了改造哈维蓝 23DH— 4 型的合同,而这项合同本身,完全是无利可图的。

形势日趋恶化,到了 1920 年更甚。波音内心虽然焦虑不已,但仍在苦苦支撑着。而人们盼望的航空业的复苏,依然没有到来。

1920 年,波音公司整整亏损了 30 万美元。这个数字,足以令绝大多数人心灰意冷。而在威廉·波音精神、人格的感召下,波音公司虽然举步难艰, 依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值得庆幸的是,在战后美国政府高层人士对航空业的一片漠视中,也不乏头脑清醒、见识远大的人。陆军部的比利·米歇尔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战争的经历者,米歇尔将军敏锐地认识到了飞机将在未来战争中发

挥重大的、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战后,他一直在为陆军能够建立自己的航空队而奔走呐喊。

在飞机的使用历史上,最初用在军事方面主要是执行侦察任务,从仅能进行侦察的侦察机演进到战斗机,是在飞机上装置机枪之后不久的事。此时大多数美国人对飞机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美国政府对飞机的发展并不热心,米歇尔将军为了改变这种稀里糊涂的,而且最终对国家有害的谬见,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力陈建立空中打击力量的重要性。事实上,米歇尔将军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他不仅提出陆军必须建立独立的航空队,而且要求制造重型轰炸机作为未来主要的战略武器。

他提出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他举例说,在一战的两次重要战役

——1918 年 8 月英国人发动的索姆河反攻和 1918 年 9 月美国向圣米耶尔的进攻中,由于首次使用大规模轰炸机和强击机进行进攻火力准备,给据守各战线的德国军队造成了重大伤亡,并彻底打乱了德国人的战略部署,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地面部队的进攻。米歇尔将军认为军用飞机的使用对这两次战役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米歇尔将军认为尽快建立新型的轰炸机群,以及进行地面攻击试验,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在米歇尔将军的强烈坚持下,陆军方面开始着手航空队的建设。

这个消息对于战后一蹶不振的航空业来说,简直就是最美妙的福音。各航空业主闻风而动,立即四下活动,争夺这份有如甘霖的订单。

当时的马丁公司、寇尔提斯公司,波音公司等等都加入了这一战团,那情形完全不亚于一场战争。无奈僧多粥少,只得以投标的方式来进行争夺。陆军方面面临着两种抉择;一种是由陆军方面自行设计飞机再交由民间生产厂家来竞标承制;另一种就是采用民间设计,再另外招标承制,比如马丁公司设计的飞机较为合理,而波音公司的投标价最低,便由波音公司负责制造该种飞机。

值得指出的是,就飞机设计的资历而言,波音公司当时并不占有利地位。如若陆军方面采用第二种方案,那么这份合约极可能不会落到波音公司手中。原因很简单,在同等条件下陆军当然更愿意让设计厂家来承制。

所幸陆军方面执行的是第一种方案。他们拿出了地面攻击机的设计方案,然后由各家公司投标竞价。这种地面攻击机,也就是今天一般所称的强击机,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协助地面部队作战,为进攻或防守的军队摧毁、杀伤敌人及其武器。

波音从听到这一消息起,就不停顿地在为此而奔走。他深知能够获得这样一份合约。对自己的公司来说就可以赢得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他决定不惜代价达到这个目的。

竞价的结果,波音公司如愿以偿,以最低的制造价格中标。合约到手了, 它涉及 20 架地面攻击机的制造。

波音人终于盼来了转机,立即停止了傢俱生产,从那些五斗柜,床头柜中走出来,投入到飞机制造激动人心的繁忙之中。许多人感到在过去的时间里,就像做了一场恶梦。

但是,这项合约只执行了一半就被取消了,原因在于陆军方面的设计有问题。

这种地面攻击机是一种三翼机,装配了两个自由引擎,配有口径为 37

厘米的大炮,另外还有 8 挺机枪。在一些关键部位,安装了极为厚实的防地面攻击的钢板。

在波音公司按照设计要求造出飞机进行试飞检验时,陆军方面很快就发现这种飞机太过笨重,速度极慢,而且摇摇晃晃,抖摆不停,一副随时都会坠落的样子。显然,这样的飞机是无法用于实战的。中止合约,陆军方面着手对这种飞机进行重新设计,并把这种称为 GA—2 型的地面攻击机继续交给波音公司制造,以作为对前面违约的补偿,波音当然无话可说。

在这种早期竞争中,波音的低价竞争策略屡显奇效。不久,他又获得了生产 200 架 MB—3 型驱逐机的合约。与前一份合约比,这份合约来得更为不

易,也更为重要。MB—3 型机的设计者是托马斯·摩尔,并非波音公司的机械设计工程师,但这份制造合同却被波音公司以低价竞得:它是一份总额为140 万美元的订单,并且是一份赚钱的订单。

波音低价竞标的秘密在哪里呢?难道他真是放弃利润,在做亏本的买卖吗?

显然,这不是事实。

波音的秘密就在他的那一大片森林里。前面已经说过,当时的飞机主要是用针枞木制成的,而波音拥有的森林里恰好就生长着大量这样的树木。由于这种木材既坚硬又耐久,所以成为制造飞机的首选原料,价格当然也不菲。波音既然拥有这种木材,成本自然比其它厂家大为降低,加之波音目光又较为远大,注重长远发展,与军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只把价位维持在一定的赢利水准上,所以他又一次成功地获得了军方的合约。

这么多的飞机造出来当然得找地方存放,而波音公司的“红色仓库”正被一些杂七杂八的像俱堆满。于是,波音决定以极低的价格,把那些高档傢俱卖给公司职工,作为给公司职工的一种福利。

威廉·波音到此时才得以喘了一口气。现在,公司的难关过去了,他不仅成功地保持住了基本的生产力量,而且开始再一次扩大规模继续招工,使公司人数扩大到了近 300 人。

在职工中妇女所占的比例更大。大量使用妇女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需要她们用什来缝合机翼和机身的麻布。

1921 年成了波音公司摆脱危机的一年。到了该年年底,公司已经有了一

笔赢利。波音和董事会决定,给每一位职工购买一份 500 美元的人寿保险单, 钱由公司出。

军方的计划成了美国航空业起飞的原动力,大大刺激了各飞机公司研制新型飞机的热情。由于主要的订单来自军方,因而军用飞机的开发呈一路领先的形势。

威廉·波音深信他的飞机设计师们,一定能够设计出比托马斯·摩尔的MB—3 型机更好的军用战斗机,他找来埃格维特,要他开始着手开发代号为 M

—l5 的新式战斗机。波音期望这种研究能够在该领域击败其它竞争对手,从而获得更多的订单。

在美好的前景下,其它飞机制造厂也不甘落后,加快研制、开发工作, 与波音公司形成齐头并进之势的,是寇尔提斯拥有的飞机制造公司。

寇尔提斯·坎多是早期美国航空业著名的设计师,曾设计出一系列独步一时的新机型。在波音公司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他已推出了 PW—8 型机,成为波音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此时,陆军部门已设计出了 PW—8 型机与 PW—9 型机,并有意交给波音公司承制。PW—8 型与 PW—9 型机使用的,都是寇尔提斯生产的引擎,两者的设计也颇为类似,而且两者各有优劣。这不禁使陆军方西颇为犹豫。

相较之下,PW—9 型机速度稍快,配置的武器也较为厉害;PW—8 型机, 则以稳定见长,性能良好。

竞争的结果,是寇尔提斯赢得了制造 25 架 PW—8 型机的合约。

陆军方面在订立了合约之后,仍然对 PW—9 型机念念不忘。在试飞了波音公司承制的样机之后,陆军方面又把一份制造 30 架 PW—9 型机的合约下给了波音公司。这样,两个制造厂家在一场争夺中打了个平手。

就在这期间内,威廉·波音对公司进行了一次改组。他自己升格为董事会主席,而他的表兄艾加·戈特则升为董事长,开始实施一种新的领导模式。

自 1922 年开始,波音公司开始步入平稳发展的轨道。非常重要的是·埃格维特及他的设计小组的设计思想日趋成熟,设计风格也渐渐凸现。由埃格维特设计的MB—1 型水陆两用飞机为公司赢得了海军方面一份41 架的生产订单。

此时,波音、埃格维特已经在开始考虑,以金属来代替木材,作为未来飞机的材料。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构想。如果这种构想能够实现,那么意味着大大提高飞机的抗力和使用寿命,同时会给生产带来批量型生产的改变,大大简化技术程序,迈向机械化生产。

为海军方面生产的 PB—1 型巡逻轰炸机,就是波音公司在此方面作出的一次尝试。这种飞机仅仅生产了一架,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并未带给波音公司什么东西,但是它的机身却全部是用铝作材料制成的。这是这种轻金属材料在飞机上的初次使用。它成了埃格维特。设计小组对飞机制造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不久,埃格维特又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代号为 FB—4 的海军战斗机。它是航空史上外观最漂亮的小型飞机之一,也是波音公司第一架气冷式引擎动力飞机。FB—4 及其以后的改良型战斗机,逐渐成为海军航空母舰上的标准战斗机型被广泛使用。

正当各大飞机制造厂家把眼光瞄准军用飞机市场而展开争夺之时,波音公司的领导者们已经开始在为一场悄悄到来的革命作准备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从 1916 年威廉·波音创业起,到眼前的 1925 年,

已经过了近 10 年的时间,波音公司经历了种种考验,终于脱颖而出,在航空业中站稳了脚跟。它已是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