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他写于 1857—1858 年期间、包含在第 I—VII 手稿笔记本中的未来《资本论》最初草稿而写的,《导言》包含在标以“M”字母的笔记本上,笔记本封面上注明:“1857 年 8 月 23 日, 伦敦”。这很可能就是马克思开始写《导言》的日期。《导言》没有写完就中断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1 年历史考证版第 2 部分第 1 卷编者根据

各种情况判断,可能是 8 月底中断的。马克思在 1859 年 1 月写的《政治经济

学批判》第 1 分册的序言中关于《导言》写道:“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怕,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见本卷第 31 页)

《导言》虽然带有未完成的草稿性质,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马克思在这里比在任何地方都更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关于政治绎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还说明了关于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意识形态这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想法。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考茨基在 1903 年 3 月把这一手槁第

一次发表在《新时代》(斯图加特)第 21 年卷(1902—1903 年)第 1 卷第710—718、741—745、772—781 页上。1939 年,本手稿又用德文原文发表在莫斯科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上。——1。

  1. 标题《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在马克思写在手稿笔记本·“M”封面上的目录中是没育的。这个标题严格他说只包括《导言》的前两节,即《生产》一节(在笔记本“M”的封面上,这一节有一个更确切的标题《生产一般》)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一节。马克思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这一节前面标明的罗马数字“I”, 在《导言》往后的正文中再也没有相应的罗马数字与之相连接。——1。

  2. 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的观点,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附《英国和美国》的作者[爱·吉·韦克菲尔德」的注释,1835—1939 年伦敦版)一书的序论和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 年伦敦第 3 版第 1 章第 3 节。——1。

  3. 社会契约(Contrat social)是卢梭关于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市民状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最初生活在某种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私有财产的形成和不平等的占有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并导致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这种社会契约,导致某种新的自然状态的形成。能够消除这一自然状态的,据说是以某种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

让·雅·卢梭在 1755 年阿姆斯特丹版的《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

和 1762 年阿姆斯特丹版的《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1。

  1. 市民社会这一术语出自乔·威·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全集》1833 年柏林版第 8 卷第 182 节附录)。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重含义。广义他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 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因此,应按照上下文作不同的理解。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并参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分册序言(见本卷第 31—35 页)中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述,此处应为后一种含义。——1、32。

  2. 氏族的原丈是“Stamm”,这一术语在 19 世纪中叶的历史科学中含义比现在要广,它表示渊源于同二祖先的人们的共同体,包括现在通用的“氏族”(Gens)和“部落”(stamm)两个概念。另外,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和早期部落制中家庭关系的观点,即认为人们最初先是形成为“家庭”,然后

从家庭发展和扩大而成为“氏族”,也是沿用当时历史科学中的观点。美国的著名民族学家路·亨·摩尔根在《古代社会》(1877 年)中第一次把“氏族”和“部落”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并下了准确的定义,第一次阐明了氏族作为原始公社制度的主要基层单位的意义。瑞士历史学家约·雅·巴霍芬的《母权论》(1861 年)也在古代社会和民族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新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吸收了这些新研究成果,从马克思对摩尔根著作的摘录中可以看出他关于氏族和家庭之间关系的新观点,即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原始形式,氏族纽带的解体,才发展起各种形式的家庭。恩格斯在 1844 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本选集第 4 卷第 1—189

页)中全面阐述了这些新见解。恩格斯还为《资本论》第 1 卷第 12 章加了关于氏族和家庭的关系的第(50a)注。——2。

  1. 政治动物( Zwov πoλιτιΧóv ),从更广泛意义来说是“社会动物”,这是亚里土多德在他的《政治学》第 1 篇开头给人下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11 章第(13)注中指出:“确切他说,亚里土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363 页)。——2。

  2. 关于蒲鲁东所说的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参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 1 章第 3 节末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135—137 页)作的评论。

——3。

  1. 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两卷集)1848 年伦敦版第 1 卷第 1 篇《生产》第 1 章,就加上了《生产的要素》这一标题。——4。

  2. 前进的和停滞的社会状态,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 年伦敦版第:篇第 8 章和第 11 章结束语。——4。

  3. 关于生产不同于分配的内容,见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两卷集)1848 年伦敦版第 1 卷第 25—26 页。

——5。

  1. 规定即否定(Determinatio est negatio),马克思此处援引的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是采用黑格尔的有名的解释。斯宾诺莎自己用这个说法来表示“限定即否定”(见巴·斯宾诺莎《通信集》第 50 封信。1674 年 6 月 2 日致贾利克·杰里斯)。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这里强调任何一个有规定的存在即任何“某物”内部所固有的否定的要素(见黑格尔《逻辑学》1833 年柏林版第 1 部第 1 编第 2 章注释“实在或现实与否定”,以及黑格尔《哲学全书)1840 年柏林版第 1 部《逻辑》第 91 节附释)。——8。

  2. “社会主义美文学家”,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这样一些庸俗社会主义者,如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卡尔·格律恩,以及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有关的内容还可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 卷第 4 章第 4 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603—615 页)和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 1 章第 3 节末尾(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134—135 页)。——11。

  3. 对萨伊和施托尔希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的观点,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第

    1 册第 3 章第 9 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 册第 85—86 页)作了专门的评介。——12。

  1. 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序言中专门把分配规定

为经济学的对象。——13。

  1. 这里除了指南美洲之外,可能还包括美国南部各州。——16。

  2. 马克思所说的“所谓实业家之间(zwischen dea1ers und dealers)

    的交换”,指的是亚·斯密把整个流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领域是只在实业家之间的流通,另一个领域是实业家和消资者个人之间的流通。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第 1 册第 3 章第 10 节(b)(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 册第 111 页)中直接摘录了斯密这一论点。一 16。

  3. 关于黑格尔把占有看作主体的最简单的法的关系,见他的《法哲学原理》第

    40、45、49—52 节。——19。

  4. 关于秘鲁被西班牙征服以前不存在任何货币的材料,马克思采自美国历史学家普雷斯科特的著作《秘鲁征服史。附印加文化概述》(三卷集)

    1850 年伦敦第 4 版。马克思从这一著作第 1 卷所作的摘录,包含在马克思1850

—1853 年期间在伦敦写的经济学摘录笔记(以下简称《伦敦笔记》)的第 XIV

本笔记中。关于印加人中不存在货币的情况,见该书第 1 卷第 147 页。—— 20。

  1. 马克思在 1857 年 9 月 25

    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较多地谈到了军队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也涉及了货币在军队中的发展。——21。

  2. 浦鲁东的观念顺序的历史,见他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两卷集)1846 年巴黎版,特别是第 1 卷第 145—146 页。马克思曾摘录并批判了蒲鲁东的这种观点,见《哲学的贫困》第 2 章第 1 节《方法》中的)第一个说明》(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137—141 页),还可参看《剩余价值理论》第 1 册第 2 章第 6 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 册第 40 页)。——25。

  3. 从马克思的《伦敦笔记》来看,他在 1852—1853 年期间阅读并在他的第

    XIX、XX 和 XXI 笔记本中做了摘录的至少有二部文化史:(1)威·瓦克斯穆特《文化通史》1850 年菜比锡版第 1 部,1857 年莱比锡版第 2 部;(2) 威·德鲁曼《文化史大纲)1847 年柯尼斯堡版;(3)古·克列姆《人类文化通史)1847 年莱比锡版第 6 卷,1849 年莱比锡版第 7 卷。——27。

  4. 这里指以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学派,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是政治史和外交史,声称对外政策高于国内政策,忽视社会关系的历史,夸大杰出人物的作用。莱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的观点是在哲学唯心主义和新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按照兰克的观点,宗教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体现在国家中的政治思想。他的历史观是带有沙文主义色彩的欧洲中心论。——27。

  5. 这个(1)的内容没有写完,马克思还打算在其中谈论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但未能实现。在这里写完对希腊艺术的评论以后,马克思随即中断了《导言》的写作,因而也没有写以后各点。——28。

  6. 曼彻斯特的罗伯茨公司,是英国发明家理查·罗伯茨从 1843

    年起主持生产各种工具、机器和机车的公司。罗伯茨是 19 世纪机械方面的著名发明家之一,自动走锭精纺机就是他发明的。——28。

  7. 动产信用公司( Crédit Mobilier,全称 société généra1e du

    créditM0bilier)是法国的一家大股份银行,由贝列拉兄弟于 1852 年创立并为 1852 年 11 月 18 日法令所批准。动产信用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充当信贷的中介和参加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创立。该公司广泛地参加了法国、奥地利、

匈牙利、瑞士、西班牙和俄国的铁路建设。它的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它所开办的股份公司在交易所进行的有价证券投机买卖。动产信用公司用发行本公司的股票得来的资金收买各种公司的股票,它自己的股票只是以它持有的其他企业的有价证券作担保,而各种公司的股票则是以它们本身的财产价值担保。因此,同一实际财产产生了双倍的虚拟资本。一种形式是该企业的股票, 一种形式是拨款给该企业并收买其股票的动产信用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同拿破仑第三的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并在它的保护下进行投机活动。1867 年该公司破产,1871 年清算完毕。动产信用公司在 19 世纪 50 年代作为新型金融企业出现,是由反动时代的特征所引起的,在这个时代里交易所买空卖空、投机倒把活动异常猖獗。中欧的其他国家也仿照动产信用公司建立类似的机构。马克思对动产信用公司所作的分析,参看他 1856—1857 年间在《纽约每

日论坛报》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分册中《B。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部分有关伊·贝列拉的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第 85—86 页)。——28。

  1. 印刷所广场(Printing House

    Square)是伦敦一个不大的广场,英国最大的日报《泰晤士报》编辑部和印刷所所在地。印刷所广场的转义是指以优秀报业组织闻名于 19 世纪中叶的该报编辑部和印刷所本身。一 29。

  2. 《伊利亚特》是著名的古希腊史侍,据说是传说中的古希腊诗人荷马所写。一

    29。

  3. 这是马克思为他在 1858 年 11 月一 1859 年 1

    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分册所写的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分册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在写作这本书以前,进行了 15 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 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说的原理。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厂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马克思在世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没有再版,只有序言是个例外,它曾于 1859 年 6 月 4 日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见注 54)上, 但发表时作了某些删节。——31。

  1. 马克思所说的全部材料,是指他的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一些准备材料、大纲及摘录笔记等。——31。

  2. 指马克思为他当时计划写的庞大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见本卷第

    1—30 页)——31。

  3. 《莱茵报》是《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是德国的一家日报,青年黑格尔派的喉舌,1842

    年 1 月 1 日至 1843 年 3 月 31 日在科隆出版。该报是莱茵省一些反对普兽士专制政体的资产阶级人士伯·腊韦等创办的,编辑是伯·腊韦和阿·鲁膝堡,发行负责人是路·舒尔茨和格·荣克。1842 年 4 月起马克思为该报撰稿,同年 10 月起成为该报编辑之一。《莱茵报》也发表了恩格斯的许多文章。在马克思担任编辑期间,该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政府对《莱茵报》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1843 年 4 月 1 日把它封闭了。──31。

  4. 指马克思的著作《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35181、210243 页)。——31。

  1. 《奥格斯堡总汇报》简称《总汇报》,是德国保守派的日报,1798

    年创刊;1810 年至 1882 年在奥格斯堡出版。1842 年发表了捏造的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其《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揭露了这种捏造,该文发表在 1842 年 10 月《莱茵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30—134 页)。——32。

  2. 《德法年鉴》是由马克思提议创办、由阿·卢格和马克思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文刊物。仅仅在

    1844 年 2 月出版过一期双刊号。其中刊载有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本选集第1 卷第 1—15 页),以及恩格斯的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596625 页)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626—655 页)。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最终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杂志停刊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存在原则分歧。—— 32。

  3. 驱逐马克思和巴黎《前进报》其他撰稿人离开巴黎的命令是由法国内务大臣汤·沙·杜沙特尔于

    1845 年 1 月 11 日签署的。由巴黎警察局长德累赛尔签发的驱逐令于 1 月 25 日送交马克思,限其在一周内离开巴黎。—— 32。

  4. 指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596—625 页)。——33。

  5. 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11—640 页)。——34。

  6. 指马克思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340—380

    页)。——34。

  7. 德意志工人协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 年8

    月底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全称是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目的是对侨居比利时的德国上人进行政治教育和向他们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战友的领导下,协会成了团结比利时的德国革命无产者的合法中心,并跟佛兰德和瓦隆的工人俱乐部保持了直接的联系。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布鲁塞尔支部。1848 年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不久,由于协会成员被比利时警察当局逮捕和驱逐出境,协会在布鲁塞尔的活动即告停止。—

—34、233。

  1. 二月革命是指 1848 年 2

    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上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 年 2 月,22 日至24 日巴黎爆发了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资产阶级手里一 34、39、199、233、619。

  2.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是德国 1848—1849

    年革命时期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战斗机关报,1848 年 6 月 1 日至 1849 年 5 月 19 日每日在科隆出版,主编是马克思;参加编辑的有恩格斯、成·沃尔弗、格·维尔特、斐·沃尔弗、恩·德朗克、斐·弗莱里格拉特和亨·毕尔格尔斯。

《新莱茵报》起了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阐述报纸对德国和欧洲革命最重要问题的立场的社论,通常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

《新莱茵报》的坚决的、不妥协的立场,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它对普鲁士政府以及科隆地方当局的政治上的揭发,使该报在创刊后的最初几个月就受到封建保皇派和自由派资产阶级报刊的攻击,并且受到政府的迫害,而这种迫害在 1848 年 1l—12 月普鲁士的反革命政变以后更变本加厉了。

尽管遭到种种迫害和警察局的阻挠,《新莱茵报》还是英勇地捍卫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利益,捍卫了无产阶级的利益。1849 年 5 月,在反革命势力全面进攻的形势下,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下令把他驱逐出境。由于马克思被驱逐出境和《新莱茵报》的其他编辑遭受迫害,该报停刊了。

1849 年 5 月 19 日,《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出了最后一号即第 301 号。报纸的编辑在致科隆工人的告别书中说:“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34、233。

  1. 《纽约每日论坛报》是美国的一家报纸,1841—1924

    年出版。该报由著名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政治活动家霍·格里利创办,在 50 年代中期以前是美国辉格党左翼的机关报,后来是共和党的机关报。40—50 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参加该报工作的有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查·德纳从 40 年代末起是该报的编辑之一。马克思从 1851 年 8 月开始为该报撰稿,一直到 1862 年 3 月,继续了十年以上。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恩格斯的文章多半是在曼彻斯特写的,许多文章上注明的日期并不是写作的真正日期,因为马克思在论文上通常标明的是寄往纽约的日期。有些论文是在伦敦写的,而马克思注明的却是巴黎、维也纳或柏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写的文章,涉及国际政治、工人运动、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殖民地扩张、被压迫国家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等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欧洲的反动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这个发行很广的美国报纸,以具体材料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这个社会所固有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常常随意处理,有些文章不署作者名字而作为编辑部的社论刊登出去。自 1855 年中期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一切文章都被去掉了署名。有时编辑部竟然还删改文章的内容,并任意加注日期,编辑部的这些行为曾一再引起马克思的抗议。从 1857 年秋天起,由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报纸的财政状况受到影响,编辑部向马克思提出减少他对《纽约每日论坛报》通讯的数量。到美国国内战争开始时, 马克思完全停止了撰稿。马克思所以和《纽约每日论坛报》断绝关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编辑部内上张同各蓄奴州妥协的人的势力加强和该报离开了进步立场。后来该报的方向更日益右倾。——35。

  1. 这句话引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第 3 部。——35。

  2. 恩格斯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应马克思的请求。而且是按马克思的要求写的。1859

    年 7 月 19 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讲了书评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简短地谈一下方法问题和内容上的新东西”。后来马克思在 1859 年 7 月 22 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又详细地谈了书评中应该写的内容:“(1)蒲鲁东主义被连根铲除了,(2)通过最简

单的形式,即商品形式,阐明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殊社会的,而决不是绝对的性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442、445 页)8 月 3 日, 恩格斯完成了书评的第一部分,并把它寄给了在伦敦的马克思,请他对书评做一些修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451 页)。从这一点和文中的个别地方可以看出,马克思审阅了这篇书评。

书评先后发表在 1859 年 8 月 6 日和 20 日《人民报》(见、注 54)第 14

号和 16 号。随后,许多报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的德丈报纸都转载了”这篇书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469 页。)恩格斯写的这篇书评,只有发表在《人民报》上的开头的两部分。恩格

斯打算分析该书经济学内容的第三部分,因报纸停刊没有发表,手稿也没有找到。——36。

  1. 指 16 世纪德国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 1524—1525

    年的德国农民战争。——36、623。

  2. 1618—1648

    年的三十年战争是一次全欧洲范围的战争,它是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斗争引起的。德国是这次斗争的主要场所,是战争参加者的军事掠夺和侵略的对象。——36。

  3. 荷兰在 1477—1555 年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1555年 10

    月帝国被分割后,处于西班牙的管辖下。16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未期, 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而成为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荷兰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德国丧失了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航路,并且依赖于荷兰人的中介贸易,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6。

  1. 关税同盟是 1834 年 1 月 1 日在普鲁士领导下最后形成的。在此以前,1818

    年的保护关税条例废除了普鲁士境内的关税,1819 年开始,普鲁上先同德意志的一些小邦(其中最大的是黑森一达姆施塔特)签订关税协定, 后来发展成确定共同关税的关税同盟,该同盟逐渐包括了几乎德意志所有的邦;在同盟之外的只有奥地利。汉撒的自由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和北德意志的一些小邦。1848—1849 年革命时期以及这些革命被镇压下去以后,关税同盟事实上已名存实亡。普鲁士在 1853 年恢复了关税同盟,该同盟一直存在到在普鲁士领导下实现全国政治统一的 1871 年。——37。

  2. 大陆体系或大陆封锁,是拿破仑第一在 1805

    年法国舰队被英国舰队消灭后,于 1806 年 11 月 21 日宣布的命令。它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进行贸易。参加大陆封锁的有西班牙、那不勒斯、荷兰、普鲁士、丹麦、俄国和奥地利等国。1812 年拿破仑在俄国遭到失败后,所谓的大陆封锁便瓦解了。

——37。

  1. 1844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写一本批判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的保护关税观点的小册于,为此马克思在巴黎研究和摘录了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年斯图加特一蒂宾根版第 1 卷)。1845 年春, 马克思还摘录了弗·路·奥·费里埃的著作《论政府和贸易的相互关系》(1805 年巴黎版)。马克思对李斯特著作的摘录保存下来了,然而他计划写的小册子未能面世。——37。

  2. 英国自由贸易派,即曼彻斯特学派,是 19

    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曼彻斯特的工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19 世纪 20—50 年代,曼彻斯特是自由贸易派的宣传中心。该学派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原

则,要求减免关税和奖励出口,要求废除有利于土地贵族的、规定高额谷物进口税的谷物法。1839 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建立了反谷物法同盟(见注88)。40 年代和 50 年代,自由贸易派组成

了一个单独的政治集团,后来成为自由党的左翼。——37。

  1. 官房学是由行政、财政、经济和其他学科组成的统一的课程,许多欧洲国家的中世纪大学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大学讲授这门课程;官房学实质上是“各种知识的杂拌”(马克思《资本论》第

    2 版跋)。——37。

  2. 《人民报》是一家周报,从 1859 年 5 月 7 日至 8 月 20

    日在伦敦用德文出版。该报是作为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的机关报而创办的。第 1 号由德国政论家、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埃·比斯康普编辑出版。从第 2 号起,该扳就在马克思的密切参与下出版。从 7 月初起马克思实际上成了该报的编辑。在《人民报》上曾刊载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恩格斯给马克思这一著作所写的评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许多文章。该报总共出版了 16 期,1859 年 8 月 20 日因缺乏资金而停刊。

——38。

  1. 参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流亡中的大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第 259—380 页)。——40。

  2. 这是讽刺右派黑格尔分子,他们在 30—40

    年代在德国大学中开设很多讲座,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来攻击哲学上较激进的派别的代表人物;右派黑格尔分子以反动的精神解释黑格尔的学说。

狄亚多希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们,他们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为争夺他的帝国而彼此进行残酷的厮杀。——40。

  1. “从无,经过无,到无”这句话引自黑格尔《逻辑学》第 1 部第 2 册。——41。

  2. 指乔·威·弗·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1807

    年班堡一维尔茨堡版。《美学讲演录》第 1—3 卷;《黑格尔全集)1835 年、1837—1838 年柏林版第 10 卷。《哲学史讲演录》第 1—3 卷;《黑格尔全集)1833、1836 年柏林版第 13—15 卷。——42。

  3.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于 1865 年 6 月 20 日和 27

    日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用英语作的报告。这篇报告是由总委员会委员约翰·韦斯顿 5 月2 日和 23 日的发言引起的;韦斯顿在发言中企图证明,货币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工人没有好处,并由此做出工会“有害”的结论。马克思在报告中不仅揭穿了商品价格取决于工资水平这一虚假理论,而且闸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关键问题。

保存下来的报告稿是马克思的手稿,没有标题,开头写着:“1865 年 6

月 20 日星期二向总委员会宣读”。全文由作者用阿拉伯数字分为十四节。这篇报告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过。因为他担心发表这篇报告,会过早地挪用他当时正在紧张写作的《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原理。1898 年,报告由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以《价值、价格和利润》为题首次在伦敦发表,并附有爱德华·艾威林写的序。引言和前六节在手稿中是没有标题的,由艾威林加上了标题。这篇报告的德译文发表在 1898 年《新时代》,由伯恩施坦翻译的德译文用的标题是《工资、价格和利润》。在本卷中,除了总标题以外,这些小标题都保留下来了。──47。

  1. 关于在协会帮助下在一些国家实现劳资斗争中的统一行动的问题、

缩短工作日以及女工和童工等问题已经列入1865 年9 月召开的国际工人协会伦敦代表会议的议事日程。见《在 1865 年 7 月 25 日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修改和通过的常务委员会关于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报告)(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581—583 页)。——47。

  1. 阿格利巴把贵族比作胃,出典于罗马历史传说:罗马贵族梅·阿格利巴劝说公元前

    494 年举行起义并上圣山反对贵族压迫的平民,要他们屈服,他向他们讲了一则人体各部反抗胃的寓言。阿格利巴把他当时的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机体,说贫民是这个机体的手,他们供养这个机体的胃即贵族。手和胃分离开来,就要引起生命机体的必然死亡,同样,平民拒绝履行他们的义务,就等于古罗马国家的灭亡。——51。

  2. 英国工人阶级从 18 世纪末开始争取用立法手段限制工作日,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投入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十小时工作日法案是英国议会在 1847 年 6 月 8 日通过的,1848 年 5 月 1 日起作为法律生效。该法律将妇女和少年的日劳动时间限制为 10 小时。但是,许多英国工厂主不遵守这项法律。他们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把工作日从早晨 5 时半延长到晚上 8 时半。例如,工厂视察员莱·霍纳的报告就是很好的证明(参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322—323 页第(161)—(165)注)。 恩格斯在《十小时工作制问题》和《英国的十小时工作制法案》(《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269—275.276—287 页)中对该法案作了详细分析。关于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卷第 8 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58335 页)中作了详细考察。—

—54、604。

  1. 罗伯斯比尔的最大限度法令指法国国民公会于 1793 年 5 月 4 日、9 月 11

    日和 29 日以及 1794 年 3 月 20 日通过的各项法令,这些法令规定了固定的最高工资,同时也规定了谷物、面粉和其他日用品的固定的最高价格。

——55。

  1. 1861 年 9

    月,不列颠科学促进协会在曼彻斯特举行第三十一届年会,当时正在恩格斯那里作客的马克思,参加了这次会议。协会经济部主席威·纽马奇(马克思把他的姓写锗了)曾在会上发言,他还主持了部的会议, 并作了题为《联合王国的立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健全的征税原则》的报告。见《不列颠科学促进协会第三十一届年会报告;1861 年 9 月于曼彻斯特》1862年伦敦版第 230 页。——55。

  2. 指英国经济学家托·图克关于工业、贸易和财政的历史的六卷本著作,这部著作曾以下列书名出过单行本:《价格史和货币流通状况,1793—

    1837 年》1838 年伦敦版第 1—2 卷、《价格史和货币流通状况,1838 年、1839 年》1840.年伦敦版和《价格史和货币流通状况,18391847 年)1848 年伦敦版,以及托·图克和威·纽马奇合著的(18481856 年九年中的价格史和货币流通状况》1857 年伦敦版第 5—6 卷。——55。

  3. 见罗·欧文《评工业体系的影响)1817 年伦敦版第 76 页。该书第一版于

    1815 年出版。——55。

  4. 19

    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工业狂热发展和伴随着相对的农村人口过剩而按资本主义原则进行农业改组的情况下,发生了大批拆毁英国农业工人的住宅的事件。当时土地所有者缴纳济贫税的数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居住在他的土地上的贫民人数的多少,这种情况在加剧大批拆毁农村住宅方面起

了显著的作用。土地所有者自动拆毁那些他们自己用不着的、然而却可以供“过剩的”农村居民居住的处所。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23 章第 5 节 e(《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738—764 页)中也有关于农业工人住宅被毁的描述。——56。

  1. 艺术和手工业协会是资产阶级教育性质和慈善性质的团体,于 1754

    年在伦敦成立。该会冠冕堂皇地宣布它的宗旨是:“鼓励艺术、手工业和商业”,并奖励那些帮助“为贫民提供生计、扩大商业、使国家富足等等的人”。它企图充当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调停人。马克思把它称为“艺术和骗术协会”。——57。

  2. 报告是约翰·查默斯·摩尔顿宣读的,他是 1864

    年逝世的约翰·摩尔顿的儿子。——57。

  3. 废除谷物法的法案是在 1846 年 6

    月通过的。英国的谷物法规定了高额的谷物进口税,其目的在于限制或禁止从国外输入谷物。此项法律是为大地主的利益于 1815 年实行的。谷物法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的斗争,这一斗争是由曼彻斯特的工厂主科布顿和布莱特于 1838 年创立的反谷物法同盟(见注 88)领导的,反谷物法的工业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取得了胜利,结果在 1846 年通过了关于废除谷物法的法案。这一措施以及由此引起的谷物价格的下跌,虽然使生活费用有所减低,但归根结底还是降低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资产阶级的利润。谷物法的废除沉重地打击了土地贵族,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更迅速的发展。——57。

  4. 重农学派是 18

    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有魁奈和杜尔哥。当时在农业占优势的法国,因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使农业遭到破坏而陷于极度衰落。反对重商主义的重农学派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即总产量超过生产费用的剩余, 即剩余价值,因而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者才是生产阶级。它从生产领域寻求剩余价值的源泉,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作有系统的理解的第一个学派。但它不认识价值的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看不到一切资本主义生产中都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以致把地租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形态看成是生产的永久的自然形态。——72、374。

  5. 指 1793 年至1815 年英国所进行的反对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国的历次战争。在这几次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在国内建立了残酷的恐怖制度来对付劳动群众。尤其是在文中指出的那个时期,曾经镇压了许多起人民的风潮,并且通过了一些禁上工人结社的法律。——89。

  6. 指 1770

    年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书:《论手工业和商业。兼评赋税》。这本匿名的书被认为是 J.肯宁安的作品。——89。

  7. 习艺所是依据 1834

    年英国通过的新的“济贫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地实施英国和威尔士济贫法的法案》)而设置的“救济”贫民的机构。法案规定禁止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及其家属提供任何金钱和食品救济,而是让他们在习艺所里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习艺所里生产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它所采取的制度与从事苦役的牢狱制度不相上下,因此有“穷人的巴士底狱”之称。参看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269—587 页)。——89。

  8. 指 1832 年2—3 月英国议会对 1831 年中提出的关于把童工和少年工

的工作日限制到十小时的法案所进行的讨论。——89。

  1. 札格纳特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崇拜札格纳特的教派的特点是宗教仪式上的十分豪华和极端的宗教狂热,这种狂热表现为教徒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残害。在举行大祭的日子里,某些教徒往往投身于载着毗湿奴神像的车轮下让它轧死。——90、259。

  2. 济贫法最初产生于 16

    世纪的英国,以后不断修改。表面上由教区征收济贫税“救济”贫民,实际上是剥削阶级“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 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满的伪善的心灵感到快慰,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之卷第 566 页)。

——94。

  1.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写这部著作花费了

    40 年的时间,从 40 年代初起直到他逝世。“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见《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23 卷第 45 页)

1843 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皙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就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

1848—1849 年的革命使马克思暂时中断了经济学的研究。1849 年 8 月马克思被迫侨居伦敦,在那里他继续进行这一研究。他深刻而全面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国民经济史和各国特别是当时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他感兴趣的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和重要特点、土地所有制的历史和地租理论、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历史与理论、经济危机、技术史和工艺史、殖民地等问题。

马克思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的。他必须不断地同贫困作斗争,并且时常要为挣钱维持生活而搁下研究工作。由于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长期过度劳累,马克思患了重病。虽然如此,到 1857 年,他已经做好巨大的准备工作,这就使他能够开始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1857 年:月至 1858 年 6 月,马克思写了约五十印张的手稿,这实际上是未来《资本论》的第一草稿。在写作这部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制定了他准备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后来定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其中第一册即资本册分为四篇:a 资本一般;b 竞争;c 信用;d 股份资本。而第一篇又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最后这一划分成为后来《资本论》三卷结构的萌芽。

马克思最初打算把他写的书分册出版,第一分册“应当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著作”,它只包括第一册的第一篇,这一篇分为二章:(1)商品;(2) 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第一分册的最后定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中没有把第三章放进去。马克思指出, 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了真正的战斗,他认为,在存在官方书报检查、对不合统治阶级心愿的作者进行警察迫害和各种陷害的情况卜在广大的公众尚未了解

这部新的著作之前,一开始就出版这一章是不适宜的。为了“第一分册”, 马克思专门写了商品一章,并且认真地改写了 1857—1858 年手稿中关于货币的一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于 1859 年问世。马克思曾经计划在这之后

很快出版第二分册,即上述构成 1857—1858 年手稿主要内容的资本一章。他在英国博物馆里重新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但是不久,由于必须在报刊上揭露路易·波拿已雇用的密探卡·福格特的诬蔑性攻击和做其他急事,他不得不停止研究工作达整整一年半之久。只是到 1861 年 8 月,他又开始写“第

二分册”。1862 年 12 月 28 日,他在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写道:“第二部分终于脱稿,只剩下誊清和付排前的最后润色了。这部分大约有三十印张。它是第一分册的续篇。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只作为副标题。”但实际上那时,确切些说,到 1863 年中,马克思又写成了

另一手稿,其篇幅远远超过 1857—1858 年的手稿,共二十三个笔记本,约二百印张。其中约有一半(第 VI—XVIII 笔记本)是阐述经济学说史的,以《剩余价值理论》这一书名著称。其余的笔记本在某种程度上涉及《资本论》一至三卷的问题。1861—1863 年的整个手稿被看作《资本论》的第二稿。

马克思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决定把自己的著作分为三部分。而手稿的历史批判部分应构成第四个,即最后一个环节。马克思在 1866 年 10 月 13 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 马克思也放弃了过去分册出版这一著作的计划,他决定不妨先基本上完成这部著作,然后再出版。“为此,马克思在 1861—1863 年手稿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完善手稿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阐述的部分。他补充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和技术文献,其中有关于农业、关于信用和货币流通问题的文献,他研究了统计材料、各种议会文件、关于工业中的儿童劳动和英国无产阶级居住状况的官方报告等等。马克思用两年半的时间(从 1863 年 8 月至 1865 年底)完成了新的、篇幅很大的手稿,这就是三卷《资本论》理论著作的第一个洋加琢磨的稿本。只是在全部著作完成(1866 年 1 月)之后,马克思才进行付印前的最后加工。根据恩格斯的建议,他决定不一下子付印全部著作,而是首先只付印第一卷。马克思极其细致地完成了这次最后的加工,这一工作实质上是整个第一卷的一次重新修订。为了叙述的完整、充分和明确,马克思认为,必须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头部分扼要地复述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中的主要问题。在目前的版本中,这些问题构成整个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67 年 9 月)以后,马克思继续从事第一卷的工作,准备德文版的再版和出版外文译本。他在第 2 版(1872 年)里作了大量的修改,就出版俄译本作了重要的指示。俄译本是 1872 年在彼得堡出版

的,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译本。马克思还对 1872—1875 年分册出版的法译本作了相当大的加工和校订。

另一方面,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继续从事其他各卷的工作,他打算迅速完成全部著作。但是他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中的多方面的活动占去他的许多时间。由于健康状况个好,他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中断工作。马克思高度的科学的认真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严格的自我批评——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就足以这种自我批评的精

神,“力求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使它们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使他在研究这一或那一问题时不断地回头做补充的考察。而在这一创作工作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资本论》的后两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 1885 年出版,第二卷于 1894 年出版。这样,恩格斯就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宝库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还校订了《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1887 年), 准备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德文第 3 版(1883 年)和第 4 版(1890 年)。在准备《资本论》第一卷第 4 版时,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本人的指示,对正文和脚注作了最后的校订。——99。

  1. 指《资本论)1867 年德文第 1 版第 1 卷第 1

    章,标题是《商品和货币》。在出第 2 版时,马克思修改了自己的著作,对它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变。他把以前的第章和附录改为独立的三章,这三章构成该书第一篇。—— 99。

  2. “只要换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这句话引自贺拉斯《讽刺诗集》第

    1 卷第 1 首。 100。

  3. 高教会派是英国国教会中的一派,它的信仰者主要是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主张保持古老的豪华仪式,强调与天主教的传统联系。英国国教会中与高教会派相对立的另一派为低教会派,拥护者主要是资产阶级和下层教上,具有新教倾向。——102。

  4. 蓝皮书是英国议会或政府的以及政府向议会提交的文件或报告书的通称,因封皮为蓝色而得名,英国从

    17 世纪开始发表蓝皮书,它是研究英国经济史和外交史的主要官方资料。——102。

  5.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是套用的但丁《神曲》中《炼狱篇》第 5

    首歌中的一句话。——103。

  6. 即济·迈尔《维也纳的社会问题,一个“劳动给予者”著》1871

    年维也纳版。——105。

  7. 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4 版(1890

    年)中,删掉了这篇跋的开头四段文字。——105。

  8.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51 页。——106。

  9. 神圣同盟是欧洲各专制君主镇压欧洲各国进步运动和维护封建君主制度的反革命联盟。该同盟是战胜拿破仑第一以后,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倡议,于

    1815 年 9 月 26 日在巴黎建立的。同时还缔结了神圣同盟条约。几乎所有欧洲君主国家都参加了同盟。这些闰家的君主负有相互提供经济、军事和其他方面的义务,以维持维也纳会议上重新划定的边界和镇压各国革命。——106。

  10. 反谷物法同盟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组织,于 1838

    年由曼彻斯特的两个纺织厂主科布顿和布莱特创立。谷物法是为大地主的利益从 1815 年起在英国实行的旨在限制或禁止从国外输入谷物的法令。同盟要求贸易完全自由,废除谷物法,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国内谷物价格,从而降低工人的工资, 削弱上地贵族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同盟在反对地主的斗争中曾经企图利用工人群众,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的先进 工人展开了独立的、政治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1846 年谷物法废除以后,反谷物法同盟宣布解散。实际上,同盟的一些

分支一直存在到 1849 年。——107。

  1. 《人民国家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中央机关报, 1869 年

    10 月 2 日至 1876 年 9 月 29 日在莱比锡出版(每周两次,1873 年 7 月起改为每周三次)。该报反映德国工人运动中的革命派代表人物的观点, 因而经常受到政府和警察的迫害。由于编辑常被逮捕,该报编辑部成员不断变动,但报纸的总的领导仍然掌握在威·李卜克内西手里。主持《人民国家报》出版社的奥·倍倍尔在该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该报创刊起就是它的撰稿人,经常帮助编辑部,不断纠正报纸的路线,因此这家报纸成了 19 世纪 70 年代优秀的工人报刊之一。

根据 1876 年哥达代表大会的决定,从 1876 年 10 月 1 日起,开始出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统一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以代替《人民国家报》和《新社会民主党人报》。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实行以后,《前进报》于1878 年 10 月 27 日停刊。——108、634。

  1. 指约·狄慈根的文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

    年汉堡版》,载于 1868 年《民主周报》(《人民国家报》的前身)第31、34、35 和 36 号。

《民主周报》是德国工人的报纸,该报用这个名称从 1868 年 1 月至 1869

年 9 月在莱比锡出版,由威·李卜克内西主编。从 1868 年 12 月起,该报成为奥·倍倍尔领导的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的机关报。最初该报受到人民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久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该报开始同拉萨尔主义进行斗争,宣传国际的思想,刊登国际的重要文件,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869 年在爱森纳赫代表大会上宣布该报为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并改名为《人民国家报》。一 108。

  1. 《星期六评论》是英国保守派周刊《政治、文学、科学和艺术星期六评论》的简称,1855

    年至 1938 年在伦敦出版。——108。

  2. 《圣彼得堡消息报》是 1703

    年出版的俄国第一家报纸——《新闻报》的续刊,自 1728 年起在彼得堡出版,1728—1874 年由科学院出版,自 1875 年起由国民教育部出版。该报一直出版到 1917 年底。——108。

  3. 指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孔德的信徒德罗贝尔蒂在《实证哲学。评论》1868 年

    11、12 月合刊的第 3 期上发表的一篇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短评。

《实证哲学。评论》是法国的一家哲学杂志,宣传奥·孔德的资产阶级实证哲学;1867 年至 1883 年在巴黎出版。——109。

  1. 尼·季别尔《李嘉图的价值和资本的理论的最新补充和解释》1871 年基辅版第

    170 页。——109。

  2. 《经济学家杂志》全称《经济学家杂志。政治经济、农业、工业和商业每月评论》,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月刊,1841

    年至 1843 年在巴黎出版。

──109。

  1. 指伊·伊·考夫曼写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一文,

    发表在《欧洲通报》1872 年第 3 卷上。

《欧洲通报》是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历史政治和文学月刊;由米·马·斯塔修列维奇创办,1866 年至 1908 年由他在彼得堡编辑出版。该杂志刊登反对革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1909 年至 1918 年夏由马·马·柯瓦列夫斯基编辑。——110。

97 即本卷第 31—35 页。——110。

  1. 指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毕希纳、朗格、杜林、费希纳等人。——112。

  2. 见《赋税论》1667 年伦敦版第 47 页。——121。

  3. 歌德《浮土德》第 1 部第 3 场《浮士德的书斋》。——144。

  4. 印加国是南美洲西南部的古国。其君主称“印加”,国民称印加入。11

    世纪以后,艾马拉和克丘亚西两大部落在秘鲁库斯科谷地陆续兼并邻近地区,15 世纪中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 世纪最盛时曾扩展到现在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智利北部。印加社会有严密的行政制度,分为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和奴隶。社会基本单位是有共同祖先的人家庭组成的村社。1533 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消灭。—— 145、306。

  1. 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73 页及以下几页。——147。

  2.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79 页。——150。

  3. “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出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 1 幕第 1

    场。——152。

  4. “诗人的分散的肢体”出自贺拉斯《讽刺诗集》第 1 卷第 4 首。—

—152。

  1. 比·布阿占尔贝尔《法国详情》,见《十八世纪的财政经济学家》1843

    年巴黎版第 213 页。——159。

  2. “让我们成为富人或外表像富人吧”出自德·狄德罗《1767

    年的沙龙》。——160。

  3.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出典于伊索寓言《说大话的人》。一个说大话的人自吹在罗陀斯岛上跳得很远很远。别人就用这句话反驳他,其转意就是:这里就是最主要的,你就在这里证明吧!——171。

  4. “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是套用歌德《浮士德》第:部第 3

    场《浮士德的书斋》中的一句话。——185。

  5. “折磨他们的毒蛇”是套用海涅《亨利希》(诗集《时代的诗》)

    中的一句话。──200。

  6. 席勒《钟之歌》——210。

  7. “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是套用18

    世纪末德国诗人弗·列·施托尔贝格《致自然》一诗中的话。——219。

113 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347—348 页。——233。

  1. 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 1819 年巴黎版第 1 卷第 119 页。——235。

  2.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 1 章叙述的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后代如何繁衍,最终产生了整个犹太民族的故事。——235。

  3. 特有财产(Peculium)是占罗马家长能够分给一个自由民或一个奴隶经营或管理的一部分财产。实际上,拥有特有财产并没有使奴隶摆脱对主人的从属关系,特有财产在法律上仍然归主人所有。例如,拥有特有财产的奴隶可以同第三者交易,但只能在赢利总额不足以完全赎身的限度内进行。特别有利的交易和其他能大大增加特有财产的办法,通常都由家长一手包办。——247。

  4. 世界市场的革命是指 15 世纪末热那亚、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其他城市在过境贸易卜的作用的急剧降低,这是由当时的地理上的大发现造成的,那时发现了古巴、海地、巴哈马群岛、北美大陆、绕过非洲南部通往印

度的海路和南美大陆。——261。

  1. 斐力卡斯(Villicus)即管事。占罗马的斐力卡斯,作为管理人居于农业奴隶之首,但“由于劳动比奴隶轻,得到的报酬也比奴隶更微薄”(泰·蒙森《罗马史》1856 年版第 810 页)。——263。

  2. “需要经受这种苦难”引自味吉尔《亚尼雅士之歌》第 1 册第 33 行。——266。

  3. “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这句话引自康·贝魁尔《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的新理论,或关于社会组织的探讨》1842 年巴黎版第 435 页。——267。

121 见本选集第:卷第 284、282—283 页。——269。

  1.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61—662 页,或本卷第 242 页。——281。

  2.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82—689 页,或本卷第 250— 254 页。——301。

  3. 让·巴·萨伊《论政治经济学》1871 年巴黎第 3 版第 2 卷第 433 页。——307。

  4. 即《资本论》第 1 卷第 6 章;关于一部分不变资本把价值转给产品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29 页。——310。

  5. 关于拉姆赛的错误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3 册第 360362 页。——312。

  6.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6 页。——312。

  7.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5 页。——313。

  8.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89—200 页。——317。

  9.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132 页。——354。

  10. “未来的音乐”——语是从 1850 年发表的德国作曲家理·瓦格纳

《未来的艺术作品》一书而来的;反对瓦格纳的音乐创作观点的人们赋予这个用语以讽刺的含义。——371。

  1.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520—521 页,或本卷第 363— 364 页。——372。

  2.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370 页。——403。

  3.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327—332 页,或本卷第 331— 334 页。——404。

  4.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280 页。——405。

  5.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327342 页,或本卷第 331—334 页。——406。

  6.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360—361 页。——408。

  7.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58—335 页。——412。

  8. 见《资本论》第 3 卷第 14 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258—268 页,成本卷第 455—459 页)。——451。

  9.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第 101—115 页,或本卷第 287— 288 页。——467。

  10. 见《资本沦》第 3 卷第 2 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159

—234 页,或本卷第 414—448 页)。——491。

  1. 巴拿马骗局是指巴拿马运河股份公司通过收买法国国务活动家、官员和报刊而制造的一个骗局。为了给开凿经过巴拿马地峡的运河筹措资金,

工程师和实业家斐·累塞普斯于 1879 年在法国创立了巴拿马运河股份公司。

1888 年底,这家公司垮台,引起了大批小股东的破产和无数企业的倒闭。后

来,到 1892 年才发现,该公司为了掩盖它的真实财政状况和滥用所筹集的资金,曾广泛采用收买和贿赂手段,法国前内阁总理弗雷西纳、鲁维埃、弗洛凯和其他身居要职的官员都接受过这种贿赂。巴拿马运河公司案件被资产阶级司法机关悄悄了结了,被判罪的只限于公司的领导人累塞普斯和一些次要人物。——519。

  1. 见《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 25 卷第 492—494 页,或本卷第 515— 517 页。——525。

  2. “为享受果实而生”这句话出自贺拉斯《书信集》第 1 卷第 2、27 封信。——541。

  3.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193—222 页。——549。

  4.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220—222 页。——550。

  5. 马克思在这里以及在后面一些场合所使用的“生产费用”这一术语,意思就是生产价格。——558。

  6. 波托两银矿是玻利维亚南部的丰富的银矿地区,于 1545 年发现, 开采这些银矿,使西班牙统治阶级大发横财。——572。

  7.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415—439 页,或本卷第 508— 512 页。——576。

  8. “粗糙的混沌一团的天然物”这句话出自奥维狄乌斯《变形记》第1 章第 7 行。——577。

  9. “第三个同盟者”出自席勒的叙事诗《人质之歌》,是暴君迪奥尼修斯在要求加入两个忠实朋友的同盟时说的话。——578。

  10. 恩格斯的这篇评论发表在 1868 年 3 月 21 日和 28 日《民主周报》

(见注 90)第 12 号和第 13 号,没有署名。后来这篇评论于 1871 年 4 月 5

日和 8 日刊登在《人民国家报》(见注 89)第 28 号和第 29 号。——589。

  1. 北德意志联邦是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后,于 1867 年建立的以普鲁土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国家,它代替了已经解体的德意志联邦。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有 19 个德意志邦和 3 个自由市,它们在形式上都被承认有自治权。北德意志联邦的宪法保证普鲁士在联邦中居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被宣布为联邦元首和联邦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授予指导对外政策的权力。原来在联邦以外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特在 1870 年加入了联邦。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在德意志的国家统一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1871 年 1 月,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就不再存在了。——595、631。

  2.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73—674 页,或本卷第 246— 247 页。——596。

  3.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707 页,或本卷第 258 页。—

—596。

  1. 1864 年 9 月 28 日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了工人的盛大的国际性会议;大会是伦敦各工联的领导人和一个由巴黎来的蒲鲁东派工人代表团筹备的,当时居住在伦敦的德国工人、意大利工人和其他国家工人中的代表,以及一些欧洲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流亡者也参加了筹备工作。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后来通称为第一国际)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委员会。

马克思被选入这个委员会,接着在 10 月 5 日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草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草拟了一个文件,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欧文的信徒韦斯顿起草并经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勒·吕贝校阅的作为引言的宣言, 另一部分是意大利人鲁·沃尔弗译成英文的、由马志尼制定的意大利工人团体章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588、597—598 页)。马克思在10 月 18 日的会议上才第一次看到这个文件,并对它提出批评;文件被退回

小委员会作最后的修订。小委员会于 10 月 20 日把这项工作委托给马克思,

并于 10 月 27 日赞同了马克思写成的两份全新的文献:《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1864 年 11 月 1 日,宣言和章程经已被确认为协会领导机关的临时委员会一致批准。这个以国际总委员会的名称载人史册的机关,在 1866 年年底以前多半称为中央委员

成立宣言最先发表在 1864 年 11 月 5 日《蜂房报》第 160 号上,并且以单行本的形式分发给各报刊。马克思对这个版本的大量印刷错误表示极大不满。

1864 年 11 月,宣言和章程一起印成小册于《1864 年 9 月 28 日在伦敦朗。爱克街圣马丁堂举行的公开大会上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的宣言和临时章程》,在伦敦出版了英文本。1864 年 12 月 10 日《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第

93 号刊登了这份宣言。1864 年 12 月 21 日和 30 日,在《社会民主党人报》

第 2 号和第 3 号上以《给欧洲工人阶级的宣言》为题发表了原作者的德译文。

1866 年 8 月根据同年 5 月 9 日的中央委员会决议,宣言和章程及其他文件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伦敦出版了英文版。1865、1866 年及后来,宣言的各种译本相继出版。在巴黎、日内瓦和布鲁塞尔有法文本;在热那亚和那不勒斯有意大利文本;在莱比锡、日内瓦、柏林和维也纳有德文本;1868 年在佩斯有匈牙利文本;1871 年在日内瓦有俄文本;1873 年在马德里和里斯本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文本。保存下来的成立宣言的两份手抄本,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和他的女儿燕妮抄写并经过马克思校勘的。

收入本卷的宣言以 1864 年发行的英文小册子的文字为依据。英文原文与原作者的德译文之间的重要不同之处都附有脚注。

《蜂房报》是英国工联的机关报(周报),从 1861 年至 1876 年在伦敦出版,用过如下三种名称:《蜂房》、《蜂房报》、《便士蜂房》;该报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改良派的强烈影响。1864 年 11 月 22 日在总委员会会议上该报被宣布为国际的机关报。国际工人协会的正式文件和总委员会历次会议的报道都刊登在该报上面。但是刊登在该报上的国际文件常被篡改或删节,为此,马克思曾一再提出抗议。从 1869 年起该报实际上已成了资产阶级的喉舌。1870 年 4 月,总委员会根据马克思的建议,与《蜂房报》断绝了一切关系,并在报上发表了有关的声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480、701 页)。——598。

  1. 这些引文出自英国财政大臣威·格莱斯顿 1864 年 4 月 7 日在下院的讲话,见《泰晤士报)1864 年 4 月 8 日第 24841 号的有关报道。——598。

  2. 勒杀犯是一种行劫的强盗,他们专掐受害者的咽喉。60 年代初这种行劫在伦敦常常发生,以致成了议会专门讨论的题目。——599。

  3. 这里提到的蓝皮书(见注 82)是指《流放苦役法执行情况调查委员会报告书》)1863 年伦敦版第 1、2 卷。——599。

  4. 指《枢密院卫生视察员 1863 年度第六号报告书》1864 年伦敦版, 下面引用的是这份报告书的第 13—15 页上的内容。——599。

  5. 马克思在这里引的格菜斯顿在 1863 年 4 月 16 日所说的话,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布伦但诺于 70 年代掀起反对马克思的诽谤运动,而为大家所熟知。伦敦各家报纸(《泰晤士报》、《晨星报》、《每日电讯》等) 差不多全都在 1863 年 4 月 17 日关于议会会议的报道中刊登了格莱斯顿的这句话,而在汉萨德的半官方出版物议会辩论专辑中却省略了这句话,因为汉萨德版本的文字是经过发言人后来亲自修改过的。这就给了布伦坦诺一个借口,他指责马克思在科学上不诚实。马克思在 1872 年 5 月 23 日和 7 月 28 日给《人民国家报》(见注 89)编辑部的两封信中对这种诽谤作了回答(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第 97—101、118—127 页)。

马克思去世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泰勒于 1883 年 11 月又提出同样

的指责。爱琳娜·马克思于 1884 年 2 月和 3 月在给《今日》杂志他两封信中,

以及后来恩格斯于 1890 年 6 月在《资本论》德文第 4 版的序言中、于 1891

年在《布伦但诺 contra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 卷第 107—

213 页)这部著作中,都彻底地揭穿了所谓伪造引文的胡说。——601。

  1. 见《枢密院卫生视察员 1863 年度第六号报告书》1864 年伦敦版第2527 页。——601。

  2. 见《童工调查委员会(1862)。委员会第一号报告书》1863 年伦敦版第 24 页。——601。

  3. 指休·西·特里门希尔《就面包房工人的申诉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的报告)1862 年伦敦版。——601。

  4. 宪章运动是 19 世纪 30—50 年代中期英国工人的政治运动,其口号是争取实行包括要求普选权和一系列为工人保证此项权利的许多条件的人民宪章。英国工人阶级为实现《人民宪章》掀起了广泛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由于资产阶级收买工人上层和工人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到 50 年代中期运动终于失败。宪章派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宪章派协会”,机关报是《北极星报》,左翼代表人物是哈尼、琼斯等。恩格斯称宪章派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见本选集第 3 卷第 712 页)。列宁把宪章运动称作“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6 卷第 292 页)。——604。

  5. 爱尔兰租佃者权利法案是爱尔兰激进主义者舍·克罗弗德 1835 年第一次向下院提出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在废除租约时,对租佃者在土地改良方面的开支予以赔偿。1836 年”法案被下院否决。

1847、1852 和 1856 年,该法案又多次被重新提出讨论,均被下院否决。

——606。

  1. 指首相帕麦斯顿于 1863 年6 月 23 日在议会的一次定期会议上讨论爱尔兰租佃者权利问题时的讲话。以马瓜伊尔为首的爱尔兰议员要求采取立法措施,限制大地主对租佃者的横行霸道。例如,议员们要求让租佃者有权在解除租约时取得对于他们在租种的土地上所耗全部费用的补偿。帕麦斯顿在讲话中把爱尔兰议员的要求叫做“共产主义的教条”、“对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的破坏”。——606。

  2. 指美国内战期间英国工人于1861 年底到1862 年初为反对英国政府站在南部各蓄奴州一边干预战争所采取的行动。工人的斗争由于所谓的“特

伦特号”事件而变得特别激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利用北部政府截获和逮捕坐上“特伦特号”轮船赴英的奴隶主代表事件作口实,准备向北部各州开战。英国工人坚决支持北部。在人数众多的群众集会上,工人们抗议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战争叫嚣,要求和平解决冲突。英国工人反对干涉的群众性运动, 使反动派没有能够把欧洲拖入支持奴隶主的战争,这一运动大大加强了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607。

  1. 国际工人协会章程的最初文本是由马克思在 B64 年 10 月用英文写的,同年 11 月 1 日经中央委员会批准,称为《协会临时章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15—18 页)。在 1866 年日内瓦代表大会上,章程经过某些补充和修改,同附在章程后面的组织条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第 478—485 页)一起由大会批准。1866 年秋,章程和组织条例由马克思和拉法格译成法文,于 11 月底在伦敦出版单行本,出版这个单行本时考虑了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所做的主要修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599—603 页)。但是这个版本没有流传开来。

1867 年章程和组织条例的英文本在伦敦出版了,出版英文本时考虑了

1864 年临时章程通过以后日内瓦代表大会和洛桑代表大会对章程所做的修改。国际后来的两次代表大会(1868 年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和 1869 年巴塞尔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定,这些决定是对章程的补充。但是流传的章程文本中都没有反映这些补充和修改。日内瓦代表大会和洛桑代表大会以后出版的英文本中也有许多很不确切的地方。此外,由于章程没有各种文字的正式版本,以致在好多国家出现了不准确的章程译文。1866 年出版的右派蒲鲁东主义者托伦的法文译本就把关于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进行的政治斗争的作用这一最重要的论点歪曲了。鉴于所有这一切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准备伦敦代表会议的时候就拟了一项关于颁布新版的国际工人协会章程的决议草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第 439 页)。伦敦代表会议通过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用英文、德文和法文颁布新的标准版章程和组织条例的决议案,同时还决定,其他各种文字的译文也都应该经过总委员会的批准。

1871 年 9 月底至 10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参照国际所有各次代表大会以及伦敦代表会议的决议重新修订章程和组织条例,准备了新版文本,同时删除了章程和条例中已经失效的提法。章程和条例的德译本和法译本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监督下翻译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的正式版本称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其英文本于 1871 年 11 月上半月在伦敦

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同年 12 月出版了法文单行本。章程和条例的德译文是

1872 年 2 月在莱比锡以单行本形式发表的,另外还发表于 1872 年 2 月 10 日

《人民国家报》第 12 号。在恩格斯参与下翻译的章程和条例的意大利文正式版本,由于总委员会缺乏资金而没有出版。《人民报》出版社和《平等》周报出版社出版了章程和条例的意大利文节译本。——609。

  1. 1864 年的临时章程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下面这样一句话:“他们认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这段话和前面紧接着的那段话都带有宣言性质。由于 1864 年中央委员会为起草国际的纲领性文件而选出的小委员会其他委员的坚持,马克思把这两段话加进厂 1864 年临时章程的引言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16 页)。马克思在准备共同章程的 1871 年版的时候把“他们认为,一个人有责任⋯⋯”这

句话删去了,并在章程的附录里作了说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第 488 页)。——610。

  1. 第六条(a)是根据 1872 年海牙代表大会的决议(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第 165 页)补入本章程的,它是对 1871 年伦敦代表会议第九项决议(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第 454—456 页)的简要概括。

——612。

  1. 《论蒲鲁东》一文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 1865 年 1 月 24 日写的。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实际上也是针对拉萨尔的(参看马克思 1865 年)月 25 日给恩格斯的信)。《社会民主党人报》在 1865 年 2 月 1 日、3 日和 5 日的第 16—18 号上刊登了这篇文章。马克思的部分手稿的草稿还保存着。

《论蒲鲁东》一文曾转载于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和第二版,这两版经过恩格斯校订,于 1885 年和 1892 年出版。该文的法译文是恩格斯在 1884 年翻译的,并经过保·拉法格校阅;1896 年《哲学的贫困》法文版上所发表的译文就是以恩格斯的译文为基础的。——613。

  1. 指蒲鲁东的著作《论通用文法》,载于贝尔纪埃《语文的基本原理) 1837 年伯桑松版。——613。

  2. 即蒲鲁东的著作《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1840 年巴黎版。——613。

  3. 即马尔萨斯的著作《论人口律和人口对未来社会改良的影响。评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者的观点》1798 年伦敦版。——614。

  4. 指瓦尔维耳的雅·比·布里索的著作《哲学研究。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所有权和盗窃》;载于《立法者、政治活动家和法学家哲学丛书》1782 年柏林—巴黎—里昂版第 6 卷。——615。

  5. 即蒲鲁东的著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1846 年巴黎版第 1—2 卷。—一 616。

  6. 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151—152 页。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同时用法文和德文引证了《哲学的贫困》中的这段话和下面一段话。在经恩格斯校阅的、于 1885 年和 1892 年出版的德文版《哲学的贫困》中转载了这篇文章, 并删去了法文的引证。——617。

179 见本选集第)卷第 155—156 页。——618。

  1. 指埃·卡贝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法国无产阶级政治运动中起的作用。卡贝在他出版的《人民报》和《1841 年人民报》上除了宣传自己的空想计划外,还批评了七月王朝的制度并促进了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

卡贝在自己的著作、文章、传革中尖锐地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卡贝的观点是空想主义的,他的这些活动却在法国无产阶级的政治教育事业中起过显著的作用。——619。

  1. 指沙·杜诺瓦那的著作《论劳动自由,或关于人的力量能够得到最大发挥的条件的简述》1845 年巴黎版第 1—3 卷。——619。

  2. 指蒲鲁东在 1848 年 7 月 31 日法国国民议会的会议上的演说。演说的全文刊登在《国民议会会议记录》1849 年巴黎版第 2 卷第 770—782 页。蒲鲁东在这次演说中除了谈论利息和降低利率、消灭私有制的方法,在谈到对 1848 年 6 月 23—26 日巴黎起义者的镇压时,他说这是暴力和专横的表现。对这篇演说的详细评价,见《蒲鲁东反对梯也尔的演说》一文(《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 5 卷第 355—359 页)。——619。

  1. 指 1848 年 6 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见注 41)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 月 22 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 月 23—26 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经过四天英勇斗争, 最后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397—398 页)——619、627。

  2. 指梯也尔在 1848 年7 月 26 日反对蒲鲁东在法国国民议会财政委员会上提出的建议的演说。1848 年 7 月 31 日蒲鲁东发表演说之后,梯也尔的演说先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后来又发表在《国民议会会议记录》1849 年巴黎版第 2 卷第 666—671 页。——619。

  3. 指《无息信贷·弗·巴师夏先生和蒲鲁东先生的辩论》1850 年巴黎版。——620。

  4. 指蒲鲁东的著作《税收理论,窝州政务会议为 1860 年征文比赛提出的问题》1861 年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620。

  5. 伏尔泰是肉然神论者,他对僧侣主义、天主教和专制政体的猛烈抨击曾对他的同时代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伏尔泰主义特指 18 世纪末期的进步的、反宗教的社会政治观点。一 620。

  6. 即蒲鲁东的著作《从十二月二日政变看社会革命》1852 年巴黎版。

——620。

  1. 指蒲鲁东的著作《1815 年的条约已不存在了吗?未来的代表大会决议书》1863 年巴黎版。在这一著作中蒲鲁东反对修改 1815 年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关于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瓜分波兰的决议,反对欧洲民主力量支持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620。

  2. 即《民法论,或社会的基本原理》1767 年伦敦版第 1—2 卷。兰盖的这一著作是匿名出版的。——620。

  3. 《德国农民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383—483 页)第 2 版序言是恩格斯于 1870 年 2 月 11 日左右为 1870 年 10 月在莱比锡出版的德文第 2 版而写的。

序言在该书第 2 版间世以前曾刊载于 1870 年 4 月 2 日和 6 日《人民国家

报》(见注 89)第 27 号和第 28 号。

1874 年作者又补写了序言的第二部分,经过补充的序言于 1875 年载人该书第三版。——622。

  1.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理论和政治刊物。1849 年 12 月—1850 年 11 月出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8—1849 年革命期间出版的《新莱茵报》(见注 42)的续刊。该杂志从 1850 年 3 月至 11 月底总共出了六期,其中有一期是合刊(5、6 两期合刊)。杂志在伦敦编辑,在汉堡印刷。在封面上注明的出版地点还有纽约,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在侨居美国的德国流亡者中间发行这个杂志。杂志的绝大部分材料(论文、短评、书评)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他们也约请他们的支持者如威·沃尔弗、约·魏德迈、格·埃卡留斯等人撰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杂志上发表的著作有:马克思的《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本选集第 1 卷第 376481 页),恩格斯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

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127—235

页和第 383—483 页),以及其他 一些著作。这些著作总结了 1848—1849 年革命,进一步制定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杂志由于德国警察的迫害和资金缺乏而停办。——622。

  1. 指威·戚美尔曼《伟大农民战争史》1841—1843 年斯图加特版第 1、3 部。──622。

  2. 指 1848—1849 年革命期间设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全德国民议会的极左派;它主要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但是也得到一部分德国工人的支持。

——622。

  1. 指马克思的《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这一著作写于 1850 年)1 月至 11 月 1 日,它是一篇专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见注 192)写的连载文章(见本选集第 1 卷第 376—481 页)。623196“站在大资产者背后的是无产者”这句话引自恩格斯的《德国农

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82 页)。——624、627。

  1. 1860 年 5 月 15 日,普鲁士议会应政府的要求就 1861 年 6 月 30 日前为军事部拨款九百万塔勒(“用以临时保证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并增强它的军事实力”)一事举行投票,结果(315 票赞成,2 票反对,5 票弃权) 表明,普鲁士的资产阶级事实上已对政府改组军队作了让步。——624。

  2. 民族自由党是德国资产阶级、其中主要是普鲁士资产阶级的政党, 于 1866 年秋在资产阶级的进步党分裂之后成立。民族自由党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而放弃了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的要求,其主要目标是把德意志各邦统一于普鲁士的领导之下;他们的政策反映了德国肉山资产阶级对俾斯麦政府的投降。——624。

  3. 指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这三个邦在 1866 年普奥战争之后尚未并入普鲁士,直到 1870 年才加入北德意志联邦。——625。

  4. 1866 年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把汉诺威王国、黑森一卡塞尔选帝侯同和拿骚大公国并入了自己的版图。——625、631。

  5. 德国人民党成立于 1865 年,由主要是德国南部各邦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一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与民族自由党相反,德国人民党反对确立普鲁士对德国的领导权,坚持既包括普鲁士又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所谓“大德意志”计划。这个党执行反普鲁土政策,提出一般民 主口号,同时也反映了德意志某些邦的分立主义意图。它宣传建立联邦制的德国的思想,反对以集中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统一德国。

1866 年,以工人为基本核心的萨克森人民党并入德国人民党。人民党的这支左翼,除了反普鲁士的情绪和力求共同努力以民主方法解决国家的全民族的统一问题之外,在实质上与原来的德国人民党毫无共同之点,以后它就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后来该党的基本成员脱离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于 1869 年 8 月参加了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工作。——625。

  1. 指 19 世纪 60 年代中在普鲁士实行的官僚主义的工业规章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为许多工业部门规定了特别许可(经营权)制度,不得到特别许

可,就不能从事工业活动。这种半中世纪式的营业法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到 70 年代,在 1870 年 6 月 11 日法令中才规定允许建立合股企业而不用得到事先许可。——625。

  1. 萨多瓦会战是 1866 年 7 月 3 日奥地利和萨克森的军队同普鲁士的

军队之间在捷克进行的会战。这是 1866 年普奥战争(结果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中的一次决定性会战。在历史上这次会战又称凯尼格列茨(赫腊德茨一克腊洛佛)会战。——627、631。

  1. 国际工人协会巴塞尔代表大会于 1869 年 9 月 6—11 日举行。马克思没有出席代表大会,但是他最积极地参加了它的准备工作。他在总委员会上讨论代表大会议程的某些问题——土地问题(1869 年 7 月 6 日)、继承权问题(7 月 20 日)和普及教育问题(8 月 10 日和 17 日)——时的发言记录被保存了下来。

巴塞尔代表大会再次讨论了土地问题,大多数赞成废除土地私有制,变上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和国际范围内把工会联合起来的决议,以及一系列关于从组织上巩固国际和扩大总委员会权力的决议。在巴塞尔代表大会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和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的追随者之间在废除继承权的问题上发生厂第一次公开的争论。—— 630。

  1. 恩格斯在他于 1850 年写的《德国农民战争》一书的第 3 版准备付印时,对他在 1870 年 2 月给该书第 2 版写的序言做了补充。经过补充的序言载入 1875 年在莱比锡出版的《德国农民战争》第 3 版,恩格斯注明的写作日期是 1874 年 7 月 1 日。——631。

  2. 1870 年 9 月 2 日的色当会战是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的一次决定性会战。在这次会战中,普鲁土军队挫败了麦克马洪统率的法国军队,拿破仑第三当了俘虏。色当惨败加速了第二帝国的覆灭,结果 1870 年 9 月 4 日法国宣布为共和国。——631。

  3. 指 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德意志皇帝)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国。

这里套用了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的名称,以此强调指出,德国的统一是在普鲁士的霸权下实现的,同时还引起了德国各省的普鲁士化。——631。

  1. 指普鲁士在 1866 年的普奥战争中获得胜利后,并吞了汉诺威王国、黑森一卡塞尔选帝侯国、拿骚大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两公同,以及巴伐利亚和黑森一达姆斯塔特的部分领土。

普鲁士在直接实行并吞的同时,还迫使奥地利同意废除德意志联邦,建立一个没有奥地利参加的美因河以北德国各邦的新联合,它和德意志北部的17 个小邦(这些小邦在战争中站在普鲁士一边)签订了同盟协定,过了不久萨克森和其他一些德意志邦也参加了协定。这种联合形式为建立北德意志联邦(见注 153)做好了准备。——631。

  1. 由于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德国西南的四个邦(巴登、黑森、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并入了北德意志联邦(见注 153),这一点由1870 年 11 月签订的正式条约肯定下来了。从 1870 年 11 月 15 日起,随着德国西南各邦根据条约逐渐并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各邦的联盟才在正式文件中定名为德意志联邦。1870 年 12 月 9 日,根据联邦国会的决定,这个名称改为德意志帝国。稍后,在 1871 年 1 月 18 日,德意志帝国才正式宣告成立。

——631。

  1. “永远慢步前进”是 1813 年流行于普鲁士的民歌《来自宁静村庄的后备军》的副歌。——632。

  2. 指根据 1872 年 12 月 13 日普鲁士政府通过的《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和萨克森诸省专区法》(《普鲁士王国法律汇编》1872 年柏林版第 661—714 页)在普鲁士实行的行政改革。632。

  3. 法同大革命时期,在 1792 年进入革命的第二阶段。1792 年 8 月 10 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逮捕了国王路易十六,推翻了君主制。代表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开始掌握政权。1792 年 9 月 21 日,国民公会在巴黎召开,宣布废黜国王,22 日又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633。

  4. 施皮歇恩会战(1870—1871 年普法战争中最初的几次大会战之一)发生于 1870 年 8 月 6 日。在这次会战中,普鲁士军队打败了法国部队。在历史文献中,施皮歇恩会战也称为福尔巴克会战。

马斯拉图尔会战(也称为维永维尔会战)发生于 1870 年 8 月 16 日。这次会战的结果,德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梅斯开始的退却,然后截断了它的退路。

关于色当会战,见注 206。——634。214 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同法国驻普鲁士大使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进行谈判时,法国政府要求普鲁士作出保证:永不同意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两班牙王位。威廉一世拒绝给予这种保证,并于 1870 年 7 月 13 日将谈判情况电告奥·伸斯麦。惮斯麦特意简化了

电文,并使之带有对法国挑衅的口吻,然后公诸于众。于是拿破仑第三于 1870

年 7 月 19 日正式向北德意志联邦宣战。——634。

  1. 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见注 89)从 1870 年 9 月 21 日起在每期报头上都刊有如下口号:“同法兰西共和国缔结公正的和约!不要任何割地!惩办波拿巴家族及其犯罪同伙!”——634。

  2. 在 1874 年 1 月 10 日的帝国国会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获得了九个席位,支持他们的选票有 35 万多张,即占全部选票的百分之六,当选的人中有监禁期刚满的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635。

  3. 这封给两班牙联合会委员会的信是恩格斯作为总委员会西班牙临时通讯朽记为答复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 1870 年 12 月 14 日的来信而写的。恩格斯和国际西班牙各支部建立联系后,就帮助它们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因为从 1871 年初起西班牙也成了巴枯宁主义活动的场所。在这个国家,已枯宁分子在国际的机构里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组织,企图攫取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的领导权,在 1872 年 4 月 4-11 日举行的国际西班牙各支部的萨拉哥沙代表大会之前,总委员会的支持者一直在该联合会委员会中占多数。尽管巴枯宁分子进行分裂活动,国际的思想在西班牙工人阶级中仍然得到愈益巨大的支持,并在两班牙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的许多新的支部。——638。

  4. 《联盟》是西班牙)工人的周报,国际的巴塞罗纳联合会的机关报, 1869 年至 1873 年在巴塞罗纳出版,受已枯宁派的影响。——638。

  5. 《团结报》是西班牙报纸,国际的马德里各支部的机关报,从 1870 年 1 月起在马德里出版,1871 年 1 月被政府查封。——638。

  6. 《工人报》是西班牙日报,1870 年至 1871 年在帕尔马(马利奥尔卡岛)出版。1871 年 1 月被政府查封后以《社会革命报》的名称继续出版。

《社会革命报》出版三期后即被查封,因为该报编者被控“侮辱国王”而受到法庭追究。——638。

  1. 指 18711872 年出版的阿根廷工人报纸《布宜诺斯艾利斯印刷工人协会年鉴》。——640。

  2. 指 1866 年 8 月在美国巴尔的摩代表大会上成立的全国劳工同盟。美国工人运动出色的活动家威·西耳维斯积极地参加了成立同盟的工作。同盟在美国展开为争取工人组织的独立政策、白人工人和黑人工人的团结、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女工权利的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很快就同同际二人协会建立了联系。1869 年,同盟的代表凯麦隆出席了国际巴塞尔代表大会的最后几次会议。1870 年 8 月,同盟在自己的辛辛那捉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宣布它拥护国际工人协会的原则,并希望加入协会。但是这一决议并没有实现。全国劳工同盟的领导不久就埋头于制定空想的金融改革方案;这种改革的目的是消灭银行制度,并由国家提供低息贷款。

1870—1871 年,一些工联脱离了同盟,到 1872 年同盟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