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独特的外部环境条件

每次军事革命的产生,都有其外部的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条件。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即一般都不是发生在大规模的战乱年代,而是发生在相对稳定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时期。譬如,19 世纪中期,线膛枪、线膛炮、蒸汽动力装甲船、电报、铁路等均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导致了一次军事革命。在这次军事革命过程中,国际形势总体上比较平稳,但在此前后,则分别发生了拿破仑战争(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和美国内战(1861~1965 年)、普法战争(1870~1871 年)以及其他一些大规模战争。本世纪 20~30 年代,无线电、雷达、速射枪、大口径火炮、坦克、飞机、航空母舰等许多新式武器大批量生产与装备使用,出现了快速机动作战样式,促成了一次重要的军事革命。在这次军事革命时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而在此前后,则分别发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事革命之所以发生在国际形势相对平稳的年代,这是由军事革命的特性所决定的。军事革命首先要依赖军事技术发展并出现革命性变化,而军事技术发展则要依靠大量的经费投入,以及其他各种良好的技术发展条件。当军事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变化的临界点时,还需要人为地去推动它,包括制定优先的科技发展政策,更新武器装备,调整军队结构等,使之形成军事技术革命乃至军事革命,而这在战争时期是难以做到的。

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科技,会促使军事革命及早到来。

60 年代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逐渐下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总体上相对平稳的国际形势,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据有关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 世界经济出现了惊人的大发展,其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单是战后头 30 年,世界工业总产值累计额就是人类历史全部工业总产值额的两倍

左右。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它们战后头 20 年生产的产品·就超过了前

200 多年产品的总和。以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从 1950 年到 1980 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 4.7%,而 1913 年到 1938 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不到 2%, 1950 年到 1970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4.9%,而

1870 年到 1913 年仅 2.6%,在 1973 年到 1986 年的低速增长时期里,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2.5%,接近于 1870~1913 年的历史最好纪录, 高于 1913~1950 年的平均增长率(1.9%)。在 1950~1980 年间,发展中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5.2%,明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可见,战后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各自取得了历史上罕见的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必然地促使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0 年科技知识的积累,已占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全部科技知识的90%以上。科技知识的迅速积累,导致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明显增多和加快。仅 60 年代的新发明就超过了过去 2000 年的总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一大批高技术群陆续问世。与此同时,新技术产品从研制到应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蒸汽机从发明到投产用了 100

年,电动机用了 57 年,而 20 世纪的晶体管只用 35 年,激光器发明后仅 1 年就投入应用。

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与经济向科技的高投入直接相关。发达国家用于科技研究与发展的费用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2~3%,美国自 1957 年以来科研费平均年增长高达 4%(这个比例的 1987 年绝对值是 1000 多亿美元, 比许多国家的年总产值还要高),其中大部分用于发展高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国的军费额呈直线上升。以 1983 年为例,

该年世界军费总额约 6228 亿美元,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这个数字为 1970

年的 2 倍多,为 1960 年的 4 倍多,为 1950 年的 8 倍多。美国的军费开支不仅绝对值数额大,而且增长速度快。

1950 年为 120 亿美元,1960 年为 412 亿美元,1970 年为 783 亿美元,

1980 年为 1342 亿美元,1990 年为 2930 亿美元。美国用于科研、武器采购的费用也随着军费的增长而提高,1987 年,其研制、采购费为 1378 亿美元, 占其整个军费的 44%。前苏联军费开支也相当高,1965 年约为 326 亿美元, 1979 年约为 553 亿美元,1985 年前后每年约在 1500~2000 亿美元之间,其军费大约 70%用于科技、武器装备研制与装备更新。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国防科技费不如两个超级大国多,但与其本世纪初相比,也提高了数倍甚至数百倍,科技水平也有了极大的增强。

这表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的同时,也为新军事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重要保证。这可谓“托盘效应”。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引擎效应”——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世界上共发生了约 180 场局部战争。如此众多的局部战争,客观上是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因,最终对新军事革命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人认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使他们获得了技术创新的绝好机会。确实,美因侵略战争的需要,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制导技术、激光技术、夜视技术等在这两次局部战争期间获得了显著发展。德国埃德温·哈特里奇在其《第四帝国的崛起》中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购买德国机器、机床和重工业设备等订单像雪片

般地飞来。在冷战时期,尽管局部战争发生在局部地区,但谁都不敢断言它只是局部的,绝对不会发展成为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局部战争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准备大打、打核战争,无论是战争国还是受战争影响的国家,都不惜工本,以最大的可能发展高新技术。美、苏超级大国和一些经济技术先进的国家,为了主导国际局势或为了驾驭某些局部战争, 依然坚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武器先进者胜”的观点,主张首先在技术手段上胜过对方,所谓“核武器制胜论”、“坦克制胜论”、“空中制胜论”、“电子制胜论”等,便是这种主张的反映。这在客观上便成为促进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局部战争是新技术、新武器的试验场与竞赛场。精确制导武器在越南战争后期才运用于战场,且只是美军拥有。到了 80 年代,在局部战争中,不仅

交战双方都装备了导弹,而且导弹种类已达几十种。而到了 90 年代初,各种

导弹已发展到近 600 种,在海湾战争中还出现使用导弹反导弹的崭新的作战样式。诸如此类的实例不胜枚举。可见,局部战争确是高技术发展的引擎, 进而也是促进新军事革命到来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