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的航空武器装备

未来的航空武器装备,将主要由信息化弹药,智能化作战平台,一体化、自动化的C3I 系统构成。

(一)信息化弹药

航空弹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发射后不能管一发射后可以管→发射后不用管”的三部曲。从飞机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十年,是航空弹药发展的“发射后不能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飞机机载武器装备都是瞄准式武器,飞行人员使用瞄准具将发射弹药前瞬间的目标信息人为地物化在弹药上。发射后,弹药根据离开飞机时的方向、速度,沿着计算好的弹道自主地飞向目标,飞行人员完全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由于飞机运动速度快,飞行人员计算和控制发射误差、弹药机械误差大及双方对抗激烈等因素影响,弹药毁伤概率极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飞机机载武器由瞄准式武器向制导寻式武器的方向发展,航空弹药实现了由“发射后不能管”向“发射后可以管”的转化,进而向“发射后不用管”的方向发展。早期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飞行员在发射前将目标信息传输给弹药的控制部分;发射后,飞行员将目标信息继续传输给弹药并对其进行控制,使其准确地飞向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在航空弹药上的应用,目前航空弹药的主动和被动式信息装置能够在脱离作战平台后自主获得目标信息,控制自己的飞行状态并准确地摧毁目标,基本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据计算,在同样毁伤概率情况下,当攻击精度提高 1、2、3 倍时,分别相当弹数增加 3、8、15 倍,弹药当量增大 7、26、63 倍。弹药性能的提高,使空中作战正在向一枚弹药一个目标的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摧毁 1 个坚固的地下工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需要 9000 枚炸弹, 越南战争时需要 600 枚,而海湾战争时仅需要 1~2 枚。从当前正在研究的21 世纪航空弹药中“发射后不用管”弹药大量增加的情况分析,在 21 世纪空中战场上,“发射后不用管”的精确攻击将占据主导地位。

(二)智能化作战平台

飞机最初只是一架飞在空中的机器,在用于战争后,它才成为作战平台。作为飞行器,要求它飞得快、飞得远、飞得高;作为作战平台,要求它载弹量大,打得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机作为作战平台,实现了“机械平台

→信息化作战平台→智能化作战平台”的发展。以喷气化为标志的第一代作战飞机追求的是超音速。第二代作战飞机在追求两倍以上音速,两万米以上的高度的基础上,信息装置开始占据一定地位,普遍装备了火控雷达。第三代作战飞机上信息装置占据重要位置,普遍使用脉冲多谱勒雷达,前视红外仪,夜视镜,微光电视,导航和瞄准吊舱,数字技术平显等。第四代作战飞机信息装置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飞机总成本中占据 50~60%,隐形飞机占 60

%以上(如 B—2 隐身轰炸机的机载计算机有 200 余台),从而成为智能化作战平台。这种智能化作战平台有三个明显的优越性。第一,能广泛收集信息。未来的作战飞机机载探测雷达可以探测跟踪多个目标,被动式电磁频谱接受装置可以接受并分析敌人发射的各种电磁波和接受己方C3I 系统传输的各种信息,第二,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置。这种飞机载有先进的信息处理装置, 并配大量软件程序。如美国 B—2 轰炸机软件程序量比航天飞机还多。正在研

制的先进的战术战斗机(F—22)仅仅保障软件就需要 400~600 万行的程序, 比 F—16A 战斗机的程序多 40 倍。因此,它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第三, 可以挂载多种弹药,火控系统可以自动分配目标,并控制多枚弹药的同时攻击;电子战系统可以对威胁源自动进行威胁判断,并提供处置方案供飞行员选择;飞机操纵辅助系统可以帮助驾驶飞机。现代飞机已成为信息主导型武器,与二战时飞机相比,21 世纪作战飞机的效能将提高上百倍。

(三)一体化自动化的C3I 系统

雷达是适应航空武器装备特点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搜集装置。它的产生, 使对空中作战行动进行控制成为可能,从而宣告了空中作战“瞎子摸象”、“大海捞针”时代的结束。然而,由于对情报分析处理和对部队指挥是一种智能性工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限制,指挥系统仍然处于手工作业方式,限制了空中力量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

5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把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使用融为一体,使空中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经历了“手工作业指挥→半自动化指挥→自动化指挥”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空地一体化、自动化的C3I 系统。海湾战争强化了人们对C3I 系统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信息战理论,为组建数字化部队、建设数字化战场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未来的空战C3I 系统,将是空中、陆地、海上、空间的,并与武器装备的信息装置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的系统,能够对广阔战场空间与空中作战有关的信息自动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帮助指挥员对兵力进行实时指挥控制,将大幅度提高空中力量的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