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空中作战的基本方法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第 1 卷,第 17 页)高技术武器装备为空中作战方法的革命性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技术局部战争则为这种变化提供了客观环境。随着大量的信息化智能化航空武器装备涌人未来空中战场,空中作战方法将出现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未来空中作战将可能采取以下基本方法。
(一)联合空袭
越南战争以前,空中力量主要由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等兵种部队构成,空中作战各机种间的协同配合方法较简单,一般是在机种作战基础上,以同机种间和不同机种间的目视协同和战术协同为主。越南战争中空中作战方法出现了质的变化,产生了多机种联合作战方法。为了对付由防空歼击机、地空导弹、高射炮和防空C3I 系统构成的一体化防空体系,空中力量开始形成包括空中预警指挥编队、护航掩护编队、突击目标编队、压制防空武器编队、侦察编队、电子战编队、空中加油编队、空中救护编队等组成的功能齐全,编配合理的作战整体。其中以预警指挥机为指挥中心,以突击目标编队为主要突击力量,以其他编队为支援、掩护、保障力量。在 1972 年底美空中力量进行的“后卫Ⅱ”空中战役中,空中预警机进行指挥;电子干扰机和反辐射飞机对防空C3I 系统进行“软”、“硬”摧毁;压制编队对防空导弹、高射炮阵地和机场进行压制打开突防走廊;侦察编队对目标进行侦察;空中掩护编队寻歼对方升空歼击机;加油编队对其它飞机进行空中加油;救护编队对跳伞飞行员进行战地救护。在其它编队支援保障下,突击编队沿突防走廊进入对目标进行摧毁性突击。越南战争证明,多机种联合作战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作战方法。
联合空袭是多机种联合作战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海湾战争中,除隐身飞机外,多国部队一个典型的昼间突击机群大约由 60 架飞机组成。其编成是: 由 24 架 F16—A/C、“狂风”、A—10 等作战飞机组成的空中突击编队,分为6 个四机编队;由 12 架 F—15C、幻影—2000 等战斗机组成护航编队;由 2
—4 架 EA—6B、EF—111A 和 1 架 EC—130H 组成伴随干扰和区域干扰编队; 由装备反辐射导弹的 F—4G、A—6F 等飞机组成“硬”摧毁电子战编队;还有空中预警飞机和必要数量的空中加油机等。联合空袭作战已成为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空中力量作战的基本方法。
联合空袭是高技术条件下空中作战的基本方法,它不但提高了空中作战群体的作战能力,而且彻底改变了空中战场的作战形态,使之具有非线式作战的典型特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海湾战争中空中战场作战由空中力量单独进行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不但陆军的直升机参加了空袭作战,而且海军的舰对岸“战斧”巡航导弹,宇宙空间的侦察卫星、通讯卫星,由 30 多颗导航卫星组成的空间精确定位系统等多种宇航武器也参加到空中作战的行列,使空中作战力量由各机种间的小合成跨越到各军兵种、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力量间的大合成,从而使空中联合作战方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大量组建和数字化战场的形成,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海湾战争中出现
的空地海天联合空袭将成为空中作战的基本方法。
(二)全球打击,全纵深作战
远程作战和全纵深打击是空军特有的一种作战能力。过去,主要靠增加飞机的航程提高远程作战能力。二战中,为了克服飞机航程短的矛盾,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国空军轰炸机从英国或意大利机场起飞轰炸德国及其占领区内目标后,不返回原机场,而是继续飞到北非或苏联境内降落,加油挂弹后返向轰炸,尔后返回原起飞机场降落,这就是有名的“穿梭”轰炸,又叫“钟摆”轰炸。
1986 年,美国的 F—111 战斗机从英伦三岛起飞,往返飞行 1 万多公里远程奔袭利比亚,是在空中加油机支援下实现的。海湾战争中,部署在远离伊科战场 1 万多公里外美国本上的 B—52 轰炸机,在加油机和空间定位卫星系统的支援下,往返飞行 35 个小时,与部署在战区的战斗机、直升机等对伊科战区全纵深的目标进行摧毁性打击,把全纵深打击提高到新水平。
全球作战,全纵深打击这种作战方式,扩大了战场范围,突破了战场和后方的传统理论和观念,使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目标都处于空中力量的打击范围之内。海湾战争后,提高空中力量全球打击、全纵深作战能力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国家空中力量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1993 年 5 月 19 日,俄罗斯空军在本土首次组织从欧洲地区到亚洲远东地区跨洲际的大规模远程机动作战演习。演习中,空中机动航线总长度近 8000 公里。接到命令后,8 架苏—24 战斗轰炸机在 14 架伊尔—78 加油机为其进行 3 次空中加油支援下,和图— 95、图—160 飞机连续飞行十多个小时抵达远东战区并对假想敌的机场进行轰炸。美空军根据美军“前沿存在加兵力投送”的军事战略,确立了“全球到达,全球作战”的战略作战指导思想。其“全球到达”是指使用战略空运力量完成美军兵力投送任务;“全球作战”指的是空军打击力量在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指挥机支援下。机动至世界上任一战区作战,对敌进行全纵深打击的空中机动作战。按照美空军的设想及海湾战争中美空军的 B—52 轰炸机对1 万公里外的伊科故场目标进行打击的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作战、全纵深打击将成为空中力量机动作战的新方法。
(三)超视距空战
空战是空中力量消灭敌机的一种主要手段。空战的方法是由机载武器及火控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决定的。从空战距离上区分,可分为视距内空战和视距外空战,视距外空战又叫超视距空战。在空空导弹产生以前,受飞机的空战武器火炮和火箭弹的有效射程和瞄准具性能限制,空战的方法主要是从尾后数百至上千米距离上进行攻击。因此,抢占对方尾后的有利位置就成为攻击的先决条件。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距格斗空战。空空导弹装备使用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导弹技术及制导方式、机载火控系统性能的限制,空空导弹仍然以视距内尾后攻击为主。越南战争中,美军击落的飞机只有极个别的是美机在目视范围外大约 20 多公里距离上用雷达制导的导弹击落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的“鹞”式飞机只使用了“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叙利亚和以色列的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击毁的 82 架叙机,大部分是用近距导弹击毁的。视距内空战为主的情况在海湾战争中发生了根本变化。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投人战场的战斗机大部分是第三代飞机。这些飞机性能先进,火控雷达探测距离多数达 100 公里以上,跟踪距离达数十公里, 具有跟踪多目标和大高度差攻击能力,为超视距攻击提供了可靠的发射平
台。这些第三代战斗机上挂载了最大射程为 50 公里,最大速度为 4M 的“麻雀”AIM—7M 等新一代中程拦射空空导弹,命中率明显提高。根据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公布的资料,多国部队在空战中共击毁伊拉克 38 架飞机,其中被“麻雀”AIM—7M 中距拦射导弹击毁的达 26 架,占 69%:被“响尾蛇”AIM
—9L 近距格斗导弹击毁的为 10 架,占 26%;其余是用航炮击毁的,占 5%。在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超视距空战击毁飞机数超过视距内空战击毁飞机数,海湾战争还是第一次,这说明超视距空战已趋成熟。
超视距空战扩大了空战的空间范围,增加了空战的手段,使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一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当前各军事强国正在研制的下个世纪初主力战机和配套的武器看,均把超视距空战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预料,在下个世纪的空中战场上,超视距空战将进一步发展成为空战的基本战法。当然,超视距空战并不能取代视距内空战。这是因为超视距空战识别目标较为困难,高性能飞机大角度盘旋能力不断提高,使用“眼镜蛇” 式突然拉起等非常规机动动作,能够达到摆脱对方火控雷达跟踪,使超视距攻击难以奏效的目的。隐身战斗机即将参加空战,这将使现在装备的火控雷达探测距离大大降低,加之低空亚音速飞机和直升机的大量使用,因此,视距内空战仍将是空战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远距离投射弹药
航空武器装备诞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空中力量攻击地面目标的方法,是突破对空防御后进人目标上空使用航空炸弹进行临空轰炸、在近十多年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这种在防空火力圈内临空轰炸的对地攻击方法的运用日趋减少,远距离投射弹药明显增加,使空对地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空中力量具备远距离投射弹药的能力,首先是由于其装备了空对地导
弹。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压制越南北方的防空雷达、地空导弹控制雷达、高射炮炮瞄雷达等,使用了第一代“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在这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反辐射导弹大量使用。70 年代以后开始使用近程和中远程对地面和海上目标攻击的导弹。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 6 枚“飞鱼”空舰导弹,击毁英海军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及“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1987 年 5 月 17 日,伊拉克空军的幻影 F·1 用“飞鱼”导弹击伤美海军“斯塔克” 号驱逐舰。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发射了 5100 多枚 AGM 一 65“小牛”导弹, 发射成功率约为 80~90%,还发射了 AGM—69A“斯拉姆”导弹和 7 枚远距离对地攻击导弹,第一次使用了 AGM—86C 空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使飞机具备了从防空密集火力圈外投射弹药的能力。目前已经出现了能够滑翔的精确制导炸弹,而且射程已达数十公里。它的使用,必然会进一步提高空军远距离投射弹药的能力。
远距离投射弹药作战方法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空中力量对地面目标攻击的能力。一方面,由于投射的空地导弹和航空炸弹更不易被防空侦察器材发现,提高了攻击的突然性和摧毁性。另一方面,由于载机可以在地空导弹和高射炮防空火力密集区外甚至在整个防空区外投射弹药,地空导弹和高炮等地面防空兵器对载机的威胁大大减小,大大提高了载机的生存力。
(五)隐身突防,超越轰炸
自越南战争以来形成的空中合同进攻作战方法,具有明显的地面线式攻防作战的特点。由于防御一方防空歼击机在远距离预设多道空中拦截线,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形成多层打击线,因此,只有在对方严密的空中防线上打
开突破口,突击兵力才能进入目标上空轰炸。实践证明,多机种合同作战打开突防走廊的作战方法,虽然是对抗现代防空力量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兵力结构复杂,突击兵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如美军在“后卫Ⅱ”空中进攻战役中,突击兵力与其他各种兵力之比为 1:2,美军空袭利比亚达到 1:4。二是兵力损失较大,如在“后卫Ⅱ”战役中,美空中进攻兵力经过层层激战,共损失数十架飞机,战损率高达 3.7%。
隐身轰炸机为空中作战方法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巴拿马之战基础上,美军在海湾战争首次空袭中,30 架 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既没有如战前一些人预测的那样攻击防空雷达,也没有压制机场和地面防空兵器阵地、为后续兵力打开“突防走廊”,而是越过防空兵力直接攻击巴格达的战略目标。这种新战法,具有明显的非线式作战特点。
首先,这种超越攻击战法完全打乱了对方防空作战节奏,使其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隐身突防,超越轰炸”是依靠隐身战斗机不易被防空预警系统发现的特点,使防御一方“发现来袭目标——判明目标性质、威胁等级—
—为防空兵力分配打击目标——指挥防空兵力歼灭目标”的老作战程式无法发挥作用,使其尚未发现来袭目标便已遭袭击。其次,由于隐身轰炸机首先对敌防空体系关键部位实施攻击,使得敌防空力量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处于瘫痪状态,从而不能对空袭兵力进行有组织的层层抗击。这样,空袭兵力往往不需经过激烈对抗就能对预定目标进行攻击。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这种作战方法,不但使突击兵力与其他支援保障兵力之比降到 1:1,而且战损率只有 0.03%。随着大量的隐形飞机涌入 21 世纪的空中战场,“隐身突防, 超越轰炸”将使用得更加普遍。
(六)全天候、昼夜连续攻击
空中力量是以航空武器为主要装备的武装力量,大气空间是其进行战斗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作战活动一般都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与陆、海军相比,空中力量的作战受天候条件的制约更大。如,早期的飞机进行空战和对地面、海上目标进行攻击,完全靠目力和简单的光学器材搜索发现目标,在能见度不好的条件下几乎无法作战。随着雷达等无线电探测控制设备的装备和使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机载火控雷达性能的提高和红外、微光等夜视设备和天基全球精确导航系统的装备,以及大量使用中距拦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红外和激光等精确制导炸弹,空中力量大大提高了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攻击空中和地面目标能力,开始向全天候、昼夜连续攻击方向发展。海湾战争显示了这种发展趋势。整个战争期间,多国部队空中力量进行了全天候、昼夜连续作战,其中夜间出动飞机架次占总出动架次的 70
%。
首先,空中力量全天候、昼夜连续攻击方法的大量使用,使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的一方,可以利用夜间和复杂气象的自然条件,将技术优势变为作战能力优势。过去,夜间和复杂气象的天气一直是武器装备劣势之军隐蔽自己对敌发动奇袭的有利时机,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夜间战场变得对技术优势一方单向透明,复杂气象对技术优势一方基本不再是障碍,因此, 装备劣势之军也难以再利用夜暗和复杂气象转换优劣条件。其次,这种全天候、昼夜连续攻击战法大大加快了作战节奏,加大了作战强度,加快了战争进程。
(七)节点打击,结构破坏
第三代精确制导炸弹命中精度已小于 1 米,现代空中攻击正朝着一颗炸弹一个目标的方向发展,空中力量精确打击能力的提高及全纵深作战方法的采用,为实施节点打击,结构破坏提供了条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现代军事力量是由不同军兵种力量、不同功能的武器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所谓节点,就是连接各种武器、作战力量的关节或作战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关键部位。节点打击,结构破坏战法,就是通过集中一定的兵力对敌整个作战体系中的关键部位或系统进行精确打击从而破坏其整体结构,削弱甚至瘫痪敌整个作战体系的战法。
在海湾战争的空中斗争中,多国部队就是通过对伊军防空体系的节点进行突击,进而破坏其整个防空体系结构的。伊军防空体系由C3I 系统、防空武器系统、防护工程系统等构成,其中C3I 系统是整个防空体系的大脑和神经中枢,一旦遭到破坏,整个防空体系就会瘫痪,数百架飞机、数千门高炮、数百座地时空导弹发射架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从而丧失战斗能力。多国部队在空袭中自始至终都把伊军C3I 系统作为突击的重点目标。首次空袭前 20 多小时,就开始了电子战,干扰、压制伊军的C3I 系统。首次空袭中,多国部队的“战斧”巡航导弹和 F—117“隐身”战斗机重点打击伊军的指挥通讯中心等目标。伊军尽管依靠先进的防护系统保存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但由于C3I 系统被破坏,高炮只能各自为战,地空导弹也只能对空盲目射击,作战飞机基本不能起飞。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节点打击,结构破坏战法将被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