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的直接推动

军事革命通常发生在技术革命之后,而技术革命又往往是在整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发生质的飞跃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军事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如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技术,以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以激光为先导的聚能技术,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最有前途的新能源技术,以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海洋工程为代表的海洋开发与应用技术,以复合材料和耐高温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以及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隐形技术等。其中,信息技术是各技术群的“排头兵”和主要象征。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技术”,通常包括微电子、激光、光子、光电子、分子电子、超导电子等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系统技术”,又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处理、存贮、控制以及电报、电话、广播、传真、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传感、遥感、遥测、遥控、仿真等应用技术。

这些新技术一出现,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发展。就微电子技术说, 自 50 年代未出现集成电路之后,到 80 年代,在一块 30 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已发展到集成度达 10 万~1000 万个单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短短的十多年, 集成度竟提高万倍以上。

1993 年美国英特尔公司推出的“奔腾”微处理芯片,集成了 310 万个晶

体管,每秒可执行 1 亿条指令。同一年,日本电气公司还宣布研制成功 256

兆位 DRAM 芯片,在邮票大小的面积上集成了 5.6 亿个晶体管,线宽仅为 0.25

微米。再拿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说,自 1946 年诞生以来,现已经历了五代,几乎每过 5~3 年的时间,其运算速度大约提高 10 倍、体积缩小 10 倍、价格降

低 10 偌。计算机的每秒运算速度 1995 年已达 1 万亿次,预计到 2000 年可达百万亿次。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运用及其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必将导致新技术革命。毛泽东 1969 年在一个文件的批示中指出,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的变化,叫做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太阳能或核能的出现也是一次技术革命。这个论述是非常科学的,它表明了衡量技术革命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技术领域里是否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或出现了质的飞跃;二是技术上的根本变化是否对整个社会发展起了重大影响作用。

如上所述,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确是技术领域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它的作用和影响力与蒸汽机、电力、核能或太阳能、无线电、航空技术等分别代表的技术革命相比,有过之而元不及。这次技术革命与以前的技术革命有所不同的是,新技术革命是在一大批高新技术群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以及由此产生并在军事领域中广泛运用的光纤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束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超导技术、隐形技术等,都不是单项技术,而是一种崭新的技术群体。它们无论是对自身门类还是对整个技术领域都是重大突破,都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把它们称作是宣告资本主义到来的三大发明。恩格斯在评价人药技术时说:“14 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但是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3 页,战士出版社 1981 年版)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高技术群,除本身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之外,其影响之深远,涉及面之广阔,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无法比拟的。今天的微电子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难以估价的影响。在军事上,各种大型武器装备,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离得开微电子技术的支撑。而电子技术一旦结合、运用到武器装备之后,便使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于战斗机后,使其电子系统的重量由原来的 450 公斤下降到 4.5 公斤,

功耗由 5 千瓦减到 25 瓦,信号处理速度提高了数十倍。战争的方方面面,包括作战行动、各种保障以及侦察、情报、通信、指挥、控制等,几乎无一不要运用到电子技术。除此之外,电子战已发展为与陆、海、空、天相并列的一个独特的作战领域,成为一种与导弹战等相提并论的作战方式。

计算机技术运用也非常之广泛,大到太空探索,小到个人家庭琐事,无所不用。目前,全世界计算机约有 1.5 亿台,应用项目已超过 5000 种。它可以进行各种科学计算,数学仿真;它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辅助人的脑力劳动。在军事上,通过它既可对单一武器系统进行控制,又可建立起指挥、侦察、情报、通信、作战一体化的作战指挥系统。通过计算机联网,还可实现数千乃至数万里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装有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武器,能有“意识”地寻找、辨别和摧毁要打击的目标。战争实践表明,计算机已成为现代作战系统的“中枢神经”,方方面面、天上地下的作战体系均要以它作

纽带。在海湾战争中,仅美军在战区就有 3000 多台计算机同国内计算机联网,用于跟踪与分析敌军实力,制定与演练作战方案,汇集与查找资料等。使用计算机的空中监视与控制系统,可以识别 1000 多个目标,控制与指挥近千架飞机战斗,这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激光技术、制导技术、通信技术、红外技术、隐形技术、航天技术、束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亦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一样,在军事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及其所产生的高效率,促使军事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主要方面包括:

一大批高技术兵器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而问世。如各种先进的侦察、顶警、通信、导航卫星,无人飞行器,陆基、舰载、机载侦察监视装备,C3I 系统,电子战装备,反辐射、巡航、激光制导导弹,集束炸弹,新一代作战平台以及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等。这些高技术兵器,无论从效能还是从使用方式看,均较此前的同类武器发生了质的变化。

军队结构有了重大改变。目前的主要表现是,各国军队规模普遍缩小, 但功能增大;合成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发展为由多军种部队(分队) 组成的联合部队;指挥体制迅速向横宽纵短方向发展,树状指挥体系将变为网状指挥体系;出现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作战理论有了重大突破。8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先后提出了带有全新意义的一系列作战理论,如前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美国的空地一体作战理论等。海湾战争后,俄罗斯提出地空一体机动战、远战、电子——火力突击理论等。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也提出了诸如应急作战理论,远战理论,电子战、信息战理论,非线式作战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与揭示了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

军事训练实现了合同化、模拟化。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针对军队结构整体性加强,情报、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通信、控制水平提高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合同训练。与此相应, 合同训练基地(中心)、综合训练演习场不断增多。二是用模拟方法对部队进行从技术到战役战术的训练,使部队官兵感受到最新的战争情况,同时还检验作战理论、部队编制、武器性能等。这种训练方法,不需要把部队送往野外训练场地,不消耗油料、弹药,不必担心车辆、飞机、舰艇的损耗和事故,也不会误伤人员,而训练效果却甚佳。可见,这种训练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训练方法,显然是一场革命。

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决定战术。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军事运用, 使得现代战争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战成为贯穿战争全过程的一种作战样式;支配、控制信息与信息系统已成为作战的重心之一;空袭反空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阶段;导弹战及远战增多;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成为基本交战方式;握有夜视器材优势的一方,广泛采用夜战战法。战场空前广阔,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高度透明。

军事上的这些重大变化,是高科技在军事领域中影响与作用的结果,是军事技术革命的表现,或者说是军事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为了充分认识它, 80 年代初,许多国家曾掀起新技术革命研究热潮,一大批研究成果和战略决策相继问世。

1983、1984、1985 年,美国的“SDI”(即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科技振兴基本对策”、西欧的“尤里卡”和苏联与经互会的“科技进步综合纲

要”等相继出台,中国政府也于 1984 年制订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1986 年 11 月推出《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计划”), 这些都是对新技术革命作出的反应。

军事技术革命引起军事领域各个方面的变化与反应,实际上就是这次新军事革命的开始。因为,军事革命也是指在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队结构、作战理论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过,从以前和这次军事革命情况看, 七八十年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固然是这次新军事革命的基础,并与新军事革命的内容相一致,但军事技术革命的整个过程仅是新军事革命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军事技术发展对军事技术革命乃至军事革命起着主导作用,军事领域中的其他方面都是为了适应军事技术的发展、应用而作的调整与变革。军事革命的高级阶段,军事思想对军事革命将起着主导性作用,军事革命能否完整地形成和顺利地发展,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军事革命的认识与决策,取决于人们能否创造条件,促成与推动军事革命的发展。即在军事技术革命或在军事革命初级阶段基础上,按未来战争要求,配套发展高、精、尖技术,研制与装备高新技术兵器,完善技术含量较高的作战体系,创新军事理论,制定新的战略战术,并通过模拟对抗、演习训练加以检验和修正,以达到新的作战理论与作战体系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