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理论和作战条令条例的变革是军事革命的核心

当一种新的军事技术形成新式武器装备并用于作战后,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方法的变化,这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带有强制性的客观规律。然而,这种由武器装备更新而自然发生的作战方式的变革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革命。只有真正认识这种变化所隐含的战争规律并把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以条令条例的形式确认和用之指导战争实践,才能驾驭战争并使战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理性认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在军事技术进步基础上产生的军事理论的变革和作战条令条例的更新,往往是军事技术进步发展为军事革命的关键环节。

伴随工业革命的军事技术进步为战争提供了坦克、飞机等新型武器后, 军事理论家对从如何使用这些武器到整个战争机制变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践,新军事理论逐渐形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闪击战”理论和“制空权”理论。“闪击战”理论是一种坦克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部队协同作战的理论,强调以坦克和飞机为主战武器,

采取突然袭击、高速突破穿插、大纵深攻击的方式,迅速夺取战役乃至整个战争胜利。其核心是陆空作战力量协同对敌人作战体系的关键部位进行突然和神速的立体打击,一举瘫痪敌作战体系。“制空权”理论是指导空中作战和空中力量建设的理论,强调未来战争是总体战,不仅要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而且要与消灭敌人的战争潜力和打垮其战争意志结合起来, 因此,能够深入敌人纵深作战的空军必然成为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力量,制空权必然成为战争成败的先决条件,夺取制空权就是胜利;飞机能够击毁任何水面舰艇,战列舰称霸海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空中国防已经成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因此,必须建立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闪击战”理论和“制三权”理论对于战争实践的先导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坦克是英国首先发明并用于战争的,“闪击战”的思想也是首先由英国的富勒提出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英国、美国与德国相比,坦克的数量分别是德国的 53 倍、28 倍、10 倍。然而,军事革命并没有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比、荷等国在西欧战场集结了拥有 3000 多辆坦克的机械化部队,又有诸如查理·戴高乐和利德尔·哈特等主张采用坦克的倡导者作出的种种努力,但由于没有把“闪击战”思想发展为一种作战理论并指导作战,仍然妄图依托“马奇诺防线”进行线式防御, 因此,没有能够发挥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应有作用,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盟军欧洲战场的失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坦克研制较晚,坦克的生产装备数量与对手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引进了“闪击战”和“立体战争”思想,并对这种先进的学术思想加以充实,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和新一代作战条令,确立了“闪击战”这种能够充分发挥坦克机械化部队特点的全新作战样式,牵引了军队建设,迅速改变了机械化部队建设远远落后于对手的不利局面。尽管德国当时投入战场的坦克比对方少 1000 辆,但由于有先进理论作指导,能把坦克、飞机、无线电结合起来形成作战系统,进行空地结合的大兵团高速运动的机动作战,充分发挥新式武器的作战效能,因而在1940 年欧洲西部战线打败了英、法等国,取得了战争初期的主动地位。

与欧洲地面战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空中战场和海上战场的作战。盟军以“制空权”理论作指导,在欧洲地面战场失利后,集中航空兵主力对德国战略后方进行了五年战略大轰炸,夺取了欧洲战场的战略制空权,使德国的战时经济陷于崩溃,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摧毁了德国的民心士气, 为欧洲第二地面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太平洋战场的几场大海战中,航空兵对战列舰等水面舰艇进行了致命的攻击,航空母舰迅速崛起,成为海军力量的中坚,航空兵成为海战场的主宰力量。米切尔的“飞机能够击毁任何水面舰艇,战列舰称霸海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预言得到了验证。

在越南战争后期,美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空中预警指挥机、电子战飞机等大量的电子信息战武器装备,产生了直升机蛙跳战术和空中多机种集群作战这些带有军事革命明显特征的新作战方法,战争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军事理论滞后,战争的指导者仍然按照过去的经验去指导战争,因此,军事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引发军事革命,这也是造成美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十几年的争论,终于产生了以“空地一体战”为代表的新一代军事理论和条令条例,

从而使海湾战争的作战方式方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海湾战争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厚潜力,看到了军事革命的曙光。海湾战争后提出的数字化战场、数字化军队、信息战等新作战理论,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跨世纪的军事革命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