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制编制的调整和军事训练的改革是实现军事革命的桥梁

军事革命是从战争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完整过程,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不可能完成军事革命,只有用理性认识去进一步改造军队原有的体制编制并指导部队训练及作战,军事革命才能实现。机械化军事革命之所以首先在坦克等新型武器发展并不先进的德国发生,是由于德国引进“闪击战”思想并于 30 年代后半期形成“闪击战”军事理论后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进一步用新军事理论作指导加紧生产装备新式坦克,组建大量的坦克机械化部队,建立独立的军种——空军,调整军事力量结构和体制编制, 按照新一代条令严格训练部队。这样,就为军事革命首先在德国出现创造了最终的条件。在“制空权”理论指导下,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继英国之后建立了独立的空军,美国组建了空中力量的战役军团,成立了以战略打击力量为主体的不是空军的空军——陆军航空兵。航空兵部队的大量组建和空军独立军种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对独立的空中战场的形成和空中战争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海湾战争出现的军事革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美军提出“空地一体战” 等新的作战理论并以作战条令的形式确立后,在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如为了联合作战的需要,空军和陆军联合研制了 E—8 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等联合作战武器装备;在指挥体制上,成立了战时联合作战指挥部及下属的空中、陆地、海上作战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各个战场的作战,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作战中各军兵种力量条块分割的状况, 并在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空袭利比亚等战争中不断检验完善新理论。这样,才使海湾战争的作战方法出现了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的实践说明,只有将先进的技术、军事思想、理论与正确的条令和科学的编制结合起来,形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武器效果的机制,军事革命才能完成。

军事理论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军事革命则主要是一种社会实践。要想使实践能够遵循理论的指导。就必须有一个用对军事革命的理性认识去改造军队现有的体制编制和指导部队训练的问题,以形成使用新作战样式的机制,这是完成军事革命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这个环节,军事革命则很可能半途而废。许多军事革命的倡导者从历史和自身的实践中深深感到,要顺利地进行军事革命并使之充满活力,就不能仅仅单纯进行理论探讨。军事革命的历史表明,新的军事理论形成后军事革命还会遇到十分棘手的障碍,这些障碍往往会削弱乃至完全消除军事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过时的体制编制和条令条例。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新的条令条例需要时间。二是体制编制的改革涉及到各军兵种的地位作用、规模、武器装备的采购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历次军事革命都在体制编制和条令条例的变革中遇到了实实在在的障碍,因而体制编制变革是军事革命的最重要部分。越南战争后,美国军事界之所以用了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才形成了“空地一体战”等新一代作战理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空军从来都不是战争的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空军作为战争的主体力量和陆军的平等伙伴,并以条令的形式确定

下来,再据此调整军事力量结构,不得不经过较长的时间。新作战纲要颁布后,美军在武器发展、军事力量结构调整、部队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才出现了海湾战争这样一场反映军事革命成果的高技术战争。军事技术进步只有与新的条令和编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军事技术进步引起军事革命的作用机制是一个有序的完整过程,军事革命是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方法和理论、体制编制和条令条例、军事训练等方面的一体化革命。其中军事技术是革命的物质基础,军事理论是革命的核心(标志),条令条例、体制编制和训练是实现革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