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

“管”是八字精养法的最后一个字。一切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 最后都要通过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所谓“各种措施千条

线,通过管理一根针”,形象地说明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谓的饲养管理重点是做好管吃、管水、管浮头、管防病和记录工作。

俗语说:“清水白汤白养鱼。”在混养密放的精养鱼池,要使池鱼得到充足的饵料而较快地生长,必须施肥繁殖天然食料和投喂人工饲料;肥料和饲料是获得高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鱼塘施肥,不仅可促进水中细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供鲢、鳙、鲤、鲫、鲮和罗非鱼的摄食,而且有机碎屑还可直接供滤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施肥方法可分基肥和追肥两种。

首先是施足基肥。一般在放水前每亩施粪肥或混合肥 250~1000 公斤。肥水塘或老塘可少施,瘦水塘和新开塘要多施。

其次是在饲养过程中为了陆续补足池中营养物质,促进天然饵料的不断繁殖生长,满足池鱼摄食,需要及时适当追肥。

每次施肥量和施什么肥应根据季节、水温、水色和透明度等情况来确定。掌握及时、均匀和少量多次的原则。早春和晚秋水温较低,肥力持续时间长, 追肥应量大次数少;晚春、夏季、早秋水温高,鱼类耗氧量大,吃食旺盛, 水质易恶化,追肥量应少,次数要多。以养鲢、鳙、罗非鱼、白鲫、鲮为主的池塘,要求水质较肥,追肥量应大些;以养草鱼和青鱼为主的池塘,施肥量应少些。池水呈褐绿色或油绿色、红褐色,透明度在 30 厘米左右,可以不追或少追肥;水质清淡,呈淡黄色或淡绿色,透明度大,耍及时追肥;如果水质过浓,发生“转水”,不能追肥,应及时冲水。具体施肥量每亩每次数十公斤至一二百公斤(因肥料种类和浓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池水以保持“肥、活、嫩、爽”为准。

饵料是鱼类生长的能量来源,是提高养鱼产量的物质基础。为此,投喂量多、质好、适口的饵料,是养鱼稳定高产的重要措施。

为了做到有计划生产,确保饵料及时均匀投喂,必须在鱼种放养时做好全年投饵计划。每个鱼池的投饲量主要是根据“吃食鱼”的放养量、规格、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来确定。

鱼类投饵须掌握“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的吃食情况)、“四定”(定位、定量、定时、定质)的原则,保证鱼类吃鲜、吃足、吃匀。渔农说:“4、5、6 月鱼长壳,7、8、9 月鱼长肉”(措农历),一年中这 6 个月是养鱼黄金时间,一定要让鱼吃饱,营养又要好,切忌喂喂停停,食物尽量不要中断,俗语说“一天不喂,三天白养。”还有,在一年中投饲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

池塘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也是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掌握的几个问题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内容。渔谚有“管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概括地说明了管水的重要性。

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而要保持这样的水质,就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池塘输送物质(饵肥),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水溶氧状况,注意水色变化。水色的变化,与藻类及投饵施肥的种类有关,一般水呈黄绿、茶褐、红褐、酱红、早红晚绿、黄绿色等为好;呈红棕色、变黄、发白、发黑为恶水,要及时调换水,以防影响鱼类的生长。

勤巡塘,防浮头。一般每天巡塘 2~3 次,黎明前后巡塘,着重观察鱼是否有浮头现象,如日出后 2~3 小时仍继续浮头,表示塘水过肥或残饵过多, 应停止或减少投饵,加注新水。午后或黄昏巡塘,着重观察鱼的摄食情况,

以便决定投饵和施肥量,并观察有无浮头征兆。在春夏之交,天气多变,或盛夏酷暑天气突变之际,尤需注意午夜前后的巡塘,密切注视和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如发生严重浮头,可用增氧机增氧、水泵冲水或使用增氧剂进行急救。

池塘养鱼,特别是密养高产池塘,很容易发生鱼病,所以在养殖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密切注意鱼病的防治。特别在鱼病旺发季节应每 10~15 天消毒一次。消毒药可按鱼病学的规定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及含氧制剂等药物。

另外,清除水草、防止污染和防止逃鱼等项目,其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大致与鱼种池相同,这里就不再重复。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鱼池的原始记录,建立池塘档案,主要内容有:

①鱼种放养种类、数量、规格和日期。

②投饵施肥的种类、数量、效果和日期。

③防治鱼病和仿止浮头日期,用药及注水具体情况。

④成鱼起捕的种类、数量、规格和日期。有条件的还应坚持记录天气、水温,定期采样。分析水质和浮游生物,以及定期测定鱼类生长等情况。

原始记录,不仅有利于积累数据,分析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增产措施, 改进饲养方法,指导养鱼生产,是实行科学养鱼不断掌握养鱼,客观规律所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同时也可以为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以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