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是成鱼养殖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中对养鱼成绩关系最大的是鱼种质量、种类搭配和放养密度三项。

选放优良鱼种,是获得高产十分重要的条件。俗语说:“好种才有好收成。”优良的鱼种,在饲养中成长快,成活率高,为高产奠定了基础。鱼种的质量主要表现于规格大小、体质强弱和遗传性好坏三个方面。

鱼种放养规格原则上选择鱼成长较快的年龄来放养,因为它生长快,当年上市,经济合算。现生产上提倡大规格鱼种,因其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绝对增加量也大,能够在较大的放养量(指重量)下保证出塘规格,最后也能提供较大的鱼产量。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增产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一点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养鱼界的普遍重视。

鱼种的体质和种田一样,秧好稻好,鱼种好产量也高。它的质量好坏从体重和外观两方面加以判断。要求同龄同种的鱼种,规格整齐,大小均匀,体长和体重匀称;肌肉丰满,体色鲜明,皮肤光洁,没有病伤及游动活泼。遗传性方面最重要的是生长强度和抗病能力。这主要是由亲鱼的品种或

品系决定的。不同品种或品系的杂交种,常具有“杂交优势”。所以在决定鱼种来源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和比较选择。

我国池塘养鱼主要采取混养方式。因为混养能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池塘中的天然食料及人工饲养,增加鱼种放养的密度,也是提高池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国内主要养殖品种有鲢、鳙、草、青、鲮、鲤、鳊、鲂、鲫鱼等。根据它们的生理条件和食性的不同,分别栖息于池塘的上层、中下层和底层。鲢、鳊生活在水域中上层,称为上层鱼;草、鳊、鲂鱼生活在水域中下层,称中下层鱼;而鲮、青、鲤、鲫、罗非鱼生活在水域底层,称为底层鱼。因此,根据栖息习性将这些品种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各个水层,与单养一种鱼类相比较,可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 从而提高池塘鱼产量。从食性上看,鲢、鳙是典型的吃浮游生物的鱼类,草鱼、鳊、鲂主要吃草类,青鱼吃螺、蚬等底栖动物,鲮鱼吃有机碎屑及着生于底泥表面的藻类,鲤、鲫吃底栖动物,也吃一些有机碎屑。因此,可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将多品种鱼类实行混养,能更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食料资源,更好地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混养时既要注意发挥鱼种间的互利关系,又要尽量避免鱼种间的竞食等矛盾。混搭原则根据混养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各种鱼类的纵横联系,鱼池条件,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历年来不同放养方式的经验等情况决定。总的来说,投饵施肥实行精养的池塘,上层鱼和底层主养鱼都应占较大比数;其中饲料较充分时,底层主养鱼的比数可稍大些,相反,饲料较少,主要依靠施肥时,上层鱼的比数可稍大些。完全不投饵,只靠施肥养鱼的池塘,则应以上层鱼为主。底层主养鱼中各种鱼类之间的比例,应根据当地饲料供应情况决定,就地取材,哪一类饲料多就主养哪种食性的鱼。

粗放养殖的池塘,主要根据池塘中天然饵料的组成决定鱼的搭配比例。肥水池塘,在各类饵料中以浮游生物最丰富,所以应以浮食性的上层鱼类为主,而瘦水池塘则以底栖生物相对地较多,所以应以底层鱼占较大比数。

在食性相近、生态位置基本相同的鱼类问,如鲮和鲫之间、鳊和鲂之间,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鱼种供应情况选择养殖对象和搭配比数。

在两种浮游生物食性的上层鱼类中,单季养法和一般轮养都以鲢鱼为主,鳙鱼为副。这是因为鲢鱼鳃耙比鳙鱼密,它能滤食较小的浮游生物,而在肥水密养的池塘中通常小型的浮游生物特别多,饵料条件优于鳙鱼。一般鲢、鳙鱼两者比例为 3~5∶1 较适宜。

在底层主养鱼类中,青鱼和草鱼或鲤鱼和草鱼之间基本上没有食物矛盾,所以不一定要主次分明,只要有饲料保证,两者都可以作为主养鱼,这样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另外在单位水体中合理密放也是提高鱼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八字精养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鱼种放养密度过稀,不能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食料来源,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因此鱼产量不高。增大放养密度,即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使产量提高。但也不是密度愈大愈好,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合理密度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密度过大,产量虽可能有所提高,但养成的鱼个体瘦小,不符合市场要求,有时可能造成池塘缺氧死鱼,反而降低鱼产量,或大大增加饲养管理的劳力和成本,在经济上不合算。

在生产中,决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肥料和供应量、鱼种的种类和规格以及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情况来考虑。

如果有良好水源的池塘,鱼种密度可适当增加,如缺氧可注水解救,池水恶化可换水。池塘水位较深,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反之则减少。

在饲养过程中,如能供应较多的肥料和饲料,鱼的食料充足,放养密度可增大,反之则减少。

池塘混养的种类多,较之混养种类少或单一鱼种,放养密度可提高。鱼的种类不同,其规格、生长速度和养成食用鱼的大小亦有不同,因此放养密度也有不同。如草、青鱼较鳊、鲫鱼个体大,成长快,但耗氧率则低,故草、青鱼较之鳊、鲫鱼,放养的尾数密度应较小,而重量密度可较大。

饲养管理工作精心与否和管理水平高低如何,对放养密度有很大关系。如管理得好,放养密度可增加,反之须降低。

养鱼设备条件较好,如有增氧机,能经常开机增氧和改良水质,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还需注意,一个池塘的放养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需要逐年加以调整。这是因为一方面池塘的条件历年常有变动,另一方面养鱼的措施也有变动。调整的依据,一是看前一年的实际养成规格,就是规格偏小要减少放养量, 规格过大则要增加放养量;一是看今年计划采取的措施,就是如果计划采取更多的精养措施(如多投饵、施肥,更好地调节水质等)可增加放养量,如果相反,就要相应地减少放养量。

鱼种的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水温较低(6~10℃)的时候进行, 一方面可以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从而充分地利用生长期;另一方面是在低温情况下鱼类活动较弱,可减少放养过程中鱼体的损伤。

放养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确定,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采取冬放, 北方地区则在秋或春放。秋放可以免去鱼种并塘越冬的手续,又可以使鱼种较早适应池塘条件,且第二年生长期可长一些。春放的好处是可以使成鱼池排干水进行冬休。

另外在放养过程中还要防止鱼病传染和避免鱼体损伤。所以接触鱼种的各种工具要求光滑,鱼种过池时,一定要带水运输,各种操作要细心谨慎, 同时要选择天气晴和的日子进行放养。放养前还须进行鱼病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