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饵料生物

凡是为鱼类所喜欢吃的,自然生长在水中的各种生物,都叫鱼类的天然饵料,是各种鱼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许多养殖鱼都以天然饵料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养鱼池塘的天然饵料不断增多。倘若在养鱼水体中,天然饵料较多,养殖鱼类就有丰裕的营养物质,鱼体就能迅速生长,鱼的产量就能得到提高。

天然饵料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细菌以及生物尸体的碎片等。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合称浮游生物。它们都是在水中飘浮的微小生物。肉眼不易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浮游植物的种类很多,分为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和蓝藻七大类。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以及其他甲壳动物类的幼体等。

由于浮游生物都是比较细小的生物,所以判断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有丰富经验的人,往往都是通过看“水色” 的办法来判断水中适合鱼类摄食的浮游生物的多寡。

清净的水,一般是无色而透明的,但当水中含有一定量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尤其是生长有一定数量和某些种类的浮游生物时,反映出来的水色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养鱼水的水色主要是由浮游生物所造成。

在养鱼生产中,很重要的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就是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以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繁殖情况,据此判断水质的肥瘦和好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下面将主要的几种水色和它们的成因作一简要介绍:

黄绿而清爽:施用化肥或高效有机肥,浓淡适中的水质;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特别是小环藻、菱形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

草绿而清爽,有时水面有同样的油膜:施用与前项相同的肥料,较浓的水质;浮游植物以绿藻、裸藻为主。浮膜多是静止繁殖期(不定群体期)的裸藻、衣藻、扁藻等形成的。有些褐藻形成的草绿水和浮膜有“朝红夕绿” 的变化。

黄绿而稍混浊,池塘上风处水表层有少量的同样颜色的悬浮细沫:水质较浓,浮游植物以蓝藻占优势,但组成尚平衡,蓝藻的数量尚不太多,生活力也比较旺盛。

蓝绿一灰绿而混浊:水质过浓,浮游植物中蓝藻占优势,而且密度也较大,生活力开始衰退。有一种蓝绿色的水是甲藻类(例如铜绿裸甲藻)形成的。这时,蓝色较深,而且分布不匀,成团或成缕,池水呈烟雾状,水中无浮沫,可供鉴别。

灰黄—橙黄而混浊,水表层有同样颜色的悬浮细沫:水色过浓,浮游植物以蓝藻占绝对优势,而且由于密度太大,生活力开始衰退,已开始大量死

亡。

灰白色:施用有机肥的初期,较“嫩”的水质;水中腐殖质的浓度尚低, 浮游植物也较少;但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大。生产界称这种水为“白水”。

有一种灰白色的水,是水质恶化、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掉时形成的。这可以根据水质转化的前后情况加以鉴别。

淡红色,且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为枝角类(水蚤)繁殖过多的池水,浮游植物剩余很少,溶氧量很低;池水已转瘦,枝角类的数量亦将急剧下降。

油青色(植物油的颜色):施用一般有机肥的适当肥水,腐殖质的浓度稍高;浮游生物组成较均衡——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数量较均衡,浮游植物中硅、绿、甲及蓝藻间也较均衡。

茶褐色:施迟效有机肥的适度肥水,腐殖质浓度较高,浮游植物以硅、隐藻为主,裸、绿、甲藻次之。

黑褐色:施迟效有机肥较多或水质较“老”而接近恶化的水质;腐殖质过浓,浮游植物以隐藻为主,蓝、裸藻次之。由于条件不适,生活力已衰退。

各种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饵料价值。大多数硅、金黄、甲藻和裸藻是鱼类和浮游动物容易消化的;裸藻和绿藻鱼类多难消化, 但浮游动物一般都能加以利用;蓝藻类的饵料价值最低,只有少数(罗非鱼、遮目鱼)能正常利用。浮游动物中,也只有少数种类能够利用蓝藻,但利用率很低。所以,不同的浮游生物组成,或者说不同的水色,对于养鱼就有不同的价值。在上述各种水色中,黄绿、草绿、灰白(水质恶化后转成的灰白水例外)、油青、茶褐等都是好水,而蓝绿、灰黄、黑褐等都属坏水。综合归纳,根据经验养殖用水可归纳为“肥、活、嫩、爽”四个字。

天然饵料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外,还有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水里生长的各种螺蛳、河蚌、水生昆虫及其幼体等,统称为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在水域中的分布情况,是随水域底部的环境而变化的。底栖动物多为杂食性底层鱼类的饵料。这类动物在水域中存在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底层杂食性鱼类饵料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也是水域合理放养底层鱼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水生植物可称水草,也可称水生维管束植物。常见的水草有凤眼莲、芜萍、红萍、水浮莲、紫背浮萍、聚草、喜旱莲子草等。这类植物常为草食性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饵料和产卵栖息场所,与渔业有一定关系,有许多种类可直接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