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国军事力量的崛起
美西战争后,美国军事政策的基石仍旧是保卫美国。美国并不十分担心来自陆上的入侵,因为它和英国的关系和睦,这就意味着加拿大边界是无需超出正常的治安警戒。
墨西哥在 1910 年前一直由一位友好的独裁者波菲里奥·迪亚兹统治,他的政府垮台时,墨西哥的军队也随之土崩瓦解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都是来自海上,最严重的威胁是一个大国发起的海上攻击,也许还伴随着有限的地面作战,来夺取像旧金山或纽约那样的美国主要海港,然后占领这个城市作为外交筹码。
鉴于特定的地理条件,美国的决策者们对新归附的夏威夷岛、巴拿马地峡以及不稳定的加勒比海国家感到担忧。由于阿拉斯加的气候和地形对外国寻求基地的企图缺乏吸引力,决策者们认为它相对安全一些。
于是,保卫美国本土似乎主要依赖于采取迅速的军事行动的能力,以便保卫夏威夷、运河区和波多黎各,或者先发制人,打败任何试图在维尔京群岛、古巴、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这样的地方建立新军事存在的外国势力。美国政府最终认定,采取超国境的军事行动(不管是有限的行动或是将会演变为一场全面战争的序幕)需要有更多、更有效的正规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最关注的防务政策问题之一就是创建一支能派往境外的第一类预备役部队。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于 1907—1910 年派出美国“白色大舰队”进行戏剧性的环球巡航。尽管这次航行对解决美国与日本的争端及满足总统提出的建设更多战列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更具有象征意义。虽然美国的 16 艘战列舰并未打出这样的旗帜,但它们向世界发出的信号已是再清楚不过了: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海军强国的时代已经到来,它把作战舰队看作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和强权外交的主要军事工具。
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常批准一年至少建造 2 艘新战列舰。这时期的战列舰变得越来越大、杀伤力越来越强、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在吨位上,美国战列舰在本世纪开始时为 1 万一 1.5 万吨级,但到 1914 年已达到 3.1 万吨
级;每艘造价也从 500 万美元剧增至 1500—2000 万美元。由于燃料舱容增大
(开始是装煤,后来是装油),舰只有了越洋活动的能力。舰上主炮的数量和口径都有所扩大,直到标准的战列舰都配备了 10 或 12 门口径为 12 或 14
英寸的大炮;大型的舰炮队既增加了舰舷的重量,也将射程从 6000 码提高到
2 万码。
鉴于当代技术发展的成果为所有海上强国所共享,美国的造舰计划也因其逐渐过时和相对效能低下而存在着普遍的不安全感。当 1906 年大英帝国的第一艘真正全部巨炮型的主力舰“无畏”号下水时,这种不安全感更强了。“无畏”号在速度、火力和装甲方面都有明显改进,它加快了海军军备竞赛的步伐。
海军分析人员把战列舰分成“无畏”号之前和“无畏”号之后两大类。美国在 1906 年就转向全部巨炮型的舰只,现在更加快了步伐。1914 年,美国舰队宣称拥有 14 艘“无畏”号之后级别的战列舰。
尽管如此,战列舰本身还是暴露出不少令人不安的技术缺陷,“白色大舰队”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其效能却是银样蜡枪头。舰体上的装甲板经常位
置过低,炮塔防护薄弱。舰船缺少干舷,这意味着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很难操纵较低的炮塔,也很难使舰炮瞄准目标。炮塔没有有效的档板使燃烧的碎片不致掉到下层的火药库上。美国战列舰在 1904 年至 1906 年发生的灾难性爆炸事件引起了要求海军改革的轩然大波,并一度威胁到西奥多·罗斯福的造舰计划。 另外,按既定的战争计划来衡量,海军在美国本土的基地太多,而在海外的基地太少。依照传统,海军主要基地应有能彻底检修战列舰所必不可少的干船坞、机械设备和车间。按照这个标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本土有 10 个主要基地,而规模更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在本土只有 6 个。
海军在国外寻找基地的做法尽管困难不少,但最终还是在昌宋岛西岸的苏比克湾和马尼拉湾甲米地建立了基地, 1909 年又在夏威夷瓦胡岛珍珠港修建太平洋主要基地。
鉴于加勒比非常靠近大西洋沿岸的海军造船厂,没有必要再建造主要基地,海军便在那里建设一个能在战时支援对英国或德国作战的作战基地和海军站系统。虽然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 2 个基地,但它实际上只在孤立的关塔那摩湾修建了一个基地,在哈瓦那再建一个基地的计划由于外交官们认为太富有挑衅性而遭到否决。外交上的考虑还使在海地和圣多明各修基地的计划半途夭折。美国 1899 年吞并波多黎各、 1915 年吞并维尔京群岛,使美国可以无拘无束地进入东加勒比海的基地。
随着潜艇的诞生和飞机的发明,美国军方敏锐地认识到,未来的海战也许会发生在大海的上空和水下。而不仅仅是海面的战列舰队之间的决斗。尽管第一批潜艇在 18 世纪末期以试验的形式初露头角。在 1864 年美国内战期
间,潜艇首次成功地攻击了一艘军舰,但直到 1900 年海军才将其第一艘潜艇编入现役。
因为潜艇(更恰当地说,是“可潜入水中”的船)是近海防御的一种极有吸引力的武器,海军的保守主义势力在这方面并未从中作梗。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技术方面的,主要是研制功率足够的动力设备和鱼雷。到 1914
年,美国海军已拥有 34 艘潜艇,其中 12 艘是现代化的柴油动力潜艇,排水
量为 500 吨至 700 吨。在当时,美国是世界第四潜艇大国。
1911 年,当一名文职试飞员前一年成功地从一艘军舰上起飞了一架飞机
后,国会拨给海军 2.5 万美元供它研制首批 3 架试验飞机。使用浮筒和起重机,飞机也可以被收回。不过,“水上飞机”部队因其自身的昂贵而发展缓慢,驾驶员的培训、基地以及支援设施的建设都要花钱,而海军计划人员和国会都不愿支付这笔开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海军只有 8 架飞机和 13 名飞行军官。
1898 年至 1917 年期间,美国海军增强了与任何其它大国舰队作战的能力,但其前提只能是舰队决战要在靠近美国本地海军基地的赤道以北海区进行。
尽管美国在对西班牙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对美陆军来说虽胜犹败, 因为它将美国地面部队政策的全部缺陷暴露无遗,并且戏剧性地表现出了正规军和各州民兵(或称国民警卫队)制度上固有的弱点。但到 1917 年,改革运动使美国地面部队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在陆军军官顾问组成的一个精干小组协助下,领导了这次改革运动。鲁特上任伊始即接受了军事职业主义的基本概念:“建
立陆军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战争。”这句格言成了地面部队改革的基本准则。鲁特很快就懂得了陆军部必须变成一个决策的一元化中心 而不是陆
军部队办公室,总司令办公室和各行政、技术和后勤部、局三足鼎立、互相倾轧的联盟。比较理想的模式便是德国的大总参谋部。这种参谋部由作战军官控制,能为总统和陆军部长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方面提供咨询,对各部、局工作进行监督并指导部队训练。
鲁特一路过关斩将,朝着建立参谋部的目标前进。直到国会在 1903 年的
《参谋部法》中有限制地批准了这个机构。
参谋部一经建立,即给陆军战时动员组织的改进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参谋部所做的工作包括:改进军官教育、野外演习、应急计划、情报搜集与分析、战术编组和理论上的动员计划等。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美国陆军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军械方面,改进了冶金术、机床和化工使小型武器和火炮能将射程、发射速率和精确度提高 3 倍。美国陆军采用了斯普林菲尔德 M1903 式步枪和 M1902 式 3 英寸火炮, 跟上了发展步伐。大炮也有了能与法国 75 毫米炮(欧洲最新野战炮)相媲美
的炮弹、反后坐机械装置和光学瞄准器。 1905 年陆军开设了第一家生产最先进无烟火药的工厂。军械部还试验了各式各样的机枪。后来,正是这些勃朗宁式、马克沁式和刘易斯式机枪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部战线变成了一个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