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普遍伴随着通货膨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提高,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寻求持续经济增长时,也总是被通货膨胀所困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丁美洲地区开始推进工业化以完成现代经济增长。 1950~1980 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4%,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6.7%,人均国内产值年均增长 2.7%,人均工业产值平均增长 3.9%。几项指标值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80 年拉美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45 美元,从低收入区域跨入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列。①与此同时,拉美地区通货膨胀不断上升,整个地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通货膨胀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70 年代个别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三位数。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取得过相对稳定的经济繁荣。但步入 60 年代以后,其通货膨胀率也在逐步上升,通货膨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究竟是选择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还是选择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停滞,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面对经济增长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通货膨胀,人们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判断,基于此,也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一种观点认为, 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人类应主动利用通货膨胀助推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人类应当力争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只是适度的通货膨胀才有利于经济增长,才会使经济增长不至被通货膨胀引向过度被动状态,而过度的或者说失控的通货膨胀,最终则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会把经济增长推向高度失衡状态,使通货膨胀的负效应迅速放大和深化。至于究竟什么是适度的通货膨胀,换言之,适度的数量限界究竟在哪里,人们的意见并不明确,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概的区间范围,比如说 3%。

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是从两个角度确立的:一是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角度确立的;二是从推动结构转换,以保证欠发达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角度确立的。这两种不同的视角选择,意味着不同的理论生成经济背景和理论服务对象及政策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两者不可能有理论基础上的同一性。

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角度确立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内各国的经济危机逐渐频繁、日益加深,1929~1933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达到四五千万人,商品可供量与广大消费者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高度激化,从而造成了明显的相对生产过剩。客观世界的变化为经济学理论的彻底变革提供了刺激力。正是面对动荡不安的资

① 陈舜英、吴国平、袁兴昌著:《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拉丁美洲的理论和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第 18~19 页。

② 陈舜英、吴国平、袁兴昌著:《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拉丁美洲的理论和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第 67 页。

本主义经济和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模式的转变,凯恩斯开始改变自己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思考并建立新的经济学系统理论。1936 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变动和政府作用的变动力基本立论依据,从研究方法到具体结论,对经典学派理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革命, 提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学说。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的两个基本假定是错误的:其一,严格意义上的不自愿失业并不存在。其二,供给会自行创造关联需求。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经常性地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现象随之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是投资引诱,投资引诱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贷款利率两种势力。恰恰是有效需求不足,把经济引向衰退, 把总体经济运行引入停滞状态。因此,反萧条的根本措施在于刺激需求,造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保持动态对等状态。那么,应如何刺激需求呢”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的理论是无助于事的,那种放任经济自流,让经济运行自我调节的观点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观点。他说:“⋯⋯经济学家被看做是甘迪德一流人物:离开了现实世界,垦殖自己的小园地⋯⋯”。①有鉴于此,凯恩斯提出应把保证充分就业,消除经济危机和增大经济增长做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这和凯恩斯以前的经典学者们单纯强调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凯恩斯认为:要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相适应,政府必须扩大干预经济的机能,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最好手段则在于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明确提出:“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它方法,指导消费倾向”。②既然如此,国家应怎样扩大投资呢?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赤字预算和举债花费观点。这表明凯恩斯抛弃了新古典学派和资产阶级政府以往长期坚持的财产收支平衡观点,代之以不平衡性财政收支思想。显然,凯恩斯的真实思想是要政府创造有效需求,从而引致就业增加,使闲置资源利用率和居民消费能力同步提高。这样,凯恩斯也就暗中把通货膨胀纳入到刺激经济增长的药方之中了,也就是说,凯恩斯视为反萧条之药的财政政策中,包含有通货膨胀这样一味烈药。因为,假如政府举债后所借资金全部属于储蓄资金, 那么,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没有增加,原有的商品可供量与货币流通量平衡没有被打破,政府举债至多只是部分社会资金发生了有偿性转移支付,这本身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色彩。但问题在于,事实恰恰不会如此,政府的部分债权人是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增发货币来购买政府公债, 并创造信用的,而这些新增货币往往不会被现期商品所吸纳,从而促成物价上涨。事实上,假如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凯恩斯的价格一般理论,又可以看到,凯恩斯实际上也明确肯定了通货膨胀有利于启动经济,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第二十一章物价论中,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半通货膨胀” 价格理论。这一理论源于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修正,其要旨是: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化时,有效需求将增加。这一增量一部分会增加产量,另一部分会提高物价水平。由货币量增加促成的有效需求增加之所以会连带出上述两种情况,而不只是单纯引起物价上涨,关键的原因是现实经济格局内存有非自愿失业和闲置物质资源。这种情况属半通货膨胀。但假如社会已经实现充分就

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 32 页。

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 140 页。

②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 325 页。

业,那么此时,有效需求的增加就只能引起物价漫无节制地上涨,这是真正的、绝对的通货膨胀。显然,既然凯恩斯认为应当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来反萧条,刺激经济增长,那么,存在有非自愿失业和闲置物质资源时,利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来增加有效需求,进而启动经济,也就成为凯恩斯的经济增长激励手段之一了。换言之,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实质上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可以说恰恰是“半通货膨胀理论”,使得凯恩斯的膨胀性货币政策有了理论基础,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成为凯恩斯反萧条策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主导内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继承者们没有遗弃“半通货膨胀理论”,而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井在实践当中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货币策略,同时,也公开宣布温和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刺激经济,导致经济增长。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汉森。汉森明确提出: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时, 即使社会上有多余储蓄可供政府扩大支出之用时,仍有必要增加货币数量。这是保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充分实现,并产生预期效应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菲利普斯曲线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鼓励人们主动利用通货膨胀去反击经济衰退。

从推动结构转换角度确认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代表者,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发展经济学研究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50 年代以后,许多欠发达国家开始谋求工业化的实现。因之,专门研究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在结构转换的基础上摆脱落后状态的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发展经济学家从促进结构转换角度,探讨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有意识地利用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增长策略。他们认为:首先,通货膨胀税属于累进税,而且征收比常规税收(如营业税和所得税)容易。因此, 利用通货膨胀税的征收来实现强制性动员储蓄战略,以积累政府投资资金, 是一种代价较小的选择,它适用于欠发达国家政府积累财政支出资金。具有国际影响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曾把适度的通货膨胀当作润滑发展车轮的一种手段,相信这样可以动员货币余额掌握者的储蓄,并将其转移给资金匮乏的政府。①其次,即使是工业国,通货膨胀也有助于将劳动和资本,从衰落的经济部门吸引到生机勃勃的经济部门。

在欠发达国家内,发展的瓶颈和资源的非流动性非常严重,通货膨胀有助于加快把劳动力和资本从传统部门或日常必需品生产部门转移分配给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部门。②再其次,通货膨胀有可能削弱欠发达国家内的金融抑制现象,从而保证公众去储蓄金融资产而不是实际资产,这可以为经济增长调动出实际资源。③

上述观点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本质上的同一性,即:都是希望通过货币的超前发行及与此相关的物价上涨来推动需求上升,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当然,两者产生的背景条件极不相同,前者是针对欠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经济萧条而言;后者则是针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启动而言。

从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研究史来看,认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

① [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帕金斯等著:《发展经济学》.第 439 页。

② [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帕金斯等著:《发展经济学》,第 441 页。

③ [印度]苏布拉塔·贸塔克著:《发展经济学》,第 104 页。

基本上占主流地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最终会恶化经济增长环境, 从而把经济增长推入失衡性的波动之中。 70 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反通货膨胀的理论呼声愈来愈高,很多学者都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质疑,把由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视为阻碍宏观经济正常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货币主义理论是西方反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方面入手防治通货膨胀。具体来说,这种防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限制国家干预;二是实行自由市场制度。拉美地区的实际情况,使一些学者开始从结构角度寻求通货膨胀的成因和防治策略。结构学派认为,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货币现象是错误的,真正导致通货膨胀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调。因此,结构学派认为,反通货膨胀政策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或把经济推向停滞为代价,而应依靠系统的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来解决问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认为,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人类应当追求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他指出,要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可采用如下三点措施:第一, 禁止银行和有关的金融机构给予短期、中期和长期信用;第二,政府依照法律,每年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其数值比前一年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 1%;第三,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应的追加收入,必须计入预算资金,新投放的货币应通过公共支出的中介投入流通之中;同时税收适当减少,减少的数量等于货币创造的总量。

我们认为,通货膨胀的实际效应表明它确实不利于经济增长。但鉴于前述反通货膨胀理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究竟为什么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以下是我们的观点。

通货膨胀意指由货币供给量超出现期商品可供量流转所必需的限度而引起的物价上涨。从形式上看,通货膨胀自身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如果仔细分析,通货膨胀是一种以货币波动为外在形态的经济失衡现象。原因在于:第一,货币运动本身不是独立的,它是商品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态,货币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一方面使商品价值有了外在显现物,可以被人们从形象思维角度去考察其运动过程,因而也就使商品价值有了确切的实际尺度;另一方面,也使商品使用价值的供求时空矛盾有了得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到解决的有效手段。这集中体现在货币自身的贮藏职能、支付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上。显然,通货膨胀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商品供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意味着商品供求的动态对等要在意外的价格波动下艰难实现,而这实质上是对已有的总体平衡格局的破坏,势必导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再构造。当然,再构造程度和范围如何,要依通货膨胀的烈度而定。第二,由于货币运动本身是商品二重性的外在表现,货币量的动态状况不过是商品可供量动态的具体展现。因此,通货膨胀的发生很有可能是商品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失衡的外在表现,而并不单纯是货币运动失去约束的表现。一般来说,商品的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失衡,表现为社会资金运动和商品实体运动的相互脱节,这种脱节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资金流向与商品流向发生矛盾。矛盾的起因复杂多样,既包括有结算过程与商品运动相互衔接上的问题,也包括有资金流通制度约束与商品实体自然流向相互衔接上的矛盾。这种失衡会客观地要求货币量超前增加,来解决商品自然流通的金融抑制。二是资金流向与商品流量发生矛盾,在即期社会资金流量不变的条件下,商品流通量

往往不是一个常数,它经常会发生变化,变化的成因相当复杂,有时是需要扩张引致商品流通量扩大,有时是商品可供量自然超前增长引致商品流通量加大,还有时是商品正常库存转移,为现实商品流通量引致全社会商品流通量加大。商品流通量扩大以后,在一定时间内就会要求货币供给量发生同向变动,因为商品流通量的增长必然要求货币供给量相应增长。很有可能这种要求并不体现在现实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上,而是体现在商品流通量的增加势必引起社会生产相应领域的膨胀,压迫社会资金流量增长上。从顺序上看, 这种货币量增长在商品流通量增加之后,这容易使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商品流通量与货币供给量的比例仍旧可以处于正常状态,新增的货币量完全能够被新增的商品流量所吸纳,而不致引起物价超常上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只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才会成立:人们可以自觉按照货币增量和商品流通增量来调控价格;不仅如此,商品价格对货币增量的变动是绝对敏感的,而且市场调节功能也是自觉有度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是不会以稳定形态出现的,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一晃而过,就如同商品供求平衡仅只是商品供求运动的一个瞬时点一样。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量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动态现象,而且比例关系的正常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这是因为价格自身的变动取决于社会各类经济因素甚至非经济因素。对此,人们是很难及时把握的。可见,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失衡是会经常发生的。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两者运动的失衡本身,必然连带出产品结构与资金结构的失调,同时也会导致使用价值的生产和消费的衔接违背事前预期,并影响后续生产和消费的连接。显然,由商品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伴随着生产与消费、生产与流通以及现期生产与后期生产三对矛盾形成与发展的。

因此,容忍通货膨胀也就是容忍经济失衡,人为地制造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是利用经济失衡来推动经济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失衡对总体经济运行最终是有破坏作用的,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打乱经济运作的常态, 另一种表现则在于经济失衡有可能使经济运行陷入困境。同时,至为关键的是,如果经济失衡日渐加深,那么,全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格局就会被打破,已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就会被新的收入分配格局所取代,并形成新的收入分配秩序。假如这种更新顺理成章且益处较大,更新自身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这种更新是一种外部劣种力量压迫经济系统的结果,因之这种更新自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趋势,而是一种弊大于利的被动变化。这是从总体定性角度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做的判断。

要全面、准确地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破坏作用,还应具体分析, 一旦通货膨胀出现并逐渐加剧时,经济增长会呈现出何种势态,这种势态自身的必然不利后果是什么。

首先,通货膨胀是一种失真的价格信号,通货膨胀愈严重,越容易使人们迅速地做出投资决策和商品囤积决策。但是,作为失真的价格信号,通货膨胀既不能从总量上、也不能从结构上正确反映商品供求关系,依照通货膨胀而确立的投资决策与商品收购决策,往往是失败的决策。因为通货膨胀虽然可以刺激投资与商业投机,但却并不能保证社会购买力支出同步激增。恰恰相反,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货币增量越大,流入购买力圈流的部分会逐步减小,这使生产超前于需求,从而造成销售相对停滞。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尽管在短期内可以刺激商品购销规模和购销速率,但却并不能保证供给规模长

期扩张,因为可利用资源的有效供给,不会依随人们的有效需求的扩张而无限扩张。这样,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迟早会出现资源约束型高速价格上涨, 这种高速上涨反过来会进一步约束投资,根源在于它导致的投资规模起点的过度扩张,使一般投资者不具备做出投资决策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就会出现由供给不足引起的新一轮物价上涨。这一周期的形成,同时也就是物质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失衡加剧的过程。它的危害不仅仅是对现期生产条件、流通条件的破坏,还在于它侵蚀了后续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其次,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会处于持续上涨状态。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一方面会导致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另一方面则会同步加大产出物质成本,从而使以产值增长率为标志的经济增长率呈现上升状态。但这种势态往往并不意味着社会净产值会同幅上升。因此,由通货膨胀促成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实的经济增长,而是一种经济过热。事实表明, 经济过热自身会很快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对后续经济增长起到误导作用。

再其次,通货膨胀出现以后,不同产品利润率间的差别并不会消失,不仅如此,通货膨胀率越是提高,行业问利润率的非均等化和产品间利润率的非均等化,以及城乡间产业利润率的非均等化趋势会愈发强烈。因此,各类资金就会向利润率高的产业和产品集中,这无疑会使产品供给结构与产品需求结构相脱节,使产业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情况持续不断,自然会把经济增长推向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非均衡经济增长是一种弊大于利的经济增长。其最不可取之处,在于会促成资源使用过度集中化现象的刚性不断强化,同时,还会相应形成收入分配过度集中于那些利润率相对较高的部门。前者实质上是资源的浪费;而后者则是对市场销售的一种梗阻。因为收入的过度集中,会削减社会购买力平衡支出额的增长速率。

可见,从本质上说,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病态增长,人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自觉予以整治。如果任凭通货膨胀伴随经济增长,后者最终会被经济衰退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