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的工业结构

美国在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继而又转向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工业结构不断变动。这种变动反映了四个问题:一是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格局的逐步完善;二是社会工业品需求偏好变动对工业生产格局的影响;三是工业生产利润分配变动对工业生产结构的强制性调整;四是政府与工业经济关系的变动,政府对工业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干预结果。

从总体上看,美国的工业结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812~1860 年。当时美国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一方面要建立工厂制度,把分散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讲求规模经济的工厂化生产,另一方面则要完成工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就整体结构而言,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其农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总量的比重为 63.8%。因此,这时美国的轻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 1860 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有 70%由轻工业部门提供。在制造业的 15 个部门中,属于轻工业的有 9 个,提供的产值占 15 个部门产值总和的 74.8%。制造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部门是鞋靴业、棉织业和男子服装业。纺织业就业人数达 19 万,占全部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 15%。

南北战争到 20 世纪初是第二个阶段。在 19 世纪末,美国基本上就实现了工业化,此时工农业净产值中,工业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占 53.4%,1900 年达到 61.8%。在这种背景条件下,重工业发展速率开始加快,在工业结构

中,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与轻工业所占比重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根据《美国统计摘要》资料反映,1900 年轻工业生产总值为 71.1 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55.8%,重工业总产值为 56. 24 亿美元,占 44.2%。虽然从整体上看重工业比重低于轻工业,但当时产值最大的部门已为重工业所容括,如钢铁、铸铁和机器制造业。南北战争以前,产值最大的前三个部门则被轻工业所垄断。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开始,在工业就业总量中,重工业就业者数已超过轻工业。 1900 年轻工业比重为 48.1%,重工业为 51.9%。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矿业的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密集度大。由此可见,重工业在这一时代已经开始突前,这实际上能够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为工业化的形成创造基础条件;二是为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三是为部分工业部门和农业领域生产方式的变动提供便利。可以这么说,没有此时重工业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化是难以实现的。

从 20 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第三个阶段。此间,美国工业快速增长,其中既有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也有战争因素的影响。但这段时间, 美国工业结构的变动是在经济波动频繁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并不是完全呈连续性的。突出的表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重工业高速发展,轻工业甚至下滑。但大萧条时期,轻工业下滑速率又开始低于重工业。但从总体上看,重工业比重还是上升的。1921 年,美国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1929 年重工业产值达 417.18 亿美元,占工业产值比重的 55.7

%。1939 年危机时比重有所下降。

1939 年至目前是工业结构变化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工业逐步进入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科学技术革命是美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此间,在美国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并达到绝对优势水平。1975 年轻工业产值为 4064 亿美元,而重工业产值则已达到 7792 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65.7%。进入 8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尽管增长较为缓慢,通货膨胀忧患时隐时现,但美国的工业结构还是在变化。与前几次变化相比,这次变化有其特殊性。首先,部门构成发生了变化。其集中体现是传统工业部门的实力在逐步缩小,新兴工业部门风起云涌,实力快速增长,并对美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制导作用。新兴工业部门的产品出口成为美国出口工业品结构中的主要力量。其次,工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变化。 80 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劳动生产率增势减缓等问题,再加上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需增势疲软,因而彼此间强化了海外市场争夺,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要依靠进出口贸易来换取比较利益并反推国内经济增长、保持投资膨胀格局,美国的工业发展面临着异常强大的挑战。在此条件下,沿用过去的手段去刺激工业发展,明显不会奏效。为了提高美国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满足变化多端的需求变化,美国只得走技术创新和技术更换的道路去发展工业。因此,美国的工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被大批抛弃,新技术快速得到推广,专利成为美国工业企业者板的争购对象,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工业企业者板首先考虑引进的“项目”。这样,美国的产品创新基本上还是走在了其它国家的前列,对美国工业界控制国内市场占有率和争夺海外市场占有率起到了较大作用,使美国工业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仍可“勤劳致富”,使国外工业品进入美国市场要面临较强的竞争费用。再其次,美国工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集中程度加大,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格局。二战之后,美国

的工业品市场明显出现了集中格局。1972 年美国全部工业的集中水平就达到41.5%,其中生产资料工业集中水平达 41.3%,混合工业达到 50.8%。在美国 196 个工业部门中,1947~1972 年,有 74 个部门集中水平上升,77 个变化不大,45 个下降;此间,制造业所有部门按简单未加权平均数测算的平均销售集中程度从 39.7%升到 41.5%,按增值加权平均数测算,则从 36.3% 升到 38。5%。工业品销售集中的背后是工厂和公司集中水平的变化。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力明显出现了集中率提高倾向。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公司拥有的工厂数量;二是企业兼并。下边我们利用 1963 年和 1972 年对

比来说明第一个问题。工业部门公司拥有 20 个以上厂家的百分比 1963 年为3.1%,1972 年达到 3.8%,拥有 10~20 个厂家的百分比分别为 8.4%和 10.3

%,7~10 个的百分比为 6.7%和 7.8%。从 20 纪初开始,美国工业内部就出现了兼并趋势,只是并未呈直线上升状态而已。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垄断采取了较强的干预态度。但 50 年代以后,合并和兼并现象盛行起来。纵向合并、兼并和横向合并、兼并日益增多。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的几百个大公司正进行着全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活动。这些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美国经济发展方向起着制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从部门结构角度看,集中率高的是消费品生产部门,集中率有所下降的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美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和西方国家的普遍规律是相吻合的,它反映了以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国家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面对的工业结构变动特征。这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后者从工业化大规模推进之初,政府就积极干预,美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说明了三个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是重工业突前增长是保证整体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重工业的突前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重工业突前增长将会导致整体工业素质的转变。二是轻工业始终要保持一定快的发展速度,重工业的发展要依赖轻工业,反过来也要为轻工业服务。同时轻工业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形势转变结构和产品质量。三是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最终是要把工业推入现代化,最终是要转变工业生产方式,为全社会经济整体结构的变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