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职能

既然需要有某种外部力量去纠正市场偏差,那么,政府就应该承担起这项职责,因为政府是社会事物的综合管理者,是公众推举出来的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的民众利益代表者。

应当指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决不是要取代市场,而只是要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事实上,市场本身固有的资源配置功能也不是谁想取代就可以取代的,因而人们选择市场经济只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顺应,而不是简单的主观愿望所使然。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或说总体原则,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达到微观利益与社会总体利益、微观自身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行业之间的利益、区域之间的利益、供求双方之间的利益、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等,达到尽可能灵活有效的高度统一。

从总体上看,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市场竞争规则,以保证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活动中有法可依、有则可

循,知道自己的行为范围和手段利用边界,并明白依靠什么准则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充分了解自己应承当什么义务。二是监督市场竞争,以确保市场竞争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有序进行。三是通过资金投入、创办国有企业、确立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目标:一是通货膨胀率;二是失业率,三是国际收支平衡。具体来说,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主要有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我国应尽快建立各种行业协会。这种行业协会可起两方面作用: 一是沟通行业与政府的关系,相互交换意见。二是协助政府贯彻国家的各项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对行业协会的一般日常工作可不介入,但有关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总体发展的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应借助行业协会。政府可通过对行业协会重大决策的协调与控制, 来影响行业发展规模和行业结构变动状况,从而制约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势态,调节市场总供求结构。

第二,我国应转变审计结构和会计管理部门结构。其具体思路是:大力发展和强化民间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基于此,强化企业行为和个体劳动者行为的社会监督,以促使企业经营绩效公开化,增加企业行为透明度。这是确保各类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公开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也只有实现这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竞争机制转换才会顺利、公开地进行。

第三,我国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应转换职能,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到调查研究和总体行业发展规划及企业行为监督上来。换言之,今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应是监督市场运行、调控市场运行。

第四,我国的财政职能应逐步转变,从国民收入分配总枢纽转变为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要做到这点,一是要使财政收支具有反周期性,即使财政收支规模随经济规模的膨胀与收缩而变动。二是要进一步改革税收体制,打破按所有制设置税收政策的格局,统一税制,确立税收中性,为各类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三是要进一步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尽快落实分税制,明确划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权与事权范围,使各级财政各司其职。四是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支出中的建设性支出,应重点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同时尽可能提供其它社会公共产品。

第五,政府应着力控制货币供给总量,通过这种控制来调节全社会总供求规模变动趋势。今后各年度基础货币供给总量指标,应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和银行管理部门应协调起来,参与证券市场管理,防止企业直接融资行为失控,引发通货膨胀。第六,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主要措施是:首先,完善就业行政

法规,确保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机会,鼓励、保护劳动力合理流动。其次, 协调劳动者与企业财产所有者的关系,保证劳动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共同增长。最后,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不合理障碍。

第七,各级政府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全国性、区域性产业政策。这种产业政策应通过各级人大会的审批。之后,在法律的保护下逐步落实,以确保总体经济和区域经济在总供求相对均衡的轨道上运行。

第八,我国应暂缓公共产品市场的形成,政府基本垄断城市公用事业和铁路、航空以及邮政通信部门。因为如果放手让这些部门被外资或国内私有资本控制,市场运营的基础条件就可能扭曲,整体价格体系也会处于混乱状态。

第九,农产品生产在走向市场化的同时,各级财政仍应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实行分税制以后,这部分补贴可以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形式来拨付。今后农产品价格补贴形式可以多样化,可采取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补贴和购入补贴,以及新技术使用补贴等等形式。

第十,工业品生产应农场化。政府对工业品生产的调控,可通过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行为来实现。为此,国家财政和国家银行在必要时可利用资金优惠供给、税收减免等手段来扶持国营大型企业。

第十,流通领域应成为真正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但政府应对商业价格实行常规性监控,坚决实行限价政策,对垄断价格和协议价格应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予以打击。否则,不但自由竞争格局难以形成,消费者利益也会被大量侵吞。

四、美国的经济波动

从美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经验看,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尔后又转向服务社会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因而,我国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既要从短期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即完善产出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促使结构变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确保经济增长能够持续稳定,同时还要从长期角度来考虑问题,即主动利用各种财税杠杆和金融杠杆及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向前迈进,逐步走入工业社会和服务社会,把整体经济发展设定在经济结构变动规律要求的轨道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动趋势较为复杂。从整体上看,第二、三产业正在加速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然而,我国尚未明显彻底转变为工业社会, 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部门分布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已超过第一产业,但城乡人口分布结构中,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生产并未实现机械化。因此,我国仍然面临实现工业化这一艰巨任务。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社会结构变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看到结构变动会带来的双重效应,即:一定的收益和相应的成本并存。对此,我国政府有必要通过政策和改革来调控。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能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这并不是一种主观愿望,而是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改革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仍有较多问题存在, 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美国的经验看,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把市场培育成配置资源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经济波动势必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经济波动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能认为经济波动可以自动消失,要有与经济波动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出现过经济波动,现在,人们在设计、完善发展战略和改革方案时,已经考虑如何避免经济波动、怎样抑制现有的经济膨胀。但应当看到,我国对经济波动的抑制尚不成熟。其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还未有针对性地建立起抑制经济波动的制度基础,也就

是说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劳动工资体制等并未具备明显的反周期性特征。二是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尚不健全,并未明确反周期是政府的第一基本政策目标。今后,在这两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