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阿那克西曼德

他也是米利都人,并且是泰利士的朋友①。他的父亲名叫普拉克夏德。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年不十分确定;他的生年被定为第四十二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三年(纪元前六一○年)②,因为第欧根尼·拉尔修根据一个雅典人阿波罗多洛的记载说:“他在第五十八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纪元前五四七年) 已经有六十四岁,而且以后不久就死了”,——那就是说,他大约死在泰利士死的时候,泰利士如果是九十岁死的,那么就应该比阿那克西曼德大约年长二十八岁。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曾在萨摩斯住在僭主波吕格拉底家里,毕泰戈拉与阿那克雷恩也都聚集在那里。据说他曾经第一个③把他的哲学思想用文字写下:论自然,论恒星、地球,——及其他;他作成了一种像地图那样的东西,表达出陆地和海洋的轮廓;他并且作了另一些数学发明,例如他在拉栖代孟所造的日晷,他便以它作为仪器,测定了太阳的轨道和昼夜平分点, 并且测定了一个天体④。

他的哲学思想范围很小,没有达到明确的规定。“他以‘无限’(无定者)为原则和元素”;“他把‘无限’既不当作空气,也不当作水,也不当作与此类似的东西。”①但是他对这个“无限”所作的规定是很少的:一、“它是一切生与灭的原则;无限个世界(神灵)由它而生,又消灭成为它。”这种说法,具有十足的东方情调。“他提出理由,认为原则应规定为‘无限’: 因为‘无限’在继续产生方面决不会缺乏材料;”②“它包含一切于其中,并且支配着一切,它是神圣的,不死的和不灭的;”③二、“阿那克西曼德从‘一’ 中分出一些对立来,这些对立都是包含在‘一’中的,”④像阿那克萨戈拉所做的那样:但是很不相同,照阿那克西曼德说,一切虽然都在‘一’中,却是不定的;“它的部分变化着,但是它自身是不变的。”⑤三、他说“它从量上说是无限”⑥,并不是从数上说;由于这一点,阿那克西曼德不同于阿那克萨戈拉、恩培多克勒及其他原子论者,他们认为“无限”是绝对分离的,—

① 西塞罗:“学院问题”,第四卷,第三十七节说:“泰利士 不能使阿那克西曼德信服 一切事物都由水构成”。

② “邓尼曼”,第一卷,第四一三页。

③ 布鲁克尔引证泰米斯丘(Themistius)(第一卷,第四七八页);但又有另一资料说,比他老的费雷居德才是第一个有文字著作的人。

④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二卷,第一——二节。

①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二卷,第一节。

② 普鲁泰克:“诸哲学案”,第一卷,第三章;西塞罗:“论神的性质”,第一卷,第十节。

③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三卷,第四章。

④ 同上,第一卷,第四章:“另一批人则认为对立者包含在‘一’里,通过分离作用而从‘一’中涌现出来,例如阿那克西曼德便是如此;凡是认为本体是‘一’和‘多’的人,例如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也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也是认为万物从‘混合’中藉分离作用而产生。”“形而上学”,第十二卷,第二章:“这就是阿那克萨戈拉的‘一’(一切都结合在一起)和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西曼德的‘混合’。” 就是说,一切都是潜在于“一”中:亚里士多德说:“不仅单一的事物可以从‘非有’中以偶然的方式产生出来,而且一切事物都是从‘有’中产生,不过是以潜在的方式而非以实在的方式。”

⑤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二卷,第一节。

⑥ 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一卷,第二节,第五页,b。

—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绝对连续的。

亚里士多德⑦在引证中也屡次说到一个原则,这原则既不是水,也不是空气,而是“比空气浓厚又比水稀薄”的东西。许多人都把这个规定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很可能这是他的规定。

把原则规定为“无限”,所造成的进步,在于绝对本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个否定的东西、普遍性,一种对有限者的否定。无限的“全” 比我所说的“原则是‘一’或‘单纯者”’更广。同时,从物质方面看来, 阿那克西曼德取消了水这一元素的个别性。他的客观原则看来并不是物质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思想看待。不过显然他所指的不是别的,就是一般的物质①,普遍的物质。普鲁泰克对阿那克西曼德作了一种谴责,说“他没有讲出他的‘无限’是什么,究竟是空气,是水,还是土。”因为只要他的原则是物质的,他就马上从原则里去掉了性质了,“物质既不能存在,也不能有现实性”,除非它有一种性质。但是性质正是那种变灭的东西;被规定为“无限”的物质,就是建立各种确定的性质,并扬弃各种确定的性质的对立的那种运动。真正的、无限的“有”应当建立在这种运动中,——而不应当建立在否定的漫无界限里。然而这种普遍性、对有限者的否定,只不过是我们的运动。他在把物质描述成“无限”时,似乎并未曾说过这就是物质的无限性。

此外他更说过,相同的是由“无限”中分出来的。因此“无定者”是一个混沌,而在这混沌中,“有定者”——即规定——只是混为一团。分离的过程是这样产生的,即:相同的结合在一起与不相同的分开②。然而这是一些贫乏的规定,只表示需要从无定者过渡到有定者而已;但是这种需要是以不能令人满足的方式在这里出现的。

至于进一步的规定,即无限如何在其分离过程中发展出对立,似乎阿那克西曼德也与泰利士一样,同持凝聚和稀薄这种量的差别的理论。后来的人们把这种从无限里分离出来的过程描述成“产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人类是由鱼变成的①,从水中产生而到了陆地上。近来发生说又流行了。这种发生是一种时间上的先后连续,是一种单纯的公式,人们在采用这种公式的时候, 常常以为自己是在讲一种了不起的东西;但是这里面并没有必然性,也没有包含思想,尤其是没有概念。

但是斯托拜欧②在后来的记载里,把热(形态的分解)和冷的规定也归之于阿那克西曼德,到亚里士多德③才把它归之于巴门尼德。欧瑟比④曾从普鲁泰克一部已佚的著作中,给我们尽力辑出了一些关于阿那克西曼德宇宙构成论的材料,这些材料很晦涩,欧瑟比自己也许没有正确了解。意思大约是这样的:“从‘无限’中分出无限个天体和无限个世界,但是它们自身中却带

⑦ “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八章。

① 斯托拜欧(Stob■us):“自然的牧歌”,第十三章,第二九四页;黑伦(Heeren)本。

② 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六页,b。“在无限者里面,相同者与相异者分离开,而与相同者结合; 因此,在全体中的金变成金,在全体中的土成为土,因此一切都已具备于全体‘无限者’中,严格讲来, 没有东西产生”。

① 普鲁泰克:“宴会问题”,第八卷,第八节。

② “自然的牧歌”,第二十四章,第五○○页。

③ “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五章。

④ “论福音之准备”,第一卷,第八章;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第一卷,第四八七页。

着它们的毁灭,因为它们只是藉着不断的分离而存在。”因为“无限”是本质,所以分离就是建立一种差别,也就是建立一种规定或一种有限者。“大地的形式是一个圆柱体,它的高是宽的三分之一。热与冷这两个永恒地孕育的原则,在地球产生时分裂了开来;以后一个火球形成了,包围着围绕地球的空气,正如树皮包围着树一样。当这火球爆裂时,它的破片结成一些圆圈, 日、月、星辰就是这样生成的。”因此阿那克西曼德也把星辰称为“轮形的、充满着火的空气的包裹物。”①

这个宇宙构成论简直就是地质学上关于地壳爆裂的假设,或者是毕封的太阳爆裂说,毕封倒转过来由太阳开始,认为行星都是由太阳迸裂出来的块片。古人把星辰都放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而我们与之相反,把星辰与地球分开,而且把太阳说成是地球的本质和产生地,因为古人是反转过来认为星辰是从地球发生的。星辰对于我们是静止的,好像伊璧鸠鲁派所崇奉的神灵一样,对于我们完全没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发生的过程里,太阳诚然下降为“普遍”,但是在性质上说,它却是一个较后的东西;地球是总体,而太阳是一个抽象的环节。

① 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第二十五章,第五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