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赫拉克利特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尚未把“绝对”理解为思想的伊奥尼亚派,同时也抛开那些毕泰戈拉派,那末,我们就得到爱利亚派的“纯有”和否定一切有限关系的辩证法。[在爱利亚派看来]②,思维便是[作出]这样一些现象的过程: “有”[疑误,似应作“变化”。——译者]、世界本身也不过是现象,只有纯有是真实的。芝诺的辩证法抓住了存在于内容本身中的那些范畴。这种辩证法也还只能称为主观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只限于静观的主体一边,而那“一”是没有这种辩证法的,是没有这种运动的,是[孤立的]一,是抽象的同一。芝诺的主观辩证法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然是主观辩证法变成客观辩证法,亦即把这种运动本身了解为客观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谴责毕泰戈拉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因为它们是事物的本体,事物分享它们——这是一种空谈,哪里有什么现实的东西呢?亚里士多德也谴责泰利士,说他抛弃了运动; 在巴门尼德那里,我们看到“有”和当作在主体中的运动的辩证法。现在, 赫拉克利特把绝对本身了解为这种过程——了解为辩证法本身。[于是] 辩证法[就有了三方面]①:(一)外在的辩证法,即达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反覆推论;(二)关于对象的内在的辩证法,但陷于主体的静观;(三)赫拉克利特的客观性,亦即认辩证法本身为原理。这是必然的进步,这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作出的进步。“有”是“一”,是第一者;第二者是“变”——赫拉克利特进到了“变”这个范畴。这是第一个具体者,是统一对立者在自身中的“绝对”。因此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哲学的理念第一次以它的思辨形式出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的形式推理只是抽象的理智;所以赫拉克利特普遍地被认作深思的哲学家,虽说他也被诽谤。[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 ,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赫拉克利特在第七十届奥林匹亚赛会(纪元前五百年)时就有声誉了, 他是爱菲索人②,有一段时间是和巴门尼德同时的。从他起始,哲学家才从公共事务和祖国的利益分离,或撤退。我们看见:(一)希腊“七贤”都是政治家、统治者、立法者;(二)毕泰戈拉派的贵族联盟;(三)哲学——为学术而学术的兴趣。赫拉克利特则献身于学术,完全为了哲学而生活在孤寂之中。关于他的生.平.,除去他与他的家乡人——爱菲索人——的关系外,所知甚少。他与家乡人的关系,主要是下面这一点:他们都轻视他①,但也更深刻地为他所轻蔑②——这个关系,正如现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独自生活而轻视一切其他的人一样。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是远离群众的。在这个高贵的精神里其所以产生这种轻蔑,是由于他对于他的家乡人们的观念和日常生活之违反真理有着深刻的感觉;在不同际遇中所发出的有关这一点的个别词句还保存了下来。第欧根尼·拉尔修③讲到,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的话:“爱菲索人中一切成年人都应该绞死,城邦应交给尚未成丁的人去管理。”——(正

②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七八页增补。——译者

①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七八页增补。——译者

②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一节。

①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十五节。

② 同上,第三节。

③ 第九卷,第二节;西塞罗:“杜斯古朗问题”,第五卷,第三十六。

如现在人们想的,只有青年人善于统治),——“因为他的家乡人曾驱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人物,至于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在我们当中不应当有最杰出的人,谁若是这样杰出的人,就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居住。”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之下,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放逐了伟大的人物。普罗克洛④说:“高贵的赫拉克利特骂他的人民愚蠢无知、没有思想。他说,他们有什么理智和深识远见呢?多数人是坏的,少数人是好的。”⋯⋯“他的家乡人曾请求他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不赞成他们的宪法、法律及国家机关。”第欧根尼·拉尔修继续说道⑤: “安底斯泰尼引用一件事作为赫拉克利特心灵之伟大的证明,说: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

波斯国王大留士·希斯大斯比曾邀请赫拉克利特到他那里去,使他分享希腊的智慧,因为他(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论自然”包含着世界理论的巨大力量,但是很多地方是晦涩的;请他去为国王解释那些需要阐明的地方。①

(这自然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赫拉克利特具有东方的情调)——据说赫拉克利特在他的回信中,强烈地表现了他对人们当作真理和正义的东西的轻蔑。他写道②:“那样多的世人生活着,对于真理与正义都是陌生的,他们由于可恶的愚昧而保持着无节制的和虚妄的意见。但是我呢,由于我已遗忘了一切罪恶,遗弃了跟随我的无度的嫉妒和居高位的傲慢,我将不来波斯,而满足于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素志。”

他将他的著作(仅仅一种)放在爱菲索的第安娜(月神)庙里,这部著作有些人名之为“缪斯”(即艺术之神),有些人叫它作“论自然”③。这部著作似乎在近代还存在着;我们所得到的残篇是收集在斯特方版的“哲学诗篇” (Po■sis philosophica)一书中④。史莱尔马赫也曾收集过这些残篇,并依独特的计划加以编排,名为“爱菲索人赫拉克利特——晦涩的人, 按他著作的片断及古人的记述整理而成”,这本书收在伏尔夫和布特曼的“古代学术文库”第一卷第三一五至五三三页(一八○七年柏林出版);计有七十三段。克罗依采尔曾企图以更多的批判和语言学知识来整理它。他作了更为全面的收集(特别是从语法学者那里)。但是由于缺少时间,他把这个收集交给一位青年学者来整理,但这人已经死了,所以这个收集没有问世。这一类收集一般都是很冗长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博学材料,这些东西写起来比读起来还更容易。

赫拉克利特被认为是晦涩的;并因其晦涩而闻名。西塞罗①在这里有如他习惯的那样,有一种不好的想法;他以为赫拉克利特是故意写得如此晦涩。但是这种说法是很肤浅的,西塞罗把他自己的肤浅说成是赫拉克利特的肤浅

④ 法布里修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七节:“普克罗洛文集”,古桑(Cousin) 编,第三册,第一一五——一一六页。

⑤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六节。

①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十三节。

② 同上,第十四节。

③ 同上,第十二节、第六节。

④ 第一二九页以下。

① “论神的性质”,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第三卷,第十四章;“论目的”[或论至善],第二卷,第五章;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六节。

——即故意写得晦涩。赫拉克利特的晦涩使他得到“晦涩的人”的绰号,这乃是忽略语法及不完善的语言的结果;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意见。他从语法的观点认为晦涩是由于缺乏标点断句:“人们不知道,一个字是属于前面呢, 抑或是后面。”②德梅特留(Demetrius)③也是这样 说。苏格拉底谈到这本书时说:“他[赫拉克利特] 所了解的是深邃的,他所不了解而为他所信仰者,也同样是深邃的;但是,为了钻透它,就需要一个勇敢的游泳者。”④但是这个哲学之所以晦涩,主要由于在它里面表现了一个深奥的、思辨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理智永远是很深的、晦涩的:反之对于理智,数学倒是很容易的。概念、理念对于理智则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为它所把握的。

柏拉图曾经特别勤勉地研究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看见很多地方引用它,并且无可争辩地他是通过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而获得他的早期哲学素养的,所以赫拉克利特能够称作柏拉图的老师。同样,希波格拉底也是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所报道给我们的,初看起来似乎是很矛盾的,但是可

以用概念来打通它,我们发现了他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他是前此[一切] 意识⑤的完成——一个从理念到全体性的完成,而这个全体性就是哲学的开始,或者说,这个全体性说出了理念的本质、无限的性质,[作为对立的统一。]

②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三篇,第五章。

③ “论演说术”,第一九二节,第七十八页,史奈德(Schneider)编。

④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二卷,第二十二节;第九章,第十一——十二节。

⑤ 按“意识”,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八二页作“知识”。——译者

① 依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八二页增补。——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