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以色列何以沉默

以伊敌对由来长,昔日以国太猖狂; 今日打它不还手,何以如此“像绵羊”?

自 1991 年 1 月 18 日开始,在半个月之内,伊拉克一连向以色列发射了

10 次共 29 枚导弹。早在战争爆发前,萨达姆总统就发出警告说,如果伊拉克遭到攻击,他将首先打击以色列。面对伊拉克的攻击,以色列却忍让和克制,颇引国际上的注目。

伊拉克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始于 1991 年 1 月 18 日凌晨 2 点,也就是多

国部队发动空袭战的 24 小时后。以色列电台中断了正常广播,要人们立即戴上防毒面具,进入用密封条封好的隔离室。几分钟后,传来了两声巨大的爆炸声。在场的一位西方记者描述说:“爆炸的冲击波使我无法站立。”一位特拉维夫居民说:“地板在剧烈地晃动,我觉得好像进了地狱。”以色列电视台播放了爆炸现场的画面:一座大楼被炸毁,旁边的街道上堆满了碎砖。另外 6 枚导弹中,有 1 枚落在以色列西部港口城市海法,3 枚落在无人区,2 枚无效。总共造成数座建筑物被破坏。

伊拉克在自己的战报中声称,它已经用导弹狠狠打击了以色列、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并发誓只要美国继续进攻,它还要继续进行袭击。

尽管以色列事先已有所准备,但是伊拉克的袭击使以色列人仍一片恐慌,原本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已空空荡荡,偶尔可以看到几辆汽车和出租车疾驶而过。在超级市场里,一些人正在抢购食品,牛奶和面包食品架上已被“洗劫”一空。无论是男人和妇女,大人和小孩,几乎每一个人肩头上都挂着一副防毒面具。晚上,尽管连门窗的缝隙也全被封死,但还有人仍然戴着防毒面具度过不眠之夜。以色列医院官员 20 日说,伊拉克导弹袭击特拉维

夫之后,这个城市当天有 30 名婴儿早产,比平时多一倍。此外,许多居民逃

往耶路撒冷,他们相信萨达姆不会袭击这个有 15 万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城市。伊拉克头两次导弹袭击给以色列造成的损失虽说不大,只有数十人受

伤,但是,另有 500 多人住进了医院,有些人因恐慌引发了心脏病,有些人

是因为不适当地匆忙吞下了防毒药物。以色列电台报道说,一名 3 岁女孩因防毒面具出事故而死亡。在 19 日的袭击中,50 名以色列人侥幸躲过了死神。其中一位妇女搂抱着她的 3 个孩子心有余悸地说:“我们起初想躲进一个带

有窗户的掩体,后来发现太旧,赶快又跑到 100 多米以外的另一个掩体里。事属侥幸,结果那个旧掩体正好被伊拉克的导弹击中。”

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以及英、法、意和加拿大等国领导人立即发表谈话或致信以色列总理沙米尔,谴责伊拉克的袭击行动,并劝告以色列采取克制态度。布什总统和贝克国务卿接二连三地打电话安抚沙米尔,要他千万别进行报复,同时决定向以色列派遣专门对付“飞毛腿”导弹的“爱国者”反导弹导弹部队帮助防御。这使以色列人稍稍松了一口气。以色列内阁决定暂不对伊拉克的两次导弹袭击进行报复,以避免落入伊拉克的圈套。但是,以色列国防部长阿伦斯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断然否认以色列政府向美国保证不对伊拉克进行报复。

埃及和叙利亚的报纸 1 月 20 日发表评论说,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毫无军事意义,只是一个政治阴谋,旨在破坏盟军的团结。叙利亚通讯社说, 在过去,萨达姆也想把阿拉伯人拖入对付伊朗的战争,现在阿拉伯人已经知

道怎样采取理智的立场。甚至连埃及反对派报纸也指责伊拉克说:“我们要告诉萨达姆,还是玩些其他的游戏吧!”一些评论文章认为,伊拉克制定的“萨达姆战略”首先就是袭击以色列,使海湾战争演变成一场阿以之间的冲突,置美国于政治和军事上的两难之地。

伊拉克的行动也得到阿拉伯国家一些人的支持。埃及一个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组织 20 日呼吁穆巴拉克政府从沙特撤军,称多国部队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联盟”。约旦一些穆斯林示威者要求萨达姆摧毁以色列。伊朗一位强硬派议员说,伊拉克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重新燃起了许多穆斯林心中的希望”,一些议员甚至要求伊朗参战,支持伊拉克。与此同时,巴解组织、约旦、摩洛哥等国领导人呼吁联合国采取行动,停止海湾战争。

1991 年 2 月 3 日凌晨,特拉维夫市又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声,这是海湾开战以来伊拉克第十次向以色列发射常规弹头的“飞毛腿”导弹。对此,以色列总理沙米尔表示:“我们今天采取克制态度并不意味着我们明天还会这样做。”以色列国防部长阿伦斯重申“要对伊拉克进行报复”,但要在一些问题解决之后。

早在 1 月 18 日,即海湾开战的第二天,伊拉克就提出“萨达姆战略”, 第一点就是袭击以色列,引以色列报复,使海湾战争演变成“阿拉伯对以色列”的中东战争,瓦解反伊联盟。但是,在以色列连遭 10 次袭击之后,以色列仍没采取行动,这就使得把以色列拖入战争的“萨达姆战略”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就连一些阿拉伯外交官也悲叹:“就形象而言,战争 10 天内就使以色列由侵略者变成受害者。”路透社也认为:“以色列不发一枪一炮, 却成了海湾战争的大赢家,而巴勒斯坦人失去了他们在过去 10 年中赢得的一切。”

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国,面积按联合国 1947 年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

定为 1.4 万平方公里。

1948 年阿以战争后,实际控制面积为 2.07 万平方公里。通过 1967 年“六五”战争,又侵占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那路撒冷阿拉伯区,实际控制面积 2.8 万平方公里。

1973 年“十月”战争后,被迫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和戈兰高地作了有限后撤。

1982 年 4 月又撤出除塔巴地区外的西奈半岛。现今人口 450 多万,其中犹太人占 80%以上。

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特点是:国家小,无战略纵深;人口少,无充足兵员; 资源贫乏,综合国力有限。它被众多的阿拉伯国家包围着,它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然而,自 1948 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先后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五次战争,与它被动的军事地位相反,它的气势咄咄逼人。

以色列的政治、军事家们认为:消极防御对他们的国家来说意味着挨打, 会招致巨大损失,甚至亡国。以色列应该采取高明的和积极的防御:主动进攻,积极出击。这样才能遏制敌方,威慑对手。因此,进攻是以色列军队之魂,是以色列军人奉守的信条。有人说“进攻式的防御是以色列的绝招”。

正是依据这样的思想,以色列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把战火引到敌人的领土上”;二是“先发制人的预防战”;三是“选准敌人,先打击对己威胁最大的主敌”;四是“快速的闪击战”。

以色列人力、资源有限,最怕打持久战、消耗战。第一次阿以战争,以

色列尚不能控制局面,战争持续了一年零两个月。以后三次战争分别是 10 天、6 天、16 天。据说,在第三次阿以战争进行到第六天时,以色列的燃料储备已经用完,如当时的纳赛尔还能坚持几天,以色列就很困难了。为了“闪击战”的需要,以色列军队要求诸兵种协同作战,特别要求士兵要有很高的素质。以色列军队很注意在军人中灌输勇猛快速、一往无前的思想,培养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告诫官兵不固守教条和传统的模式。在以军作战中,常发生要求遵守命令、纪律与自发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之间的矛盾。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事事都要请示、汇报,不敢越雷池一步,必定贻误战机,丧失闪击取胜的机会。前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曾说:“制止跳跃的骏马要比踢着不愿上路的骡子好多了。”另一位前国防部长泽尔·魏茨曼也说过:“我们决不能模仿别人⋯⋯重要的是你的首创精神和你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与以色列战略战术思想相适应,它还有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后备兵役、战时动员、官兵训练、后勤保障、战地救护、战场军械维修等等,这一切都保证了战略战术思想的实现。

为了在孤立中求生存,并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以色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断扩军备战,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据外电报道,军事专家认为,以色列常备军由 14.1 万人组成,拥有 553 架作战飞机,4000 辆坦克。以色列有射程为 450 公里的”杰里科 1”式地对地导弹,还有“长矛”式导弹,据说还拥有 100 枚左右的核弹头,它在全世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居第六位。以色列还有能力利用芥子气和神经毒气发动大规模的化学战。以色列海军有 9000 官兵,驻扎在海法港、阿什杜德港和埃拉特港。有 3 艘英国制造的维克特型常规潜艇、63 艘护卫舰和其他舰艇。这些舰艇部分地装备“鱼叉” 式和“加布里埃尔”式导弹。以色列空军有 20 个大队的战斗机,包括美 F— 4、F—15、F—16 飞机、“空中之鹰”式飞机、以及以色列制造的“幼狮” 式战斗机。以色列有 15 架用于电子侦察、供应和运输的波音飞机,还有 75 架 F—18 战斗机,几十架装备空对地、空对空和地对空导弹的直升机。

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具有军事实力又富于侵略扩张的国家,竟对伊拉克的导弹攻击保持沉默呢?国际政治分析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海湾危机的爆发,打乱了中东持续多年的政治格局,使伊拉克同美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的矛盾突出出来,暂时压倒了长期以来的主要矛盾

——阿以冲突。这样,矛盾斗争的焦点变成伊拉克,而以色列则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以色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根据其盟国美国的要求,在这场危机中,采取了一种“低姿态”、“高警惕”的政策,即保持不介入,旁观坐视,密切注意事态发展,时刻警惕伊拉克发动进攻。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认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触发的海湾危机,“不啻是为以色列送上了一个金盘子”。1990 年上半年,由于以色列沙米尔政府态度顽固,美国和埃及撮合以—巴谈判失败,大量的苏联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转移了全世界对犹太移民问题的注意力。对以色列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快事。因而,它趁机加快移民步伐。据统计,1990 年 8 月以来,每个月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数都创历史记录。截止 11 月底,1990 年的移民人数已达 16 万。以色列官员当时预计,1992 年年底前,争取有 100 万人移入以色列。以色列报刊认为,海湾危机确实为以色列提供了一次改变人口构成、加强长远实力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伊拉克的关系十分紧张。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和精良武器,在阿以争端中,坚持强硬的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伊拉克的存在视为心头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色列特别担心伊拉克掌握核技术,认为这是对它安全的最大威胁。

1974 年伊拉克与法国签订了核技术合作合同,由法国帮助伊拉克在巴格达郊区建立起一个核反应堆。以色列对此耿耿于怀,蓄谋将其摧毁。1981 年6 月 7 日,以色列派遣一个飞行中队袭击了这个核设施,将其全部炸毁。伊拉克极为恼火,发誓要报此仇。

这次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的行径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地区,联合国安理会又在短短的 4 个月内通过了 12 个谴责、制裁伊拉克的决议,限期它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否则将动用武力。这些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对伊拉克的强大压力,以色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它等待和期望国际制裁搞垮伊拉克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毁伊拉克战争机器,以色列不付或只付很小的代价,从根本上削弱伊拉克实力, 排除一个强大的敌手。

同样令以色列高兴的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以色列看到 1990 年 8 月 10 日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上,阿拉伯

联盟 21 国中,有 12 国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只有少数国家站在伊拉克一边。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国面临伊拉克的军事威胁,站到反伊联盟一边,这样,过去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压力就相对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摆出一种“事不关已”的姿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犹太人的移民步伐,加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正是抱着这样的希冀,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曾多次表示,海湾危机“是阿拉伯人的事”,以色列不想插手,“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不会采取主动行动”。然而,事态的发展愈来愈复杂。以色列在准备坐收渔利的同时,也看到出现许多令其不安的因素。主要是,美国在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里,为了巩固和加强反对伊拉克的多国联盟,着意做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为此,它不但要求以色列采取“低调”,不要刺激阿拉伯国家,并且有意疏远、甚至冷淡以色列,而对阿拉伯国家表示亲善和友好。据报道,海湾危机后美以之间长期的情报交换明显减少,美在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步骤也不曾同以色列商量。

1990 年 10 月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以色列警察在圣殿山枪杀巴勒斯坦人的决议时,美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是投了赞成票。为了讨好阿拉伯国家,放弃保护以色列,这在美国来说是“空前未有的举动”。

还有,海湾危机以来,美国国务卿贝克一再访问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其中包括长期与美以对抗的叙利亚,美总统也到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访问,并在日内瓦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会晤。他们都是飞经以色列国门而不入。对此, 以色列官员,包括沙米尔总理,虽公开表示理解,但实际上却很恼火。

许多报刊认为,由于沙米尔政府拒绝接受同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进行谈判的建议,贝克极为不满,公开要以色列“什么时候有诚意,就打电话到白宫”。沙米尔并不示弱,竟反唇相讥。海湾危机发生后,布什同几乎所有中东盟国领导人通过电话,却唯独“遗漏”了几十年来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以色列。有的评论文章认为,这显然是出于布什政府海湾政策的需要。在海湾危机中,美国极力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埃及、叙利

亚,沙特阿拉伯反对伊拉克三轴心的形成和美国同海湾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尽管美以关系在海湾危机发生后有些变化,但以色列仍为美在中东的“重要战略盟国”,美仍是以色列的安全支柱。因此,以色列极欲同美消除分歧, 重新建立充分的信任。沙米尔于 1990 年 12 月 11 日在华盛顿同布什会晤,讨

论“如何协调美以之间的海湾政策”。以色列外长利维 11 月份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上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色列没有对伊动手,是冒了“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都不会承担的风险”。他还说,风险来自伊 4 月份“要用化学武器烧掉半个以色列”的威胁;来自危机发生后,伊又一再叫嚷若“受到美国及其盟军的攻击”或若“经济制裁压垮伊经济”,伊将进攻以色列。萨达姆在入侵科威特之后不久,就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特别是解决以

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问题的“一揽子”联系方案。这一方案虽被美国及其盟国拒绝,但各国都不得不表示,海湾危机解决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将具有紧迫性。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在优先解决海湾危机的同时,国际社会应“切实努力”解决巴以问题。布什也表示海湾危机的解决将为解决其他中东问题,其中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创造机会。以色列所担心的是,危机结束后, 美为报答其阿拉伯盟国反对伊拉克的努力,很可能向以施加压力,要以以“土地换和平”。同时,从联合国安理会前所未有的团结对付伊拉克人侵科威特的行动中,以色列亦看到了这个组织的力量,从而使它不得不面对给巴勒斯坦人自决的选择。

而以色列所最担心的则是海湾危机最终政治解决,伊拉克的军事机器将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多国部队撤出海湾后,以色列不得不单独面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拥有核武器的伊拉克百万大 军。因而以色列官员纷纷公开或私下里警告说,“不能让萨达姆完好地保存他的军队和武器”。以外长利维会见一些欧洲要人时说,如果以色列的生存受到威胁,以色列将采取“最高调”态度。以总理沙米尔也曾说过,以一旦受到伊的威胁,就将“先发制人这个一贯原则”付诸实施。

当海湾战争正式展开后,伊拉克多次发射导弹攻击以色列,企图扩大事态,挑起阿以冲突。对此,美国大力对以色列进行安抚,并运去“爱国者” 地对空导弹,协助以色列进行防御。美国担心,以色列如果参战,可能分裂反伊联盟,导致其中一些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甚至可能改变战争性质,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变成阿拉伯世界共同对付美国、以色列的战争。

因为早在开战以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就多次说过,如遭到多国部队进攻,就要袭击以色列。伊拉克用导弹频频袭击以色列的目的,就是引诱以色列参战。另外,要还击伊拉克就得出动空军或地面部队,而以色列同伊拉克并无共同边界。以色列如还击就得经过沙特阿拉伯或约旦。而约旦早已宣布不允许任何国家经其领土、领空对别国发动攻击。如约旦拦截以色列飞机或其地面部队,就会影响到多国部队中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使叙利亚、摩洛哥、埃及、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有可能退出或倒戈。

美国于 1991 年 1 月 18 日派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劝以色列克制,不要影响盟军中的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伊拉克联盟。以色列深知利害, 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暂不还击,但保留同美协商后进行还击的权利。同时, 在伊拉克导弹袭击以色列的次日,美国急忙用“银河”运输机从西德赶运两个中队“爱国者”反导弹导弹到以色列,还派出操纵人员,帮助以色列截击

来犯的伊拉克导弹。

以色列的克制容忍态度是出于无奈,但另一方面却使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好处。在美国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期间,以色列财政部长向他开列了以色列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的一大串清单,堂而皇之地要求美国为以色列所受损失和安置苏联犹太移民在 5 年内补偿以色列 100 亿美元。由于以色列的克制态度,美国同以色列以前的紧张关系也得到缓和,美

国不但答应提供财政援助,还答应提供武器装备。欧洲各国以前对以色列镇压巴勒斯坦人民起义颇有微词,现在却对以色列的忍让大加赞赏。德国答应给以色列 6.6 亿美元的援助,还答应给以色列反导弹导弹。德国第一批载运

防毒面具和药品的飞机于 2 月 1 日上午抵达了特拉维夫。既然如此,不战好处颇多,何乐而不为!

欲知伊拉克“战斗之母”行动情况,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