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虎视眈眈的伊拉克

伊国故土曾辉煌,《天方夜谭》传四方; 争雄称霸凌弱国,树敌太多自遭殃。

位于海湾地区的伊拉克,不仅是中东地区的产油大国,而且是军事强国, 尤其是它那虎视眈眈的扩军备战的政策,对其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伊朗和科威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伊拉克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及伊朗高原之间,面积 44.1839 万平方公里。北连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接约旦、叙利亚,南与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接壤,东南濒临波斯湾。境内西南为阿拉伯高原一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为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海岸线只有 60 公里。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地区为热带沙

漠气候。夏季最高温度达摄氏 50 度以上,冬季则在摄氏零度左右。全年雨量

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由南至北为 100—500 毫米,北部山区达 700 毫米。 “伊拉克”在阿拉伯语中是“血管”的意思。两河流域是一片肥沃的平

原,由两河及其汇合而成的阿拉伯河形成的水网,犹如人体的血管。古代阿拉伯人因此就将这个地区喻称“伊拉克”。据海湾战争爆发以前统计,伊拉克人口总数为 1765.7 万,其中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 73.5%,库尔德人占 21.6

%,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为库尔德语,国内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 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1968 年 9 月颁布的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是“人民民主国家”。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私有制;由总统行使政府首脑职权,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伊拉克国旗为红、白、黑三色旗,白色部分绘有 3 枚绿色五角星。在阿拉伯地区,红色象征革命,白色为土地,黑色为石油。3 枚五角星象征着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伊拉克的国徽图案是一只萨拉丁雄鹰。在雄鹰站立的匾上有阿文书写的“伊拉克共和国”字样。国徽上的萨拉丁雄鹰图案是为了纪念 12 世纪在圣战中领导穆斯林击败来自西方的十字军的阿拉伯领袖。

伊拉克全国分为 18 个省,下设县、乡、村。各省名称为:杜胡克、埃尔比勒、苏莱曼尼亚、塔米姆、萨拉赫丁、迪亚拉、巴格达、安巴尔、卡尔巴拉、瓦西特、纳杰夫、卡迪西亚、巴比伦、穆萨纳、济加尔、米桑、巴士拉、尼尼微。首都巴格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 530 万, 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巴格达原是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天方夜谭》的故乡,纵贯市区的底格里斯河东岸有一条长十几公里的河滨公园,公园里有一座很闻名的《天方夜谭》雕塑。早在 4000 年前巴格达就是重镇,公元 762 年被定为阿拉伯帝国都城,1921 年伊拉克独立后定为首都。巴格达市内有纺织、石油提炼、制革、食品等工业,有约 100 座清真寺,旅游业发达。

重要城市还有巴士拉,它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位于阿拉伯河右岸,距波斯湾 120 公里。该市始建于公元前 636 年,是阿拔斯王朝时代著名的文化

和贸易中心。巴士拉市内水道纵横交错,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市北 74 公里处的库尔纳是传说中的亚当与夏娃 的伊甸园所在地。市内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市郊区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

伊拉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 4700

年,这个地区就出现了城邦国家阿卡特·苏美尔王国。从公元前 2000 年起,

先后建立著名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550 年被波

斯帝国所灭。公元 7 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并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1258 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16 世纪伊拉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 世纪末叶至 20 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在伊拉克的利益冲突日益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拉克成了英、土军队的战场。1920 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

1921 年 8 月伊拉克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立费萨尔为国王。1922

年 10 月,英国和伊拉克签订为期 20 年的英伊条约,该条约确认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统治地位。1932 年英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壮大的伊拉克民族民主力量与帝国主义及其在伊拉克的代理人的斗争日益激烈。1958 年 7 月 14 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由卡塞姆任总理。1963 年 2 月,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卡塞姆,建立以复兴社会党为主的政权,任命党外人士阿里夫为总统。同年 11 月,阿里夫发动政变,夺取复兴社会党政权。1968 年 7 月,以贝克尔为首的复兴社会党军官联合青年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复兴党再次掌权,由贝克尔任总统。1979 年 7 月,贝克尔因病辞职,萨达姆·侯赛因接任总统。

根据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不设总理,只设副总理。1983 年 12 月组成的本届内阁成员包括:第一副总理塔哈·亚辛·拉马丹,副总理兼外长塔里克·阿齐兹,副总理萨敦·哈马迪,1989 年 5 月,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海拉拉中将在飞机失事中丧生。

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有权解散议会,直接颁布法律和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国家对外宣战与媾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以及对外签署条约、协定。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为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任免副总统、部长和高级军政官员。本届委员会于 1982

年 6 月改组,共有 9 名成员,萨达姆连任主席。

伊拉克国民收入主要来自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 1000 亿桶以上,总储量仅次于沙特,占世界第二位。两国分别占欧佩克和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 15.5%和 11.6%。伊拉克的天然气储量估计达 2.7 亿立方米。1988 年伊拉克石油产量为 1.28 亿吨。国民生产总值为 520 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 8.3%。除石油外,伊拉克的钢铁、化肥、水泥、磷矿石、纺织品等也居重要地位,年产值在 80 亿美元以上。

伊拉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能自给。全国可耕地面积为 800 万公

顷,已耕地面积约 500 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 450 万公顷。农村人口占36.9%。1970 年伊拉克颁布新土地法,政府对农业增加投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和椰枣。每年需进口粮食 300 万吨。全国有椰枣树 3300 余万株,椰枣年产量约 40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40%。

伊拉克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 3.6 万公里。铁路总长 3084

公里。巴士拉为唯一商业港口,年吞吐量 500 多万吨。贝克尔港为大型输油

港,年输油能力 84 万吨。伊拉克航空运输发达,巴格达和巴士拉设有国际机场,基尔库克、摩苏尔等地有小型民用机场。

伊拉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国实行免费教育,1978 年 5 月颁布义务扫盲法,1987 年文盲为全国总人口的 30%。1989 年有小学 9914 所,学生300 多万;中学 2109 所,学生 100 多万;大学 7 所,学生约 16 万。

伊拉克还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积极弘扬民族文化,近年举办了米尔拜德诗歌节、巴比伦国际艺术节、巴格达世界美术节等大型国际活动。为了吸引外国旅游者和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伊拉克整修和发掘了大量名胜古迹。主要旅游点有始建于公元前 2060 年的乌尔城遗址、公元前 910 年的

亚述帝国遗址、哈特尔城(又名太阳城)遗址。位于巴格达西南 90 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巴比伦城建于公元前 3000 年,为古巴比伦王国首都,城中的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世界 7 大奇观之一。现建有博物馆,收藏有“汉穆拉比法典”石碑的复制品等文物。南部古城乌尔被认为是《圣经》中犹太人始祖亚伯拉罕的城市,城中有许多遗址以他的名字命名,有公元前 2000 多年建造的塔庙和王室陵墓。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尼尼微曾为亚述帝国首都。北部古城哈特尔曾为阿拉巴王国中心,因居民崇拜日神,故有“太阳城”之称。城内的太阳神庙,收有许多珍贵的祭品。位于城中部的纳杰夫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市中心有哈伊达尔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之墓。阿里是第四任哈里发、什叶派公认的第一个继承人。哈伊达尔清真寺为什叶派著名圣寺,藏有许多珍宝。为了在中东地区称雄争霸,伊拉克在加强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加

紧扩军备战。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用 500 多亿美元建立了一支阿拉伯国家

中最强大的军队。在海湾危机发生前,伊拉克拥有陆军 100 万,计有 12 个军

团司令部,其中有装甲师 9 个,机械化师 5 个,摩步师 18 个,步兵师 31 个,

特种部队旅 22 个,地对地导弹旅 2 个。在作战武器方面,主战坦克 5500 辆,

轻型坦克 100 辆,装甲侦察车 2500 辆,装甲步兵战斗车 1500 辆,装甲人员

输送军车 6000 辆,自行火炮 500 门,牵引火炮 3100 门,火箭炮 200 门,防

空火炮 4000 门,防空导弹 600 枚,导弹放射架 86 个,可发射苏制“飞毛腿”

B 式导弹以及本国生产的“阿巴斯”和“侯赛因”式导弹。

伊拉克的空军共有 4 万多人,拥有各种飞机 1048 架。其中轰炸机中队 2

个,攻击中队 22 个,截击机中队 17 个,侦察机中队 1 个,运输机中队 2 个, 空中加油机 1 架,训练与联络飞机 337 架。空对地导弹有中国的 C—601 反舰导弹,法国的 AM39“飞鱼”导弹,苏联的 AS—4、AS—5、AS—11 和 AS—12 型导弹。空对空导弹有苏联的 AA—2、AA—6、AA—7 和 AA—8 型导弹,法国的 R—530 和 R—550 型导弹。

伊拉克的海军共有 5000 多人,拥有大型驱逐舰 1 艘,导弹巡逻艇 16 艘,

鱼雷巡逻艇 6 艘,水雷作战艇 8 艘,两栖作战舰艇 10 艘,补给船 5 艘,另有

海岸巡逻机 35 架。

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 85 万多人。

在所有这些部队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被认为是配备有现代武器的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军团。共和国卫队的重要任务是保卫萨达姆总统。其成员大多数来自萨达姆总统的出生地提克里特县,与萨达姆总统一样,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据说,全体成员均是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党员。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现在的正规兵力为 8 个师,12 万人,包括两个坦克师,5 个机械化和

装甲师,以及一个担任补给师。其中的 2 个坦克师拥有 500 多辆苏制 T—72 型坦克,这种坦克与美制 M—1 型坦克和英制“挑战者”式坦克相匹敌。此外, 据称共和国卫队还有第 9 师,即特别师。共和国卫队所有各部队都拥有苏制地空导弹、高射炮、武装直升机及化学武器。原卫队司令侯赛因·拉希德已于 1990 年 11 月晋升为武装部队参谋长。现任共和国卫队司令是伊亚德·法蒂赫·拉维。这支卫队在两伊战争中经常赴前线执行紧急使命,在保卫巴士拉等重大战役中屡建战功。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主力就是共和国卫队。

伊拉克不仅努力发展常规武器,而且还积极发展化学武器。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感到化学武器是对以色列军事优势的一种平衡和制止以色列使用核武器的成慑手段,因而对发展化学武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1975 年 1 月伊拉克派出科学小组到美国,要求位于纽约的罗切斯特的福德勒公司为其设计一座“杀虫剂”工厂。之后,伊拉克就着手制定不经过中间工厂的生产计划。伊拉克要生产有机磷化合物。由于这种化合物很可能成为神经性毒剂的前体,所以福德勒公司最后拒绝了伊拉克的要求。

1976 年,伊拉克又转向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要求提供帮助。但该公司立即意识到伊拉克是在寻求神经性毒剂的前体,而拒绝与其谈判。伊拉克随后又依次求助于联邦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公司。最后,意大利米兰市的蒙特迪松公司接受了此项交易,以 249 万英镑的投资在 9 个月内建成了工厂。这个工厂的中间工厂是由联邦德国一个重要试验室装置供应商卡尔·科尔布提供的,他的一家子公司位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德赖埃希。伊拉克还从联邦德国汉堡 w·E·J 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大功率泵和化合物。这家公司已经证实它所出口的氟化纳、异丙胺和三氯化磷都是按吨计算的,这些原料都是生产化学武器所不可缺少的。1985 年,这家公司还同伊拉克签订了一项提供价值 3500 万马克设备的合同。由于与具有化学实战能力的国家交

战是 1918 年以来美国所不曾遇到的,因此,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士兵在沙漠地区加紧适应性的防护训练,海军陆战队为对付伊拉克可能发动的化学战,将防化训练作为重点科目。根据美军材料,武装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后, 将对战斗力产生很大影响,估计战斗力下降 30—50%,而在气温超过摄氏 40 度的沙漠地带,影响将更大。

伊拉克这家化工厂位于鲁特巴以东 10 英里的阿卡沙特的沙漠地带,靠近

一个磷酸盐矿,可从磷酸盐矿获取重要的原料。该工厂于 1978 年正式投产,

设计年产化学药剂达 2000 吨,计划生产阿米通、内吸磷、对氧磷、对硫磷等极毒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神经性毒剂十分相近。由此可以推断,该厂既可生产农药,也可生产包括维埃克斯在内的神经性毒剂。该厂在两伊战争后不久就生产了芥子气、沙林,1985 年又生产了梭曼。

早在 1980—1981 年,伊拉克至少有一座杀虫剂生产部门所属的重要“杀虫剂”工厂投产,它们从不生产任何杀虫剂,实际上是在生产芥子气,也能生产沙林。伊拉克还从联邦德国的技术人员那里得到用神经性毒剂在野外进行试验的技术帮助。1982 年,伊拉克又以生产杀虫剂为名,与联邦德国签订了合同,从一家专门公司购买了大量技术设备,用于国内的毒剂生产。其生产原料大部分需要进口,主要来自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美国、前苏联等国家。

1983 年,伊拉克的杀虫剂生产部门通过荷兰的一家贸易公司,向比利时

的菲律普石油公司采购了 500 吨可生产芥子气的硫二甘醇,当 1983 年 7 月这家贸易公司提货时,菲律普公司才知道真正的买主是伊拉克。1984 年初,当伊拉克杀虫剂生产部门再次提出 500 吨硫二甘醇的订货时,菲律普公司疑心加重,拒绝了这一订货,并通知了比利时政府。

1984 年 2 月,美国海关停止了伊拉克杀虫剂生产部门的一个购买 74 桶氟化钾的订单,因为氟化钾是生产神经性毒剂沙林的前体之一。此类订单有多少是无法猜测的,但已了解到至少有一家荷兰公司向伊拉克出售了合成神经性毒剂的另一前体磷酰氯。

据美国情报机构称,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共有 5 个生产、装备和储存神经性毒剂的地点,分别设在巴格达、法卢贾、萨马拉、沙尔曼帕克和阿卡沙特。其中一个毒剂工厂就位于沙漠中的萨马拉镇外 40 英里处。整个工厂分布在 25 平方公里地区,戒备森严,工厂周围 26 平方公里布有 SA—2 防空导弹群。该厂于 1975 年开始建厂,到 1987 年下半年每月能够生产 60 吨芥子气、

6 吨塔崩、6 吨沙林。据说该生产毒剂的综合机构,芥子气的生产能力已达每

年 1000 吨。伊拉克其他生产毒剂的生产中心设在首都巴格达以西 65 公里处

的法卢贾;化学战略研究中心设在巴格达东南 30—40 公里处的沙尔曼帕克, 有资料说伊拉克的神经性毒剂就是在这里研制出来的。伊拉克所有生产毒剂的设施都建在很深的地下,以防空袭。

伊拉克化学武器的另一个来源是埃及提供的英国制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在阿拉曼战 役前,将一批化学弹药调往中东地区,包括:30—50 磅之间的芥子气炸弹 2.4076 万枚、芥子气炮弹 25 万枚以上、光气炮弹 40oo 枚、芥子气布洒器 459 具。以后,伊拉克通过埃及得到了这批化学武器。

伊拉克化学毒剂投掷工具也应有尽有,导弹射程从几十公里到上千公里。伊拉克拥有多型导弹数千枚,其中有能携带化学弹头的“飞毛腿—B”式导弹、60 枚“罗兰”式导弹、700 枚“飞鱼”式导弹及一些“蚕”式导弹, 导弹发射架 200 部。

据法新社报道,西蒙—维森塔尔中心 1989 年 10 月 2 日发表一项调查报

告说,有 207 家西方公司曾帮助伊拉克建造化学和生物武器库,其中 10 多家美国公司是在华盛顿的批准下进行的。伊拉克拥有以下化学弹:122 毫米沙林榴弹、152 毫米沙林炮弹、13o 毫米沙林加农炮弹、122 毫米路易士气炮弹、152 毫米路易士气炮弹、122 毫米维埃克斯火箭弹、122 毫米沙林火箭弹、“蛙”

—7 维埃克斯战术火箭弹等。

伊拉克宣布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支援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斗争; 在中东问题上,伊拉克支持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的正义斗争,赞成第十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关于解决中东问题的“班斯方案”,承认巴勒斯坦国,支持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但是,由于伊拉克加紧扩军备战,不少周边国家都对它存有疑虑。

伊拉克和伊朗长期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1975 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端 102 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1979 年 2 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冲突。1980 年 9 月 17 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

主权。22 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占领伊朗的 2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些城镇。

1982 年 4 月,伊朗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6 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将其军队撤至边界。7 月以后,伊朗在两伊边界不同地段多次越界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战争基本上在两伊边界一带进行,同时双方不断炮击和空袭对方的边界城镇。

战争开始以后,巴格这就实行灯火管制。天黑以后,巴格达大街上汽车和行人稀少,公共场所停止一切活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路灯,往日把河水映得闪烁发光,战争期间全部熄灭了。320 万人口的巴格达的夜晚一片漆黑, 像一个静谧的乡村。荷枪实弹的民兵在街头巡逻,但没有戒严。

白天,几乎每天都有警报。警报一来,人们躲进防空洞,汽车开进小巷, 交通断绝。从战争爆发以来,伊朗飞机不时地袭击巴格达郊区和市区,国际机场、道拉炼油厂和拉希德兵营都受到了轰炸。9 月 30 日那天,伊朗的飞机袭击了市区西南方一个新建的发电厂,油罐中弹,霎时浓烟烈火,足足烧了一天一夜。

为了把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胜利,伊拉克进行了广泛地战争动员,报纸、电台、电视台几乎一切宣传工具都使用上了。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下了如下文字:

夜深了,该睡了,然而无法入睡。由于我的职业的责任感和人类的良知, 不能不马上把这几天两伊战场传来的令人惨不忍睹的实况告诉世界人民,让所有的人都想想有什么法子促使这场战争赶快停下来。

看电视,看录相,本来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愉快事情,然而巴格达电视台连日来每晚播放的前一天恶战之后的现场录相,却令人伤心欲哭。

第一场录相。时间:1985 年 3 月 13 日。地点:伊拉克南部胡维扎沼泽。开始一段镜头是,死一样沉寂的沼泽,灰暗的天空,一架架飞机呼啸掠过,气氛令人窒息。

随后,一片崎岖不平的陆地出现了,有沙丘,有平地,有湖堤,破坏了的铁丝网,零乱的军用电话,还有几辆水陆两用坦克⋯⋯在这中间横七竖八地杂陈的是什么啊?哎唷,全是伊朗士兵的尸体!其状极为恐怖,有的脸面大开花, 有的头颅成了焦炭,有的简直没有头颅了,有的肝脑涂地,有的肠子冒出了一堆。不少尸体看出是中弹的,因其胸前累累弹洞历历在目;而不少尸体完整得很,不知怎么致命的。许多死者,看来经过痛若的挣扎;又有一些安详地躺着, 似乎在睡觉。更惨的是,东一条胳臂,西一条大腿,不知是谁的。

接着,一片开阔地,边上是一条战壕,很浅。太惊人了,这战壕里从头至尾断断续续俯卧着尸体,显然是伊拉克直升飞机沿着战壕扫射的。伊朗士兵上无掩护,下无退路,困死在这里,有的因壕沟坍陷已经半掩埋了。

再后,录相的镜头是沼泽的边缘。也许伊朗士兵想在稀疏的芦草岸边掩藏, 但无济于事,许多尸体就倒在岸边,有的浸泡在浅滩的水中,水色变得一片微红,无知的鱼类已经游过来叮食了。最凄惨的是,一个鬓发灰白的死者怀中还搂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殉难者。不能再看了,中国有两句古诗突然索回在我的脑际,情不自禁地改了几个字,我几乎喃喃自语地念了出来:胡维沼泽遗尸骨, 犹是娘亲梦里儿。

第二天、第三天⋯⋯播放的录相的情景比第一次更惨⋯⋯伊拉克播放这种

场面自然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实际上自己的损失也是不小的,虽然在巴格达不可能看到这方面的录相,记者还是有所觉察的。从首都通往巴士拉前线的六号公路(胡维扎沼泽就在路东)上,这几天向北方行驶的车流中不时出现疾驰而过的灵车,从这里转向全国其他公路。记者在一个小集镇上看到.庄严的清真寺广场前,约莫有五六个人高举着一具棺木,棺上覆盖红、白、黑三色国旗,后面跟随着一长串人群,默默地向清真寺大门缓缓走去⋯⋯

这一仗打得够残酷的,是 1984 年 3 月初以来最大的一仗了。1984 年那仗, 据伊拉克方面说,伊朗两万多人被打死,夺占了伊拉克这个沼泽的一部分。从那以后,伊朗一再宣布要对伊拉克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打击。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今年(1985 年)3 月 11 日,伊朗部队终于进攻了,意图越过这块沼泽地和底格里斯河,控制伊拉克南方的交通命脉——六号公路,造成对伊朗有利的局面。经过一周的激战,这一仗已经打完了。伊拉克方面在 3 月 18 日宣布,把伊

朗 8 个师的部队全部驱逐走了,还打死伊朗士兵 2 万多人。伊朗方面则宣布毙伤伊拉克军 1000 多人,俘虏 3000。双方都不断宣传自己的胜利,然而实际上都大量流了血。这一仗打下来能否就此言和或者仇恨更深,还很难说。⋯⋯

战争不仅给两伊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一个十几岁的伊朗士兵曾对一位外国记者说,他的 4 个哥哥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他现在是他家唯一男子,剩下的只有寡妇和孩子。他说他愿意为保卫国家献身,不过还是渴望马上停战,实现和平。

伊拉克为求早日结束战争,从 1984 年 3 月开始在海湾发动了油轮战,企图切断伊朗的经济命脉,迫使伊朗停战。总的来说,此计未能奏效。1985 年3 月,巴格达当局又生一计,发动了袭城战。伊朗的许多大城市,包括首都德黑兰和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以至于设拉子和大不里士,都在伊拉克空军轰炸目标之内。

对于伊拉克的空中袭击,伊朗的对策是以牙还牙。伊朗派飞机首先轰炸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接着又对巴格达先后发射了 9 枚地对地导弹。可以说, 双方都在那一轮袭城战中尝到了苦头。

经过 7 年多的较量,两伊的综合国力、战场形势和国际关系,逐渐有利于伊拉克一方。1988 年伊始,伊拉克当局改变了以往被动防御的战略,采取了以收复失地为目标的新战略。进入 4 月份后,伊拉克在从南至北 1200 公里长的战线上打响了结束战争前的最后一役,发动了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攻势, 并取得节节胜利。不仅收复了所有失地,而且深入伊朗腹地,占领了 200O 多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抓了大批伊朗战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1988 年 4 月 17 日,伊拉克军队出其不意地向两年前被伊朗军队占领的

法奥半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闪电式攻势,经过 34 个小时的激战, 从伊朗军队手中夺回法奥。

法奥半岛坐落在伊拉克的最南端,位于阿拉伯河的西岸,距巴士拉约 90

公里,面积 200 多平方公里。两伊战争爆发前,法奥曾是伊拉克重要的石油

输出港,每天有 200 万桶石油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海湾。昔日这座繁忙的

港口城市经过将近 8 年战火的洗劫,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只剩下唯一的一座清真寺还算完整。这座建筑物之所以没有被彻底破坏,也许是两伊都不敢亵渎真主吧!

在这之后,从 6 月 14 日开始,伊拉克又出动了 3 个多师的兵力在北部战

场频频出击,向 3 个月前被伊朗占领的位于苏莱曼利亚省的哈勒卜加镇及其周围战略高地发动了代号为“真主使者穆哈默德”的攻势。经过激战,伊拉克军队收复了全部失地并攻占了部分伊朗领土。

在收复马季农岛后不久,伊拉克军队继续乘胜追击,向位于中部战线的祖拜达特地区发动了猛烈攻势。不但夺回了失地,而且还深入伊朗境内数十公里,抓获了大批战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许多伊朗士兵都是一排排倒在血泊中,脸上和身上一片漆黑,惨不忍睹。谈到这次战争的失败,伊朗一位军官说:一个导弹,一个化弹(化学武器),成了战争后期伊朗的致命弹。是导弹动摇了民意,化弹涣散了军心。1988 年初夏,伊拉克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化弹”到处毒烟弥漫,天空为之变色,伊朗士兵闻风溃逃,把数以千计的大炮、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完完整整地丢弃在阵地上。

至此,两伊战场大局已定,伊朗方面于 7 月 18 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

关于两伊停火的 598 号决议。经过一个多月的继续调停,联合国秘书长庄重

宣布,两伊于 1988 年 8 月 20 日清晨正式停火。据各方估计,伊朗在 8 年战

争中死亡达 40 万人,伊拉克死亡 20 多万人。当时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在一个纪念集会上悲伤地说,他本人对这次接受停火“比吃毒药还难受”。

这次战争虽然以伊拉克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伊拉克的经济却在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国家财政极其困难。两伊战争后,伊拉克外债高达 700 多亿美元。1988 年人均收入 708 第纳尔,1989 年通货膨胀率高达 28%。伊拉克庞大的军费开支是造成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是,伊拉克领导人并没有认真吸取两伊战争的教训,战争创伤还没有恢复,又把战争的矛头指向科威特了。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