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美苏加紧磋商
加紧磋商为争夺,力不从心无奈何; 旧日盟友不甘弃,藕断丝连难定夺。
自从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加紧磋商,协调行动。然而,前苏联政府鉴于海湾危机本身的是非曲直和远期的战略考虑,它对海湾危机采取的立场是:面对危机迅速加入了反伊拉克联盟,同时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燃起战火;开战以后尽力防止战火扩大,始终主张政治解决。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已乔夫,从伊拉克武力侵占科威特的第一天起,就谴责伊拉克的行动。伊拉克军队进入科威特仅 9 小时,原苏联政府就发表了声明,强调“任何争端不管它多么复杂,都不能为使用武力寻找借口。事态的这种发展从根本上违背了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为中东冲突的解决设置新障碍,同国际生活健康化的积极趋势背道而驰”。声明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和“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当天, 苏联外交部就宣布中止对伊拉克持续了几十年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供应。第二天,苏联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又在莫斯科机场接待了专程绕道而至的美国国务卿贝克,两人仅谈了一个多小时就发表了“美苏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动。这是战后苏美发表的第一个协同解决地区冲突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苏美战后首次成为“盟国”。
- 月 20 日,伊拉克副总理萨杜姆·哈马迪应邀访问莫斯科。苏联人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释放所有的外国人。哈马迪于次日返回巴格达,谢瓦尔德纳泽则立即与美国国务卿贝克通电话:“您等 48 小时,然后再请联合国就决议表决。伊拉克副总理可以说服萨达姆·侯赛因。”
“如果他失败了,两天后您站在我们一边吗?”美国国务卿急切地问。“我很快会告诉您。”前苏联外长说。
第二天傍晚,谢瓦尔德纳泽又与贝克通话:“吉姆,我们需要延迟几天, 直到 8 月 27 日。”
贝克沉默了片刻:“我想这大长了,我要与总统商量一下。”
贝克与布什通话。布什 8 月 19 日从其在缅因州的寓所返回后,第二天又到了巴尔的摩。他在对老兵协会的讲话中,第一次将被扣押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外国人称之为“人质”。自发生 1980 年美国外交人员被软禁在德黑兰使馆事件以来,“人质”这个词在美国具有巨大的感情分量和政治分量。布什似乎对苏联人的迟缓感到不快,要求贝克争取少延迟几天。国务卿打电话给莫斯科的苏联外长说:“很难答应你的要求。我们受到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五角大楼负责人,他们要求使用武力,以使禁运得到遵守,而不必等待联合国的同意。”
谢瓦尔德纳泽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我们跟我们的军人之间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认为我们支持你们是犯了错误。他们认为你们只有一个目的: 在中东建立起永久的军事存在。再回到联合国问题上,您有什么建议?”
“我们建议 24 日付诸表决!” “可以。”
“那么,我们将得到你们的支持,是不是?”
谢瓦尔德纳泽的回答是含糊的。然而,第二天,8 月 23 日,苏联驻华盛
顿的代办塞奇·切特维里科夫到了国务院。苏联负责人为了表示诚意,委托他向美国人转交了戈尔巴乔夫写给萨达姆·侯赛因的一封信的全文。原苏联领导人呼吁从科威特撤军,释放外国人,并且说:“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 使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尽量向后推迟。我们要求您至迟于星期五、8 月 24 日晚上向我们传来您的回答。”
伊拉克人的回答是让莫斯科扫兴的,他们拒绝了苏联人的要求。因此, 谢瓦尔德纳泽一收到巴格达的答复,就立即向其美国的同行打电话:“伊拉克人的答复完全不能让我们满意,您可以把决议提到联合国去,我们紧跟你们!”
几分钟之后,在联合国的美国代表团团长托马斯·皮克林接到贝克的指示,要他在决议付诸表决前,保证安理会 15 个理事国全都要赴会。8 月 25
日清晨 4 点,允许使用武力、以便保证禁运得到遵守的 665 号决议,以 13 票赞成、零票反对通过了。古巴和也门投了弃权票。
西方观察家认为,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海湾危机不仅给他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以向世界表明,在与华盛顿的密切合作中,他“是温和的,是有责任感的”;同时,海湾危机对他来说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或许还是一个陷阱。他必须遏制某些仍然强有力的权力中心的攻势,特别是在军队、克格勃和外交部内部,这些部门与巴格达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大家都“对他迎合美国的战略感到担心”。8 月 31 日,戈尔巴乔夫还说过,美国的行动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有人反驳他说,华盛顿准备在海湾建立一个集体安全机构, 这将使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存在永久化。
西方通讯社报道说,使戈尔巴乔夫感到恼火的是,克里姆林宫对伊拉克的计划一无所知。伊位克入侵的当天,他把“保守路线的支持者”国防部长季米特里·亚佐夫召到了办公室。两人进行了“紧张的谈话”。调查透露, 在入侵两周前,军事情报机构 GRU 就已经知道伊拉克正准备入侵。GRU 通过其军事专家和接近萨达姆的官员在伊拉克有着广泛的接触。为了对他们当时的沉默辩解,GRU 的负责人说,他们感到获得的情报“夸张”了。另外,伊拉克手中还有讨价还价的筹码:苏联的军事顾问仍然在伊拉克,其确切人数仍然是保密的。巴格达曾告诉过莫斯科,如果苏联人向美国转让“军事机密”, 苏联军事顾问的回国将受阻。
最抱怀疑态度的西方分析家们猜测,戈尔巴乔夫在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在国际大家庭中,他打外交牌,对伊拉克表示义愤;另一方面,对巴格达政权这个近 20 年来的盟国,暗中仍维持军事援助。
- 月 5 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在“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中露面,详细谈了他一天的活动,接见了些什么人。但他没有提及会见塔里克·阿齐兹。伊拉克外交部长刚刚进行了一次闪电式访问,他“应苏联总统的要求”而被接见了。这次会见被形容为“坦率的”。在苏联刻板的外交语言中,“坦率”即意味着“困难”,双方有分歧。会见结束后,伊拉克外长面带微笑他说:“我毫不犹豫地还称苏联为朋友。”这句表面上坦率的话可能是要使戈尔巴乔夫为难,因为 3 天之后,他将在赫尔辛基同乔治·布什举行首脑会晤。前一天, 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讲话时断言:“国际大家庭不能容忍那些靠掠夺为生的国家和海盗政权。”
9 月 8 日,在美国总统和苏联总统到达芬兰首都之前几小时,萨达姆·侯赛因在电视上发出了一项警告,不允许外国干涉阿拉伯国家的事务,要求苏
联尽一切努力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他虽然是说美国的立场怀有敌意和“背信弃义”,但内含的意思是,莫斯科在逐渐失去影响力,滑向次要的角色。 9 月 9 日,布什和戈尔已乔夫达成了协议。戈尔巴乔夫用说服美国总统
相信苏联在军事上不支持伊拉克,换取了与伊拉克保持联系和接触的绿灯。他随后责成其亲密助手埃夫格尼·普里马科夫负责伊拉克问题。作为交换, 戈尔巴乔夫同意布会继续准备战争。联合声明重申希望和平解决这次危机, 但是,“如果正在进行的所有外交活动都失败的话,我们准备根据联合国宪章来考虑采取其他行动”。
美国报纸盛赞赫尔辛基会谈结果,并称“美苏双方团结一致的意义超过了存在的分歧”。《华盛顿邮报》说,赫尔辛基会晤很明显地加强了要萨达姆遵守联合国决议的压力;任何一个地区的无赖都没有感受过像这次这样超级大国一致程度的分量。这家报纸社论说,两国领导人之间也有一些分歧。但是,布什尽量不去提戈尔巴乔夫没有迅速从伊拉克撤出苏军事顾问的态度。
《纽约时报》强调说,人们不应当过分强调美苏之间的分歧,“有人可能情不自禁地大肆宣传这些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同两国领导人现在已达到的了不起的境地是无法相比的”。它说:“从 1945 年以来,美国和苏联在一个地区争端中从来没有这样接近过。从冷战初期以来,美国任何一届总统都没有表示过要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
《华盛顿时报》说,萨达姆想在超级大国间打进楔子和动摇反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国际战线的好梦,昨天已基本上破灭了。即使从过去一年美苏在一些争端问题上采取的合作态度来看,这次两国领导人就一个美苏的利益经常发生冲突的地区采取共同立场也是很了不起的。
虽然美苏共同施加压力,但是萨达姆·侯赛因屈服了吗?戈尔已乔夫的特使埃夫格尼·普里马科夫同他会见过好几次。在 10 月份,对伊拉克人的不妥协态度感到既吃惊又恼火的这位苏联人,抛弃了他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外交语言,说:“总统先生,如果您仍坚持您的立场,美国人就要与您开战, 我们也就不再为阻止战争而努力了。”
“我知道。”萨达姆·侯赛因以一种不大在乎的口气回答说。“而您将战败!”普里马科夫反驳说。
萨达姆·侯赛因长时间看着他,然后平静地回答:“也许。”
在以后的一系列行动中,苏联基本上都支持美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制裁伊拉克的全部 12 项决议,包括可以对伊拉克动武的第六七八号决议。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开战后,戈尔巴乔夫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再次强烈谴责伊拉克,认为“这一悲剧性事件是伊拉克领导者拒绝执行国际社会要其从科威特撤军的要求挑起的”。1 月 18 日,他在同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电话交谈中说:“因为萨达姆拒绝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以必须采取这种方法(即开战)来制止侵略和挑衅性地践踏国际法的行径。”他在打给布什的电话中也重申“信守国际团结”。苏联新外长别斯梅尔特内赫 1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华盛顿同贝克重申,苏联“同意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必须继续作为国际社会的目标”。
前苏联政府所以迅速加入反伊联盟,一是因为伊拉克的行动本身应受到谴责,但更主要的是,苏联认为伊拉克的行动可能破坏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成果。苏联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说:“侵略科威特就是破坏新思维
政策给国际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如果无视科威特的悲剧,就意味着默认应保持先前的秩序,容忍强者欺负弱者,就意味着我们(苏联)前些年追求的一切付之东流。”这里主要指的是要尽力维持和加深刚刚建立起来的美苏“伙伴关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85 年 3 月执政以来推行的“新思维外交”的核心,就是开展以苏美为中心的对外政策,通过一系列努力和重大让步,终于“结束了冷战”,使苏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从竞争走向伙伴关系”, “不再互为敌人”。苏联认为,海湾危机是对美苏新关系的“第一次严峻考验”。因此,苏联从一开始就采取不偏袒“老朋友”伊拉克的“公正立场”。这不仅是为了不失去美国和西方的信任,不使苏美关系因处理海湾危机上的分歧而发生逆转,而且还指望经过第一次考验来证明苏联继续推行“新思维外交”的诚意,以便推动美国和西方从物质上更多地支持苏联的改革。
前苏联虽然参加了反伊联盟,但它与美国的传统盟国的立场 和做法有很大不同。从它参加反伊联盟的第一天起,就同美国的立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苏联不同意美国关于全面制裁伊拉克的主张,认为部分制裁为宜;反对美国单方面采取行动,对美国大举进兵海湾不快,不赞成“用一种侵略去反对另一种侵略”。尽管苏联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但军事专家一直留在伊拉克,直到确信战争即将爆发的前一周,即 1991 年的 1 月 9 日才出于安
全考虑把军事专家撤回国,但仍有 150 名经济专家留在那里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尽管美国多次呼吁苏联参加多国部队,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但苏联一直婉拒。苏联并没有因伊拉克不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而宣布苏伊条约失效。直到战争爆发前夕,苏联还认为外交潜力尚未用尽。
战争爆发的当天,苏联外交部重申,苏联决不从军事上卷入战争。在多国部队连续轰炸伊拉克一周之后,苏联对战争的扩大表示了担心。1 月 24 日, 苏联军队报纸《红星报》以《海湾上空的越战阴影》为题发表的评论,与美国官方的观点远不一致。评论指出:“看来不断产生的同印度支那战争的类比不是偶然的,尽管两场战争有种种不同,其中还有某种共同点。那就是: 指望绝对依靠武力可以解决不寻常的国际问题。海湾局势表明,这种指望有引起成千上万人死亡的危险,而不能保证冲突的解决。”
观察家们认为,前苏联之所以在与美结成反伊同盟的同时,又与它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因为苏伊具有长期的“传统友谊”。两国 1972 年签订了具有军事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苏是伊拉克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苏联《共青团真理报》说,伊拉克的 100 万军队“主要是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因
为苏联派去近 1000 名军事专家,提供了共 4100 辆坦克、1000 辆步兵战车、
7100 辆装甲运兵车和 1000 门防空火炮,还有先进的战斗机和“飞毛腿”导弹等。因此,苏联《劳动报》写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靠苏联的武器进行的。”现在,多国部队摧毁的主要是苏制武器和装备。
此外,苏同美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不同。海湾地区是西方的石油供应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靠近苏联。所以,前苏联副外长别洛诺戈夫说: “美国在海湾增强军事力量并不使我们高兴。危机结束后美国是否离开沙特阿拉伯,这是没有保障的。”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苏军前总长阿赫罗梅耶夫把苏美在海湾地区的不同战略利益说得更清楚。他 1 月 21 日在《真理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苏美直接对抗已成为过去,正在停止军备竞赛,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途径日益增加。但同时苏美作为大国,它们之间也存在矛
盾。”他认为:“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取得对苏联军事优势的企图,未必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会放弃这一政策。”
前苏联政府在与美国保持距离的同时,也在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保持和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苏联始终同伊拉克保持着频繁的高级接触,其次数之多、级别之高超过任何国家。战争爆发前,几度派特使前往巴格达和中东各国推行莫斯科的主张。它迅速与沙特阿拉伯建交,同以色列建立领事级外交关系。战争爆发后,戈尔巴乔夫又致函萨达姆和世界各大国首脑,呼吁共同制止战争的扩大。
为了上述的目的,1 月 4 日,前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主张用政治解决办法处理危机。1 月 9 日,苏原副外长彼得罗夫斯基会见一批西方国家驻莫斯科大使,强调“在剩下的最少时间里,最严格按联合国宪章缓和危机和防止危机变成大规模军事冲突”。1 月 15 日,即联合国安理会 678 号决议限期届满的日子,彼得罗夫斯基和他的同伴别洛诺戈夫分别会见法国大使和美国大使。苏方强调:“在形势发展的危机时期,必须做出一切努力来使事态纳入政治解决的轨道。”
在美苏磋商期间,“经济制裁”正在加紧进行。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