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蓄谋已久
债台高筑民声怨,经济建设步履艰; 蓄谋侵略寻出路,铤而走险临深渊。
1988 年 8 月 8 日,伊朗一伊拉克战争结束。可谁也未曾预见到,这个日子将会标志着海湾危机的开始。
这场冲突在 8 年当中造成近百万人丧生。仅仅因为德黑兰首先建议停火,伊拉克俨然成了胜利者。实际上,巴格达打完这场战争已经变得外强中干。它的军事机器令人生畏,在中东是无与匹敌的:它从 1980 年的 10 个师
扩大到 55 个师,它拥有 500 架飞机,5500 辆坦克;但其财政陷入的绝境同样令人难以置信:战争开始时,伊拉克拥有 3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8 年后, 国家债务却高达 1000 亿美元。
在巴格达市中心总统府威严冷森的客厅里,萨达姆·侯赛因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对他接待的外国客人说,这 8 年当中,他实际上是“保护阿拉伯兄弟兔受波斯威胁的真正盾牌”,他期待“他们当中的富有者——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帮我们还清全部债务”。正是在这个时候,伊拉克再次向科威特提出了领土要求,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科威特和伊拉克同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国就曾多次发生过边界纠纷和武装冲突,每次都是由于伊拉克要扩张领土、甚至妄图兼并科威特而挑起的。两国边界争端由来已久,有深远的历史根源和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
长期以来,伊拉克各个时期的统治当局大多喋喋不休地宣称: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伊拉克有权分割科威特部分领土,甚至兼并科威特。萨达姆·侯赛因也公然说:“科威特只不过是伊拉克这棵树上分出的一根枝叉!”然而,历史却是公正的见证人!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科威特,南面与沙特阿拉伯毗邻,西部和北部同伊拉克接壤,东濒阿拉伯湾(又称波斯湾)。面积不足 1.8 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 190 万,是个小国。但考古学家在科威特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表明,
科威特是海湾地区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早在 5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
衍生息。约公元 7 世纪时,这块地方同伊拉克一样都属于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1710 年,原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经长途
游牧迁徙到科威特定居下来,并于 1756 年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科威特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家元首称埃米尔,只能由萨巴赫家族的后裔继承。历史学家认为,科威特的近代史是从 1756 年萨巴赫·本·贾比尔一世建立科
威特酋长国开始的,迄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一直由萨巴赫家族中两个家系贾比尔和萨利姆轮流执掌政权,从未中断过。从近代史来看,科威特也是由萨巴赫家族统治的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科威特全境大多是沙漠覆盖的平原。它同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边界被称为“沙漠之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这片浩瀚的“沙漠之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认为“对部落的忠诚要比对土地的需要重要得多”。在科威特长期遭受外国入侵势力的统治和控制的情况下,有关国家对科威特这片“沙漠平原”的边界或它的主权范围,虽召开过一些有关的会议,签订了某些协定,但对科威特同周边国家的边界并没有完全和明确地划定。
历史上,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曾跨欧、亚、非三洲,东部疆域一直
扩张到波斯湾,科威特和伊拉克都曾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1 年,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帝国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个独立县。1923 年,英国同奥斯曼帝国签定“洛桑条约”。根据条约,分别建立了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国。 1932 年,伊拉克旧王朝首相赛义德与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在英国殖民当
局策划下,达成了划分两国边界的协议,但一直未正式勘定边界。
1954 年,随着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威特成立了以阿卜杜拉·萨
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并于 1960 年从英国手里接管了司法和货币管理权。
1958 年,伊拉克革命成功,费萨尔王朝被推翻,伊拉克成为共和国。
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但伊拉克共和国不予承认,井对科威特提出
了领土要求。由于英军的干涉,伊拉克未敢贸然动武。直到 1963 年,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执政以后,伊拉克才宣布承认科威特独立,并与科建立外交关系。
伊拉克当局对科威特提出领土要求,其借口和所谓历史依据主要有两点。其一是:1913 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签订的协议中,规定“科威特是奥斯曼帝国范畴中一个享有独立的县”,奥斯曼帝国崩溃后,伊拉克是其继承国。但事实上,即使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科威特也一直享有独立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更何况,当时伊拉克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版图。1913 年,英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有关协议中,也明文规定“承认科威特是在英国保护下的独立国”。其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科威特和臭斯曼的巴士拉省在地图上的颜色都是相同的。但是,伊拉克“忽略”了叙利亚、埃及、汉治(现今沙特阿拉伯的一部分)以及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地区这些奥斯曼帝国曾经统治过的地方,在地图上的颜色都同奥斯曼帝国所属的其他地区一样。除伊拉克外,迄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地图颜色相同”为借口,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因此这一条也是不能成立的。
人们很难理解:在伊拉克同伊朗长达 8 年的战争期间,科威特不仅站在伊拉克一边,成为政治上的盟友,而且在经济上慷慨解囊相助。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可谓患难同舟,休戚与共。但是,战争结束不久,伊拉克即同科威特反目,最后竟出动大军占领了整个科威特。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中东政治评论家们认为,8 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前的 1/5,而战争又使国家的开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伊拉克同伊朗停战后,虽亟待复兴经济,但是外债负担沉重,资金缺乏,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萨达姆号召要尽快复兴国内经济,但谈何容易!仅重建被战火毁坏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就需耗资 45 亿美元。因战争而膨胀起来的军队已达百万,装备亦数倍于以往,为维持这支军队并更新逐渐老化的装备,也需要钱。钱! 钱!钱!对萨达姆来说,已成了最头痛的问题。
然而,战争除了给伊拉克带来几千亿美元的损失以外,还使它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同伊朗停战后,外债总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直线上升。伊拉克政府从来没有公布过外债的确切数字,西方观察家估计在 800—1000 亿美元
之间。萨达姆为外债烦恼,尤其是他的海湾邻国们替他支付的 300 多亿美元的军火帐。不要说大规模重建,就是为了还债,他的国民也得辛辛苦苦干上10 年。此外,一向缺少劳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埃及劳工遇害的事时有发生。通货膨胀率已达每年 40%,黑市上的第纳尔只值官价的 1/12。不克服资金短缺这个障碍,他和他的国家休想直起腰板,时间长了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当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总要挖空心思,寻找出路,以求解脱。萨达姆当然也不例外。为了摆脱经济和财政困难,伊拉克要千方百计敲诈海湾富有的产油邻国。它首先看中了富裕弱小的科威特。
伊拉克公开提出,两伊战争中,它是同伊朗打一场“圣战”,是为抵制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输出”,是为保卫阿拉伯民族而战,并为此而流血牺牲, 因此应当免除两伊战争期间它欠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债务。伊拉克的这种“一风吹”的无理要求,没有被科威特等国接受。另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1990 年 6、7 月间,萨达姆还曾派特使分头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要它们各自给伊拉克 100 亿美元现款,也遭到拒绝。
伊拉克入侵并占领科威特,既可以赖债,一笔勾销它所欠科威特的全部债务,又可以掠夺科威特的大批资金财物,解决自己的财政困难。一举数得, 岂不美哉!
众所周知,科威恃和伊拉克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大国,石油是这两国的经济支柱。据两国官方公布的材料,科威特石油储量为 134.8 亿吨,伊拉克
石油储量为 142.8 亿吨。然而,科威特的实际储量远远大于已经公布的数字。
科威特石油勘探结果显示,科威特全境至少有 3 个特大型的含油构造层。这些沙漠上的油田同周围邻国的油田沟通,整个油层构造呈锅状。科威特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锅底。科威特的油田,除埋藏浅和易开采外,还有油层厚、石油质量好的特点。
在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的财政援助,主要是靠原油收入。伊拉克认为,科威特这种财政资助很大一部分靠“偷采”伊拉克的石油而来。伊拉克就利用尚未划定边界这件事大做文章,指责科威特在伊拉克领土上“偷采”石油,并强烈要求科威特拿出 24 亿美元的赔偿费,宣布鲁迈拉油田、其中包括在科威特的部分均属于伊拉克所有,并为此调兵遣将。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得逞,它就可以重新分配中东的石油财富,夺得更多的石油利益, 增强作为石油大国的地位。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科威特埃米尔曾批准增加布比延岛上的居民临时住所。该岛周围的海域是科威特海上油田的重点开发区。当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立即同科威特埃米尔通话,要求取消这项决定,并称布比延岛是伊拉克的领土。在伊科领土争端中,伊拉克一直垂涎科威特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
伊拉克人为何对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如此感兴趣?因为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正好位于伊拉克法奥地区和乌姆卡斯尔港的出海口,它有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通过两伊战争,伊拉克更加体会到占据科威特这两个岛的重要性。伊拉克面积为 44 万平方公里,但沿波斯湾的海岸线只有 50 公里。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对巴士拉港实行海上封锁,伊拉克只能耗费巨资通过阿拉伯邻国进出口物资。伊拉克意识到,如不控制波斯湾北端,它的石油出口会始终受制于人。因此,伊拉克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萨达姆政府要求与科威特政府划定边界,割让布比延和沃尔拜两岛,或者向伊拉克租让这两个岛屿,目的都是为控制波斯湾北端,掌握直通海湾深水水道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大大改变伊拉克在海湾不利的地理位置。正因如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仅仅是要鲸吞科威特的丰富石油资源和财富,扩张领土,而且还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就是想通过占领科威特,控制海湾阿拉伯国家,使这些国家听从伊拉克的指挥,从而增强伊拉克在海湾、进而在中
东地区的争霸地位。
因此,可以这样说,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是经过长期准备的,是蓄谋已久的。在入侵之前,伊拉克不仅做好了军事、物质和思想准备,而且还做好了外交准备。
1989 年 3 月,巴格达迫使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90 年又要求巴林签订同样的条约。然而,伊拉克却未向邻近的科威特提出这样的要求。
1989 年,伊拉克拒绝与科威特就共同边界问题进行任何谈判,使争端久拖不决。对伊拉克说,这个富有的君主制小国是必须马上摘取的熟透的苹果。
1990 年 5 月 30 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不点名地激烈批评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造成石油生产过剩的国家,科威特就属于被伊拉克批评的国家之列。当时,欧佩克监督委员会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 月末,伊拉克副总理萨杜姆·哈马迪对海湾国家作了一次巡回访问。哈马迪 60 岁,什叶派经济学家,曾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 里受过教育。他此次访问是在欧佩克一次重要会议的前一月进行的,目的是要求其对话者接受更低的生产配额并且遵守它,以便使正在下降的石油价格回升。6 月 25 日他在利雅得停留,他恳请法赫德国王支持伊拉克这一游说活动。沙特王国是唯一能使这种战略得以实施的国家。
法赫德国王在王官里长时间地接见了伊拉克特使,注意听取了他的要求。法赫德身材魁梧,圆脸,留一撮小胡子,他立即用稳重和客气的语气说, 不必匆忙行事,下月底石油部长们在日内瓦开会时可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最好维持现状。同动作和语言都慢条斯理的国王在一起,时间似乎是无穷尽的。但是,伊拉克人最缺乏的正是时间。他们认为法赫德的回答难以接受。
哈马迪在科威特的访问更不顺利。他曾向埃米尔贾比尔反复提出要科威特捐助 100 亿美元,贾比尔不客气地回答说:“这是发疯!我们手头没这么
多钱。”他答应可在 3 年内向巴格达提供 5 亿美元。然后接着说:“我们先就划定边界达成协议,把它批准,然后我们就可以谈其他事情了。”
哈马迪刚返回巴格达,便得知科威特石油大臣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他的国家在 10 月以前将一直维持其超产配额。这个决定和沙特拒绝立即举行欧佩克特别会议的态度,使萨达姆·侯赛因确信存在“一个要伊拉克下跪屈服的企图”。他踉一位助手就是这样说的。
- 月 17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庆祝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执政 22
周年的集会上,严厉指责海湾国家不负责任的石油政策。他说,从 1980 年以来,由于海湾国家不遵守欧佩克的生产配额,肆意超产,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大幅度下跌。仅从 1989 年下半年以来,伊拉克就蒙受了高达 140 亿美元的损失。
“超定额生产石油使油价下跌,好让美国用廉价石油补充它的库存,这是美国策划的、由海湾统治者执行的阴谋,是用涂了毒药的匕首从背后刺杀伊拉克。”萨达姆警告说,“如果邪恶继续存在,大声疾呼抗议并不是最终采取的手段,而应采取某些有效的措施使事情恢复正常状态。伊拉克人决不会忘记一句老话,即砍断脖子要比砍掉生存手段好些。”
为了表示决心,他还说了这样的话:“愿全能的真主证明我们已向他们发出了警告。”但是,萨达姆没有指出他警告的是谁。有些人认为是冲着阿联酋讲的,因为在上个星期,阿联酋依据一项协议将石油日产量从 110 万桶
提高到了 150 万桶。
谁知第二天,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写给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卡利比的公开信中指责科威特为首恶。他不仅批评科威特 10 年来不断向世界市场大量倾销
石油,而且从 10 年前就偷偷开采两国接壤地区的鲁迈阿油田,偷采的石油价
值达 24 亿美元。阿齐兹还出人意料地谴责科威特在两伊战争的第一年,将军事设施修到了伊拉克领土上,并说这是一种“对伊拉克进行军事侵略的行为”。公开信提供了伊拉克计算出的因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造成的损失, 即阿拉伯国家共损失 5000 亿美元,伊拉克就占了 890 亿美元。
“我们也只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谁明目张胆地信奉这个政策,谁支持、鼓励这个政策,谁就是帝国主义一犹太复国主义反伊拉克、反阿拉伯民族计划的部分执行者,因为执行这项政策的时机正好与以色列和帝国主义者向阿拉伯世界、特别是向伊拉克发出威胁的时刻相吻合。”阿齐兹外长在信中指出,“伊拉克像所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一样,其主要收入来源受这次石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我们又怎么能够应付这个严重威胁呢? 怎样保持力量平衡呢?伊拉克曾成功地确立了这个力量平衡,但为此伊拉克在战争期间付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价。此外,这项政策严重损坏了这些国家解决生死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阿拉伯民族危难之际,科威特和阿联酋政府究竟打算给它奉献什么样的前途?它们在为什么样的政策、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卖力?”伊拉克外长说,“科威特政府对伊拉克进行了双重侵害。
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领土和油田,并掠夺其国家财富,这种行为几乎无异于军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为帝国主义一犹太复国主义凶恶威胁的目标时,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经济,这是一种与军事侵略具有同样危害性的侵害。”
在谈到在两伊战争期间海湾国家对伊拉克提供的援助时,阿齐兹外长并不领情。他说:这场战争是一场民族的共同战争,为了捍卫我们民族的、特别是海湾的安全,伊拉克承担了这场战争。仅购买军事装备一项,伊拉克就花了 1020 亿美元,还不用说其他军事民用开支。阿齐兹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对阿拉伯民族还有归属感,对民族安全还曾关心的话,那么,民族的使命就应该如此。可我们看到,这两个海湾政府却不是这样。伊拉克用自己儿子们的鲜血保卫它们,甚至养富了它们,可这两个政府今天却试图用减少伊拉克收入的办法来摧毁伊拉克的经济。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科威特,甚至要去偷窃曾保卫过其土地的那些人的财富。”
就在萨达姆·侯赛因发表恐吓讲话的同一天,首批伊拉克部队开始向科威特边界运动。局势愈来愈紧张了。
7 月 18 日傍晚,科威特政府成员举行会议。此时太阳刚开始在近海处下沉,那些从豪华的轿车里走出来的人个个紧绷着脸。威胁已明显可见,近在几十公里以内的伊拉克 T—62 型坦克车队正朝着他们的国家隆隆开来。尽管大难已经临头,多数人仍然不愿意相信事情已无可挽回。
埃米尔贾比尔由王储兼首相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巴赫谢赫陪同最后到达。王储刚从沙特阿拉伯返回,法赫德国王主动要充当调解人。内阁会议之前,埃米尔同他的首相进行了交谈。他们俩都考虑到伊拉克可能会进攻科威特,但他们认为这多半会是一场有限度的军事行动,伊拉克仅仅会攻击有争议的边境地区。谁也没准备接受这个事实:科威特的和平生活就要结束了。
内阁会议开始主要讨论如何答复两天前塔里克·阿齐兹转交的备忘录, 那份备忘录指责科威特偷了伊拉克价值 24 亿美元的石油。事实上,从接连不断的发言中流露出来的主要是焦急、不安和心慌意乱。
第一个发言的是阿里·哈利法·萨巴赫。他是前石油大臣,现已成为一位有魄力的财政大臣。此人颇像个西方银行家,在国际金融界受人尊敬。他说:“我想伊拉克是在试图挽救其经济,它指责海湾国家那是在嫁祸于人。但我们不能抱幻想,伊拉克的腔调是不会变的,即使在欧佩克日内瓦会议以后也不会变,它一定会继续升级,寻求对抗。”他主张通过海湾合作委员会寻求一项解决办法。
国防大臣奈瓦尔·萨巴赫谢赫在发言中首先拒绝了巴格达的指责,说是巴格达在边界的另一侧部署了军事装备,但争论的实质已经不在那里了。“伊拉克的威胁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埃米尔问道。被备忘录和阿齐兹的谴责搞得六神无主的外交大臣艾哈迈德·萨巴赫谢赫回答说:“存在伊拉克入侵的可能,边界上的形势已经具有爆炸性了。我们已经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兄弟们加紧了外交接触。”
“我认为,”王储兼首相说,“伊拉克人会采取一些军事措施,但其军事行动将仅限于边界地带,即利克塔和卡萨尔地区。”
司法大臣对形势的估计却比较严重。他说:“伊拉克的备忘录仅仅是个开始,天知道他们会走到哪一步。油价问题只是伊拉克提出的一个借口。事实上,伊拉克跟科威特之间的关系现在就像狼跟羔羊碰面一样!”
讨论接着转向经济方面,更加众说纷坛。是否应当同意伊拉克的要求, 即再给它 100 亿美元并且把以前的债务一笔勾销呢?会议没有作出任何决定,没有决定采取任何军事方面的措施。但是时间紧迫。哈利德·萨巴赫谢赫被指定在科威特城紧急召开一次海湾合作委员会会议,由他出面要求阿拉伯联盟干预。
科威特的领导集团也许以为还握有最后一张王牌:美国的支持。有一份不同寻常的文件,对当时那场危机提供了出人意外的解释。这份“绝密”文件后来被伊拉克全文公布了。无论是科威特政府还是美国政府,至今都未对文件否认过。
这份文件是一份备忘录,由科威特国家保安局长法赫德·艾哈迈德·法赫德准将撰写并呈送内政大臣。其中第五段写道:“我们与美国方面一致认为,有必要利用伊拉克经济形势的恶化来迫使其政府确定我们的共同边界。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我们解释了它认为合适的施压手段,并明确表示我们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广泛的合作,只是这些活动要通过最高层来协调。”
这位国家保安局长还提及他于 1989 年 11 月 12 日至 18 日在华盛顿进行
的一次 6 天访问。他在那里同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人举行过多次“极其机密” 的会晤。美国情报机关对负责保卫埃米尔的王家卫队的素质不大满意。埃米尔曾多次成为谋杀计划的目标。根据这份备忘录,美国中央情报局准备培训由科威特当局挑选出来的 123 人。日后,这些人将负责保卫埃米尔和王储。科威特人深信华盛顿会对他们“支持到底”。
就在科威特举行紧急会议的这天,伊拉克议会宣布,当然是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任命萨达姆·侯赛因为终身总统,就在此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收到许多情报,说伊拉克的两个师已经开拔,将部署在科威特边界附近。伊科关系日趋恶化,海湾形势剑拔弩张。这场突如其来的阿拉伯国家内
部的纠纷,除了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外,更使其他阿拉伯国家感到忧虑。他们认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阿拉伯世界的纠纷,最好不要张扬出去,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因此一场紧张的外交活动、斡旋、对话就由此开始了。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