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战斗之母”行动
全民皆兵为争雄,举国宣誓要“效忠”; 紧急动员御强敌,“圣战”旗帜握手中。
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 5 小时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通过电台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战斗之母”行动已经开始。萨达姆说:“这场大对抗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展开的战斗之母。”伊官方电台说,“伊拉克决不投降”,号召伊拉克人民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进攻。
在战争的第一周,萨达姆亲身领略到了美国人的高技术优势。为了把战争进行下去,他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在全民皆兵的防御战中把美国拖住,尽量找机会同多国部队开展地面战斗,使多国部队人员伤亡增加到最大限度。萨达姆多次召开革命指挥委员会会议,商讨对策。会议认为,重要的是让伊方的每一次军事出击都能有明显的政治效果,同时要尽量杀伤敌人。战事拖得时间越长,对多国部队越不利。而保存实力则是这一战略的基础。
正如萨达姆所预料到的,在多国部队的突击下,伊军一时限于被动,仅进行了有限的抗击。伊方宣称,有效地打击了多国部队,7 天中击落敌机和巡航导弹 224 架(枚),抓获美军及多国部队俘虏 2O 多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伊拉克尚有相当的实力与多国部队抗衡。
萨达姆还亲临前线,多次进行视察。1 月 23 日,他再次冒着猛烈的空袭轰炸来到南部前线,会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萨达姆说,敌方由于胆小和害怕使用地面部队作战,企图避免真正接触。敌方全力以赴地进行高空轰炸是为了向公众做宣传。入侵者撤走是早晚的事。巴格达电台还广播了萨达姆的公开讲话。他说:“我们有阿拉伯和伊斯兰历史的传统作武器,而他们则有高技术做武器。”
1 月 28 日,萨达姆会见了美国广播电视网(CNN)驻巴格达记者阿内特。据阿内特描述,萨达姆看上去轻松自如。在谈话中,这位伊拉克总统严肃地说,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生物弹头和化学弹头。他说, 伊拉克拥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伊拉克将会使用与别人对我们使用的武器对等的武器⋯⋯我们希望我们不要被迫采取强烈的措施。”他和阿内特 90 分钟的会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广泛关注。而美国方面则称,萨达姆的讲话“纯粹是宣传”。
海湾战争进入第二周后,多国部队的轰炸重点转向了战场目标,在对伊军指挥系统、“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军用机场和码头等设施袭击的同时, 主要加强了针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后勤补给线的轰炸。尽管有几天气象影响空袭,但多国部队出动的飞机架次仍有增加。至 1 月 31 日已达 3 万多架次,
比上周增加了一倍多,其中 30 日一天就出动了 3000 架次。法国空军自 24 日起开始对伊境内目标实施攻击,本周内已先后有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 4 个阿拉伯国家直接投入对伊作战,占向海湾派遣军队或参加多国部队
9 个阿拉伯国家的近一半。
据有关资料展示,多国部队有一半以上架次的飞机直接攻击伊军战场上的具体目标,伊首都巴格达、南部城市巴士拉和伊军占领的科威特城,反复受到轰炸。巴格达至巴士拉的战略公路被炸坏,伊军早期预警系统也被彻底摧毁,还有 38 个机场和共和国卫队的掩体多次受到袭击。在伊军的反击炮火
下,多国部队损失战机 25 架;但盟军仍击毁伊战机 50 架,击沉或重创伊船
只 44 艘。
多国部队在空袭的同时,也展开了一些地面攻击行动。美海军 陆战队和英军一线部队多次炮击科境内的伊军阵地;美海军和陆战队还分别于 1 月 25
日和 29 日占领了科境内的古拉赫岛和乌姆迈拉姆岛。另外,多国部队还与伊军展开了边境地区的小股兵力伏击与反伏击之战。为配合对伊军的大规模地面进攻,美海军陆战队制定一项向科威特海滩实施两栖登陆的计划。其核心是钳形攻击,由快速部署部队出其不意地迂回到伊军后方,切断伊军供给线, 迫使伊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多国部队自 1 月 23 日起,即进行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并将第八十二、第一○一,空降师等部队调至距伊军前沿25 英里的地区,同时加强其他军事力量,准备对伊发动强大地面攻击。
为抗击多国部队的空中重点袭击,伊军以导弹继续袭击沙特和以色列。1 月 26 日晚,伊拉克第六次用“飞毛腿”导弹攻击以色列,其中的 4 枚飞向海法,另一枚飞向特拉维夫。28 日,又有一枚“飞毛腿”飞向以色列。这样, 从战争开始到战事的第十二天,伊拉克共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了 53 枚“飞毛腿”导弹。为保存实力,伊拉克还把战机疏散到伊朗,自 1 月 26 日起到 31
日,共有伊拉克战斗机、运输机 90 余架飞到伊朗避难。
在抗击多国部队的行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伊拉克称之为“冰山之顶” 的袭击战。该行动由伊总统萨达姆 26 日主持召开的一次高级会议上制定;27 日萨达姆视察与科接壤的伊南部城市巴士拉时,即向伊军下达了向沙特边境城镇海夫吉发动地面进攻的命令。
海夫吉是沙特阿拉伯的一个滨海小镇。海湾战争爆发之前,它曾是一个拥有 3.5 万居民的商业和渔业中心,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储藏基地。由于它位于伊拉克炮火的射程之内,这里的居民早已弃家而去。从海夫吉到科威特边境乘车大约要 10 分钟的路程,而从最近伊拉克阵地发射的自由火箭或炮弹只需几秒钟就可飞抵南部的海夫吉城。
1991 年 1 月 29 日晚,伊军开始派坦克进攻海夫吉,而在此之前,伊军
已悄悄地将武器弹药运入这儿的石油储藏基地。从 1 月 29 日晚至次日凌晨,
即在海夫吉之战的开始阶段,伊军向边界对面共发起了 4 次营级规模进攻, 动员了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
第一次进攻目标是海夫吉以西约 50 英里、科威特沃夫拉西约 15 至 20 英里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阵地。伊方的一个纵队首先突破了前沿路障和观察哨,打死了 11 名美海军陆战队队员。据后来披露,其中 7 人当时正乘坐一辆轻型装甲车,是被美国自己的空对地导弹打死的。在反击中,美国主要采用了空军的 A—10 攻击机和海军陆战队的“眼镜蛇”直升机进行火炮射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给伊方进攻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从而将伊拉克部队赶回了科威特。
与此同时,伊拉克承担第二轮进攻的装甲部队快速突破了边界,直逼海夫吉。当时,沙特仅有少数士兵驻扎在海夫吉北部。哨兵在哨位周围踱着步, 以驱赶沙漠地区在这个季节所特有的寒冷。伊军的突然出现,令他们大吃一惊。面对一个营兵力的猛烈进攻,他们不得不撤退。在美国对伊进攻部队实施的空中打击的掩护下,沙特人又返回海夫吉。然而,伊拉克先遣部队却攻入城内。经过近一个通宵的激战,伊军控制了该城的大部分地区。
1 月 30 日凌晨,海夫吉城内战斗正酣时,伊拉克的另一支部队穿过了海
夫吉城西北 15 至 20 英里处的国界,与负责保卫科沙边境公路的一支沙特国
民卫队遭遇。但沙特的地面火力和美国的空中炮击迅速阻止了伊军的进攻。接着,拥有 40 余辆坦克的另一支伊拉克部队,在与美海军陆战队交锋的地点
附近发起了第四次进攻。交战中,至少有 10 辆伊拉克坦克被装备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和拥有空中支援的轻型装甲车所摧毁。
夜间,伊拉克共有三支部队的进攻被击退,蒙受了战地指挥官们所说的“重大损失”。但是,伊拉克的另一支部队却在次日黎明时分攻下了海夫吉。美海军陆战队增援部队使用 M60A3 坦克、轻型装甲车、牵引火炮等,从侧翼包围了海夫吉城。
随着海夫吉战斗的继续,伊军又向该地区增派了 80 辆坦克。
319 当这些坦克向沙特驶来时,每一辆坦克上的炮口都被转向后方,摆出一幅投降的样子。但当它们逐渐驶近海夫吉城外的沙特阵地时,便迅速转过炮口,进行射击,使多国部队遭受“重大损失”。
1 月 29 日,伊拉克军方发表的第二十九号公报说,伊拉克于 28 日夜派
出两支地面部队越过伊沙边界,分别渗透到沙特北部 15 公里和 20 公里的地方,对沙特军队的哨所发动了一次闪电式突袭。公报说,这两支部队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伊拉克士兵在“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了伊拉克阵地”。
美国报纸对此发表评论说,萨达姆对付盟军的战术是: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伺机反击。外电认为这一偷袭行动是符合这一战略的。多国部队的军官们也认为,盟军的连续轰炸可能迫使萨达姆发动一场比他曾经计划的要早的大规模袭击。军方人士还承认,他们越来越感到有受到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发生这次偷袭行动后,美国军官对路透社记者说,这次偷袭哨所事件“已经开始把一直在空中进行的这场战争带到了地面”。
在这之后,科沙边界地区的战斗一直在继续。1 月 30 日清晨,一支由 MAX
—30 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卡塔尔车队,在海关吉一带遭伊军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支机动部队赶来增援,也遭伊军炮火猛烈打击。为避免伤亡,美军陆战队和卡塔尔装甲车队以及后来赶到沙特的军队,后撤了几英里。随后, 由美陆战队打头阵,以 A—10 反坦克攻击机和 A—6 攻击机以及“眼镜蛇”直升机进行空中支援,对伊军进行反击。经 5 个多小时的战斗,美、沙、卡军
击退了海夫吉外围的伊军,并包围了海夫吉内的伊军。至中午,约 4000 多名
伊军在 80 余辆坦克和装甲车配合下,攻击沙军阵地,力图解海夫吉之围,但在多国部队地空火力突击下未成。
当日下午,多国部队与伊军在海夫吉镇内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伊军始终顽强抵抗,直到 31 日,多国部队才攻占海夫吉。在 36 个小时的战斗中, 双方均有一定伤亡。
尽管伊军海夫吉之战并未取得多大战果,但英国军方发言人认为,这是为了试探多国部队的战备情况,确定其阵地位置;显示伊军士气;激怒多国部队,让其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投入地面战斗等。据称,伊军在科沙交界处距海夫吉 55 公里的沃夫拉集结了 5 至 6 个师,6 万余兵力,随时准备对付多国部队的攻击。
总观战局发展,多国部队始终左右着战场形势的发展趋势。美军不断增兵达 50 多万,加上其他盟国军队,多国部队总兵力达到 70.5 万人,与当面
战场的 54.5 万伊军相比,发动地面攻击已有相当大的取胜把握。然而,多国部队仍在继续执行轰炸为主的任务,力图把伊军彻底轰垮后再发动大规模地
面攻击。
为配合空袭,美军还动用大型战列舰攻击科境内的伊军阵地和防御工事。
1991 年 2 月 3 日晚和 4 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向位于科南部的伊
军地下指挥所发射了 7 枚重达 1.25 吨的重型炮弹;4 日晚,该舰又对科境内的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 6 轮轰击;6、7 日晨,“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再次向科南部的一个伊军炮营发射了 11 枚重磅炮弹。美海军还不断寻歼伊军水面舰船。2 月 2、3 日的 4 次海战中,即击伤击沉伊拉克至少 6 艘巡逻艇,毁伤伊军舰船共达 86 艘(只)。据称,伊拉克海军装备的 50 余艘主要作战舰艇大部被击沉击伤,剩余几艘,驶入伊朗水域避难。
战争进入第四周后,战局变化不大,多国部队仍对伊科境内的伊军地面部队阵地、防御工事、后勤补给线实施继续轰炸,力求利用空中优势大幅度削弱伊军实力,以减少地面进攻的伤亡。在空袭中,还出动大量武装直升机直接攻击伊军据点和装甲车辆。据称,仅 2 月 16 日的攻击中就摧毁了伊军的2 个据点、2 个雷达设施、1 个油库和几辆军用车。英军地面部队也继续用远程火炮和“多次发射火箭系统”攻击科境内伊军阵地。
截至,1991 年 2 月 16 日,海湾战争已持续了 1 个月,多国部队共出动
飞机约 75000 架次。在第三、第四周的轰炸中,平均每天出动 2500 至 2800
架次。在 30 来天的空袭和地面零星攻击中,据美方估计,摧毁了伊军 1300
辆坦克、800 辆装甲车和 1100 门火炮,占伊部署在科境内 4280 辆坦克、2800
辆装甲车和 3200 门火炮的近 1/3;还使伊在战前所拥有的 594 个加固的飞机掩体中一半以上完全被毁或不能再使用,在空袭中,多国部队宣称,仅损失战机 29 架。自 2 月 8 日至 10 日,切尼和鲍威尔赴沙特了解空袭战果与地面战争准备情况后,美国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其地面进攻计划,决定继续空袭一段时期。2 月 15 日,伊拉克虽然提出了有条件从科撤军的声明,美英均表示拒绝,使地面战争的危险步步逼近。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空袭,仍然坚守不出,并继续将战机向伊朗转移, 仅到 2 月 8 日,就有 147 架战机飞往伊朗避难。在反空袭中,伊拉克也加强了防空火力,有时甚至以防空导弹齐射。为报复多国部队的袭击,伊军还以火箭和地面炮火攻击沙特境内的多国部队,并继续向沙特东北部的石油化工基地朱拜勒、首都利雅得、多国部队重要据点宰赫兰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 导弹。
伊军为对付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还向沙特边界附近调去了一支数万人的部队。同时,加强了早已部署的保卫科威特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配备坦克和机枪的 10 万士兵及其背后的大片布雷区、反坦克壕和大面积带刺铁
丝网组成;第二道防线由 26 万名军人、90 门大饱和 1500 多辆坦克组成;第三道防线由 3 个装甲师加上数百辆 T—72 坦克组成,其中多数是受萨达姆直接指挥的共和国卫队的精锐部队。在这段时期内,伊军还在科威特城内埋地雷、修碉堡、挖战壕,准备必要时与多国部队进行巷战,使科威特城成为现在的“斯大林格勒”。显然,伊军准备与多国部队在地面战中决一雌雄。伊拉克官方报纸亦称,伊军准备打一场“以伊拉克的胜利而告终的、激烈的、打了就跑的地面战”。
面对美军和多国部队的狂轰乱炸,萨达姆还以生态战进行报复。据沙特方面报告,从 1 月 25 日开始,波斯湾水域的科威特沿岸出现了大面积石油污
染;实际上,前两天美军击沉了一艘据说是用作军事目的的油轮。据多国部队方面说,伊拉克恰好利用这次袭击制造了泄油事件。石油污染逐渐形成了长 50 公里、宽 20 公里、厚 10 厘米的黑潮带。滚滚黑油潮给沿岸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灾难。满身黑油的海鸟飞不起来,也游不动,成批成批地死亡。到1 月 28 日,估计流入波斯湾的石油已达 700 万桶。据多国部队的情报,石油
是从科威特的艾哈迈迪油泵站放出来的。该油泵站能够每天向油轮装 10 万桶原油。伊拉克方面说,石油泄漏是美国轰炸造成的。
1 月 26 日下午,美国出动 F—111 飞机用激光“智能,’炸弹对科威特沿岸的两个石油输油管道枢纽进行了轰炸,旨在封闭油井,抑制石油继续流入海湾。另外,美国、英国也相继派出了专家小组帮助海湾国家处理油污; 丹麦和瑞典合作,派出了一艘万吨级除油船奔赴沙特阿拉伯海岸帮助清除海上油膜。海湾有关国家也纷纷在其领海海域设置防油栅栏,以保护本国的海水淡化工厂。
美国军事官员及有关专家认为,伊拉克向海湾倾泻石油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军事目的。用其阻止和推迟多国部队在科威特沿海的登陆行动。
伊拉克企图必要时把石油覆盖的海面点燃,从而利用“石油火海”这个屏障阻止登陆舰只靠近科威特沿岸,使多国部队登陆计划破产。另外,利用油膜堵塞登陆舰船的进水管,破坏其动力系统,使舰船失去作用。同时,借以破坏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厂,使多国部队用水发生困难。
其二是政治目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国际社会施加压力,使之要求美国停止对伊拉克的进攻,牵制其军事行动。另外,伊拉克说,海湾的石油泄露是美国轰炸伊拉克油轮和科威特油田所致,旨在破坏海湾的石油资源。伊拉克企图以此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海湾地区进一步掀起反美浪潮。
美国军事和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家认为,伊拉克向海湾倾泻石油在军事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通过燃烧海上油膜阻止登陆行动是不可能的,因为点燃海上石油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比如相应的气候、油层的厚度等等。但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影响是巨大的。海湾地区将面临一场环境被污染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灾难。
在海湾地区共有 35 个海水淡化工厂,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朱拜勒工厂是该地区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该地区 1/3 的饮用水都由该工厂提供。专家们认为,石油与海水接触之后产生两种有害物质:一种是碳氢化合物,它大量进入饮用水后即可致人死亡;另一种就是黑色球状粘性物,它可直接阻碍海水淡化工厂机器设备的运转,不能生产出日常食用水。海水淡化工厂一旦关闭, 该地区的 1800 万人口的大多数将面临断绝食用水来源的危险,大约 10 万多国部队人员也将遭到同样的厄运。
与此同时,海洋生物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威胁。在海湾水域生存着鲸鱼、海豚、海龟、海鸟和珊瑚等一系列海生动植物。由于石油不断倾泻,造成了严重的海水污染,许多有害化学物质直接危害着海洋动植物的生存。当时在海湾一些岸滩已经出现被污染致死的海鸟和鱼类。这将严重破坏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海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也将影响将来该地区的渔业发展,许多国家的经济将会因此遭到破坏。
因此,事件发生后,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反应强烈,美国和西方国家以及国际环保组织强烈谴责伊拉克。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这种做法令人感到“恶心”,“是绝望的表现”。五角大楼发言人威廉斯称,这是“环境
恐怖主义”。国际环保专家则认为,此举给波斯湾地区生态平衡带来的灾难, 可能几十年都无法消除。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有关的海湾国家都紧急行动起来,用塑料漂拦网和吸油管等清除污染。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防石油污染专家,纷纷云集海湾,寻找制止油泄进一步扩大的对策。
海湾多国部队在 1 月 26 日晚用“灵巧炸弹”炸毁了这个输油泵,第二天又用巡航导弹和轰炸机再次攻击了这个油泵站,使之减少海湾泄油。而伊拉克方面对这件事也给联合国写信,指责是美国飞机轰炸伊拉克的两个大油库才使大量原油漏入海中。对此,美国军方发表声明说,萨达姆以倾泄石油企图设置一条石油防御带的阴谋绝不会得逞,这种做法不会给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造成任何影响。
萨达姆的另一个战略就是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和阿拉伯人在全世界各地打击美国和西方的利益,展开全面报复。海湾战争爆发之时,西方各国都如临大敌,全面加强了戒备措施,重点是政府大厦、军事机构、繁华的公共场所和机场、海关等。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驱逐了伊拉克使馆的大部分外交官。一些有亲伊拉克倾向的阿拉伯人也被驱逐。美国泛美世界航空公司,甚至从战事开始后就干脆拒绝伊拉克人登机。尽管如此,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益的恐怖事件还是层出不穷。西方情报部门认为,伊拉克指挥着一个遍及全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网。美国联邦航空局已通知各国航空公司,它丢失了 140 个埃塞俄比亚护照。
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的 1 月 6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就发出了“把战争推向全世界”的威胁。在战争爆发前的两天,恐怖活动就在海湾以外拉开序幕。1 月 15 日,一名恐怖分子驾驶汽车冲向美国驻巴拿马使馆,向使馆内投掷两颗手榴弹后驾车离去,使馆财产受到严重破坏。事后,恐怖分子给巴拿马电台打电话,声称这起爆炸事件是他干的,并说其目的是对美国可能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一种警告。1 月 16 日,美国驻厄瓜多尔使馆也遭到了类似的袭击。
1 月 17 日,战争爆发后,恐怖活动急剧升温,盟国在各地的利益受到严
重挑战。仅在战争爆发后的 24 小时里,便发生了 6 起爆炸事件,其中包括美
国航空公司在新德里的售票大楼被炸。1 月 19 日和 20 日,设在贝鲁特西区的英国银行遭到恐怖分子的几次枪击。1 月 20 日,一枚火箭炸弹在意大利驻黎巴嫩的大使馆发生爆炸,建筑物遭损,电线被炸断。同日,美国在菲律宾的托马斯·杰弗逊文化中心也发生了爆炸事件。1 月 21 日,北约组织在伊斯坦布尔的后勤补给办公室又被炸毁。此后,英国在安曼开设的银行、法国驻黎巴嫩的大使馆、美国在伊斯坦布尔的公司、美国在加尔各答的大使馆相继响起了爆炸声。人们认为,萨达姆期望破坏活动达到的目的与其说是破坏建筑设施,不如说是对美国及西方国家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 1 月 17 日战争爆发到 31 日,全世界共发生了针对西
方的恐怖事件约 70 起。到 2 月 5 日,针对美国的恐怖事件已达 100 起左右。美国政府已从中东、北非各国撤退侨民。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恐怖活动会更加激烈地进行。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这些接连不断的恐怖事件,是萨达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伊拉克在 1 月 18 日制定的策略中,有一点就是开展恐怖活动。萨达姆和他的复兴社会党要求穆斯林攻击多国部队成员国以及沙特、科威特的“权
益、设施”。萨达姆还呼吁“向侵略者的财产放火,不论侵略者逃到世界上哪个角落都对他们穷追不舍”。美国报纸认为,人们对萨达姆的名言“战斗将在全世界展开”、“全世界都是战场”、“让美国人血流成河”等,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事实也确实如此,西方军事战略专家认为,自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1
月 17 日开始空袭伊拉克以来,萨达姆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物质手段同美国进行周旋。其中主要有以下十种战术策略:
——一曰政治战。伊拉克始终把解决海湾危机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联系起来,强调伊拉克同多国部队的战争是一场“保卫阿拉伯民族最高利益的圣战”,从而在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中赢得了一定的支持。
——二曰宣传战。开战后,伊拉克故意让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CNN) 的电视记者继续自在伊拉克进行电视采访,并不断向世界播出电视画面,后来又允许西方记者轮流到伊采访,以西方记者现身说法去影响西方公众。如西方记者关于多国部队轰炸平民目标的报道,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曰神经战。把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恐怖行动,作为三张“王牌” 握在手中,“引而不发”;反复宣传地面战可能使美军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强调战争势必持久化,勾起了美国人对越战的可怕回忆。
——四曰迷惑战。用塑料和木板伪造大量飞机、导弹及发射架,并从国外购买大量充气坦克、充气战车等布置假目标,诱惑敌军上当。据苏联侦察卫星的情报表明,多国部队摧毁的导弹发射架、飞机,坦克、化学工厂,80
%是假的。
——五曰地道战。空袭开始后,伊拉克采取避敌锐气、保存实力的做法, 把绝大部分飞机、坦克和精锐部队都隐藏在坚固的地下室里。
——六曰地雷战。在科威特南部的第一道防线设置有数公里宽的地雷带,在科威特沿海布有水雷带,已有多艘美国军舰触雷受损。
——七曰石油战。在前沿阵地修筑防坦克壕沟,灌满石油,准备“油炸坦克”;在海上倾倒石油,准备“火烧战船”。这是一种新型的石油战。
——八曰导弹战。不时地向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及巴林等国发几枚“飞毛腿”导弹。导弹战目的有二:一是试图把以色列拖入战争,以改变战争性质;二是要表明伊拉克仍有战斗力。
——九曰游击战。在前沿不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多国部队,打了就跑。海夫吉战役就是一例。
——十曰外交战。战前先与伊朗媾和,稳定侧翼。2 月 15 日又抛出有条件撤军建议,并配合苏联发起新的一轮外交攻势。
与伊拉克“战斗之母”行动相对阵的是美国的高科技电子战。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