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边境贸易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本区西北连接云贵高原,南濒南海,四周山岭绵延,中部溶岩丘岭和平原广布。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 3/4,平原约占 1/4。南部沿海海岸曲折, 港湾和岛屿众多。全区地形可分力桂东北山地(南岭山地一部分、长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桂中岩溶丘陵与平原(中原盆地和岩溶谷地及平原)、桂西山地丘陵(位于大明山、都阳山的东麓以西,右江河谷以北)、郁江流域平原和丘陵(百色至梧州附近一狭长地带的冲积平原)、桂西南岩溶低山与丘陵(右江谷地以南,左江谷地以西)、桂东南低山丘陵(玉林附近与广东接近地区)6 个区域。境内山地连绵,主要有九万大山、大苗山、天平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诸岭、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等。山脉多在 1000—1500 米左右,资源县西南的主峰苗儿山,海拔 2142 米,是广西的最高峰,设有苗儿山自然保护区。广西是我国石灰岩分布最广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多石林、岩洞、伏流。
本区河流较多,水量丰富。绝大部分河流属珠江水系,仅东北角属长江水系。珠江干支流为本省重要河流,正源上游称南盘江,入境后称红水河, 黔江、污江至梧州始称西江。桂江源出苗儿山,上游称漓江,在接近湘江上源处,秦代凿有灵渠,历史上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通道。漓江从桂林至阳朔,长 82 公里,婉蜒于岩溶峰林之间,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郁江为西江最大支流,有左右江二源,汇合后称邕江,横县以下称郁江。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全区年平均气温 17℃—23℃之间,大体南高北低,1 月最冷平均气温6℃—15℃,极端最低气温—8.4℃;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4℃~28℃,极端高温 42.5℃。各地无霜期长 300 天以上,沿海地区全年无霜。全年平均降水量 1250~2700 毫米。全年降水 80%集中于 4~9 月,易形成旱涝灾害,冰雹、台风也是主要灾害。
全区矿产种类繁多,蕴藏量大。锰和水晶矿储量居全国第一,锡储量在全国也居重要地位。近年在平果和田阳一带发现铝土矿,储量大,品位高, 已进行开采。北部湾海底石油储量约为 3.5~5 亿吨。石灰石分布极广,质量
优异,是建村、电石的良好原料。沿海盛产海盐。广西木材,以柳杉、银杉为著名。北部湾为优良热带渔场之一,盛产石斑鱼、红鱼、大虾、鱿鱼等水产。北海、合浦一带所产“南珠”是世界名珠。
(二)人文条件
中越边境贸易历史悠久,从公元 968 年越南独立后,中越边境贸易发展
至今已有 1000 多年。今凭祥友谊关早在宋代就成为中越“国贡道”,成为边境贸易的集散地。两国边民同属壮(岱、依)、汉(华)、京、瑶族,风俗习惯、语言相似,通婚历史久远,跨境而居,力中越边境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中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越南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国内外政策并实行对外开放,80 年代末中越关系的不断改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西已建立轻工、卷烟、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煤炭、制茶、邮电、电力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广西是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已种植橡胶、咖啡、胡椒、剑麻、香茅及多种水果。沙田抽、桂圆以及八角、茴油、桂皮也是广西特产。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林、牧、副、渔业。本区交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的交通运输网。铁路有湘桂、黔桂、枝柳、黎湛、南防、南昆等于线,沟通了与中南、西南等地区的联系,湘桂铁路可直通越南。公路运输也较发达。这些均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越南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日用消费品等商品奇缺,但有较多的农副产品和各种原材料,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丰富而原材料短缺,双方这种经济差异,使中越两国在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及消费水平方面形成互补性,为中越发展边境互补贸易,实现经济互补,提供了直接条件。
中越两国为发展边境贸易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有利于两国边境贸易迅速发展,并使广西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