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边境口岸城市——丹东
(一)概述
丹东市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北与本溪相接,西与鞍山、营口相邻,西南邻大连,南滨黄海,东南濒鸭绿江。与朝鲜慈江道、平安北道及新义州市隔江相望。丹东市同朝鲜沿江界线长 210 公里,有铁路、公路、水路连接朝鲜腹地,是连接朝
鲜半岛与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丹东市辖元宝区、振兴区、振安区 3 个区和
东沟县、凤城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 3 个县。全市总面积 1.9 万平方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526 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281.6 万人(1991 年),其
中市区人口 64.7 万人。民族有汉、满、蒙、回、朝等 29 个民族。1988 年 3
月丹东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1992 年 7 月 2 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丹东拥有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较突出的优势。
丹东口岸已有 100 余年的历史。早在 1882 年清政府就开通了丹东港,开始与朝鲜等国通商贸易。1906 年丹东设“开埠局”,成为贸易商埠。1907 年丹东港正式辟为贸易港,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对外贸易口岸。
丹东资源相对丰富,已发现矿藏 57 种,铅、锌、铜、硼、玉石、大理石
等已开发利用矿产 31 种。土地、森林、水资源也较丰富。草莓、猕猴桃、板粟、山楂等是丹东地方名优土特产品。此外还盛产柞蚕、烟草。
丹东四季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自然景色秀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也很独特。
丹东已形成以轻纺、电子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生产数千种工业产品,其中优质产品 300 余种。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延伸到沿江 100 多公里的边境(海)线上。市内万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和长途微波通讯已开始使用, 程控电话装机达 4.2 万门。
丹东目前拥有各类口岸 6 个,设立完整的海关、商检、卫检、动植检和边检等联检部门。
(二)边境贸易与边境服务贸易的发展
195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丹东地区同朝鲜开始发展政府间的边境贸易, 并于同年由辽宁、吉林两省代表中国政府问朝鲜政府签订了《关于中朝两国边境地方贸易议定书》。边境贸易自 1959 年开始持续到 1967 年中断。1982 年以后又恢复同朝鲜的边境贸易往来。这期间,1961 年初丹东市政府在市商业局设置了边境贸易科。截止到 1970 年 7 月,10 年间累计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额 3700 万元。80 年代初期,组建丹东市边境贸易公司,以后发展为辽宁省边境贸易公司。目前,虽然全市拥有进出口权的边境贸易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只有 6 家,但是挂靠国家、省市各类进出口公司从事边境贸易活动的商
社、生产企业、委托代理公司等已发展到 160 余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边境贸易的格局。自 1988 年以来,丹东市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 平均以年递增 13.20%的速度增长。1992 年全市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500 万美元,其中对朝鲜进出口贸易额达 4505 万美元,相当于 1988 年以前 16 年的对朝贸易进出口总额。1992 年国务院同意在丹东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 又进一步推动了丹东的对外开放。
丹东最初的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仅限于纺织、轻工商品,由于边境贸易经营范围的扩大,出口商品品种扩大到粮油食品、家用电器、车辆、机械设备、医药、化工等十几个大类近 500 个品种。进口商品也由最初少数的几个品种扩大到木材、钢材、液化气、水泥、运输机械等上百个品种。
边境商品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国际边境服务贸易,尤其是国际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丹东市积极开展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边境省区的横向经济协作,分别在黑河、绥芬河、同江、珲春和满洲里等各主要口岸建立边境贸易分支机构,开拓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贸易市场,并在境外组建合资企业。在正式签订境外建合资企业合同、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的基础上,先后在朝鲜、俄罗斯等国开办中国餐馆、中医诊所、台营商店以及其他生产实体。
丹东的中朝边境旅游业也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服务贸易。1988 年以来,相继开通了“丹东——新义州一日游”、“丹东——妙香山三日游” 和“丹东——平壤四日游”等国际边境旅游线,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例如 1992 年通过丹东边境口岸赴朝旅游的中外旅游者近万人次。此外,近年来丹东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也很快,两国边境居民探亲旅游出入境人数达 36000 人次,双方边民入境携带行李物品约 320 吨,出境携带行李物品约 1000 吨,总金额达 980 万元。
总之,由于丹东市直接与朝鲜接壤,所以该口岸城市边境贸易的发展, 基本上反映出辽宁省边境贸易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