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逐步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

毛泽东从改变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到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轨道,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大致有这样三步:改变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明确以“阶级斗争为纲”,将“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向极端。

1953 年 11 月 4 日,毛泽东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时,批评了“确保私有”的提法,首次提出了“纲举目张”。他说,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提起了这个纲,各项帮助农民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一切都有统属了。他明确提出农村工作要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为纲,以收纲举目张之效。对于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这样明确地讲。

1957 年 9 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以后,从

整个工作部署来说,还是强调发展生产力,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 年 5

① 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 522 页。

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公布了改变主要矛盾,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运动。当时,从毛泽东本人到整个党中央, 都以主要精力抓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需要指出以下三点。

第一,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搞生产力发展的大跃进,是在反右派以后展开的,是在政治空气很强烈,政治压力很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第二,大跃进是以大辩论开路的。辩论什么?无非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观潮派、稳健派、秋后算帐派等等,政治压力也是很大的。

第三,在大跃进过程中,贯彻了“拔白旗,插红旗”。谁不积极,谁敢于讲一点不同意见,就可能被作为白旗被拔掉(停职反省),而那些说大话、吹牛、弄虚作假的人,可能被插上红旗,受到表扬重用。“白旗”意味着资本主义,“红旗”就是社会主义。

所以,在大跃进运动中,政治气氛还是相当紧张的。但总的说来,主要还是搞经济建设。

1958 年的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是毛泽东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一步。

大跃进遭到严重挫折,本应从经济规律上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但彭德怀认真地提出批评意见以后,毛泽东非但没有虚心听取,像张闻天提出的着重“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原因,深刻地进行总结,却立即将彭德怀的意见上升为政治问题,阶级斗争问题。

毛泽东说:“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 10 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要斗 20 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对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提的意见,采取这样的态度,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但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这件事。

第一,对彭德怀的批判是毛泽东主要矛盾思想的第一次实际运用。为什么彭德怀对实际工作,主要是经济工作提出一些批评意见,毛泽东要上升到阶级斗争高度,作为阶级斗争看待?很明显,这是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的观点在起作用。按照毛泽东一贯的思想,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抓住了纲,目就张起来了。因此,当大家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和分寸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时,庐山风平气清。当彭德怀提出的意见超出了毛泽东掌握的允许的分寸时,他立即警觉。这时,他的主要矛盾的观点就起作用了。这同三年前(1955 年)对待邓子恢在农业合作社发展速度上的不同意见,情况极为相似。那时,毛泽东的思想很明确,在农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题,是纲,纲举目张。当邓子恢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毛泽东处于僵持状态时(在党内高层这也是空前的现象),毛泽东就很自然地将这看作是严重事件,把邓子恢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他就要抓纲了,就对邓子恢进行大规模的批判。不过,那还是限于农村问题。这一次对彭德怀是作为全局性的问题。当然从农村问题抓纲到全局性的抓纲,这是符合毛泽东的思想逻辑的。

第二,对彭德怀的批判是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 是他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轨道的重要一步。庐山发生的事情属于党内政

治生活的范畴,而毛泽东却说是阶级斗争,这就是说,党内也存在阶级斗争, 把阶级斗争引进党内,这是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这种斗争的长期性,要到阶级完全消灭,这就意味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是这样。庐山会议以后,在全党范围内反右倾、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据说,被重点批判和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共产党员,有三百几十万人。①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定为右派的人数。从此以后,就逐步在全国更广的范围内抓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1962 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标志着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完全形成。

这次会议共开了两个多月(包括预备会议),议题很多,按原定计划, 主要是讨论农业、粮食、商业等问题,重点是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问题, 但毛泽东认为,不抓普遍的问题,只抓具体问题,会议展不开。毛泽东讲的普遍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阶级斗争问题。毛泽东说,离开阶级斗争就不能说明问题。不讲阶级、阶级斗争,就没劲了。这既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观点,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在这个会上,毛泽东多次讲阶级、形势和矛盾。他自己后来说是重提阶级斗争,实际是进一步强调阶级斗争。

毛泽东讲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和观点,集中反映在经过他反复修改和最后审定的会议公报中。在这个公报中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公报还说:“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在这个会上,毛泽东还说:阶级斗争我们必须从现在就讲起,年年讲,月月讲,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讲,开一次大会就讲,使全党提高警惕,使我们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毛泽东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党内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上。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把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正式确定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已提出了要点,也可以说,已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标志着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 思想的完全形成。

虽然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分开一个工作问题,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决不要因为对付阶级斗争而妨碍了我们的工作。要把工作放到第一,阶级斗争和它平行,不要放在很严重的地位。①把阶级斗争和工作不分主次地平行,是不可能的。把阶级斗争放到工作以后的次要地位,更是不可能的。既然把阶级斗争讲得那么严重,而且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就批判了所谓的“黑暗风”、“翻案风”,批判了彭德怀、习仲勋等人,气氛搞得很紧张,谁还敢不重视阶级斗争呢?

1958 年批判彭德怀,虽作为全局性的问题,但是在党内进行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公开提出来了,造成了全社会的紧张。

在实践上,1963 年初,毛泽东就亲自布置开展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870—871 页。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1103 页。

动。所谓社会主义教育,就是搞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以后明确重点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后,又搞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 在学术界,在文艺界,在整个思想战线,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的批判。毛泽东还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到 1965 年 1 月,发布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文件。这个文件对全国阶级斗争的形势是这样估计的:“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这个文件还说,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这是十几年来我党的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这个文件向全党明确提出,要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这个文件第一次创造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个概念。

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理论上实践上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了, 已经完全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而且,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全国工作会议纪要)这些文件表明,好比飞驰的列车驶入下滑的轨道,已经无法逆转,只能以加快的速度向前冲,其后果如何,已不容冷静思考了。

“文化大革命”将“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向了极端。十年“文化大革命”, 是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讲的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进一步展开,并付之于实践的过程。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详细情况和发展过程,这里不必赘述。仅从阶级斗争角度,略作评析。

“文化大革命”把“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向极端。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

从理论方面来说,首先是认为,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九大党章)。这比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论断又前进了一步。八大二次会议认为,在整个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阶级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九大党章总纲则延伸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样,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要永远地搞阶级斗争。而且,阶级斗争是如此严重, 不是一般地搞,必须放在纲的地位。其次,不仅社会上到处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反右派斗争时,毛泽东说,战场既在党外, 也在党内。“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战场主要是在党内,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且是党的最高层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再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阶级斗争,也要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那样,搞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个大革命的目标也是夺取政权。还有一条,共产党也应当建设成搞阶级斗争的党。毛泽东发出了一个建党纲领:“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一段文字共 50 个字。当时叫做 50 字建党纲领。其实质在于,要把共产党建设成为搞这样一种所谓阶级斗争的先锋队。

以上只是列举最主要的几个理论观点。这几点足以说明,在理论上,话已经说到了极端,不可能再升级了。

从实践方面来看,一是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明确地把经济

工作、发展生产力放到了次要地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搞“批判唯生产力论”,把正常的经济工作,发展生产的活动,叫做反对革命的唯生产力论。又提出,政治可以冲击经济。最明显的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 明确地规定了革命(即阶级斗争)与生产的关系,要通过抓阶级斗争来促生产的发展,这就是纲举目张。二是搞了全面内战,就是天下大乱。毛泽东认为,可以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而且要七八年搞一次。实践已经证明, 可以把天下搞得大乱,但决不会自然而然达到天下大治,只要搞“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天下大治。三是,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搞夺权,在中央打倒了国家主席、党内第二把手及以下的一大批领导人。这也是到了极端, 不可能再升级了。

毛泽东曾经作过这样的回忆,在 1920 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 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①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及有关文章,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各阶级的特点,阶级关系状况,据此制定了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又需要写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对此, 毛泽东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这篇文章没有写好。这里面,是有深刻的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