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资本主义邀路的几次尝试

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合乎规律地登上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当然这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近代中国,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并且付诸实践。毛泽东对此作了概括。他说:当时的中国先进人物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 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①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有不少人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振兴国家的主张,并为此而奋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次。

第一次,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编》。

洪仁玕不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由于没能赶上太平天国起义,逃到香港。他在香港接触了资本主义文明,自己又好学。以后,他转辗到了南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负起了在天王领导下“总理朝政”的重任。

洪仁玕被封为干王后不久,就根据他在香港时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写出了《资政新编》。这是一个纲领性文献。他在这个纲领性文献中提出了“兴器皿技艺”,“兴宝藏”,“兴车马之利”,“兴舟揖之利”,主张建立近代工业,开采矿藏,发展近代交通(他具体提到“火轮车”、“火船汽船等)。他还主张准许外国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发展科学技术。他提出要“兴银行”,“兴邮亭”,“兴各省新闻官”,“兴医院”,“兴保人物之例”, 主张办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银行、邮局、新闻、医院、保险等各项事业。洪仁玕还主张废除“卖子为奴”,“准富者请人雇工”。洪仁玕虽没有明确阐

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470 页。

述中国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他这一套主张,是模仿资本主义的。而且, 他在思想上明确他说,“事有常变,理有穷通”,应该“审时制宜,审视而行”,意识到了中国社会的制度必须变革,必须向前发展。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对《资政新编》的每一条都表示同意,并将这个文献作为太平天国的“官书”刊印。这表明了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是很可贵的。但是,由于太平天国很快走向失败,这个纲领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资政新编》以“善辅国政,以新民德”为目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救国救民方案。

第二次,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还没有什么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洪仁玕只是在香港接触了资本主义文明而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主张。到了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 19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映初步发展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主张变法维新,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钞法,办铁路,办机器轮舟,开矿, 铸银,办邮政等所谓“富国之法”。他们还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这些变法维新主张,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经济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时,中国刚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面临着被瓜分的空前危机。康有为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当时中国的危急形势说:“俄北瞰,英西欧,法南瞬,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他们举的是救亡的旗帜。他们认为,实行维新变法,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以它们为模式发展经济,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维新派依靠幼弱的光绪皇帝搞改革,即史称的“百日维新”,在帝国主义支持的顽固守旧派打击下,很快失败了。历史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救国,根本不行。

第三次,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是近代中国在民族资本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上,一次有理论、有纲领、有政党领导的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孙中山从 1894 年建

立革命组织起,到 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经过了长达

17 年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机构,理应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推动者。南京临时政府也确实颁布了一系列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法令,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封建势力的新代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很快窃取这次革命的果实,继而扼杀了这次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进一步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救中国走不通。

孙中山生于 1866 年,毛泽东生于 1893 年。孙中山比毛泽东大 27 岁。但在革命形势发展较快的近代中国,孙中山与毛泽东却属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物。分析一下他们的经历和思想,特别是他们二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态度,是很有意思的。

孙中山长期在欧美从事革命活动,他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说和主义, 其中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他对社会主义的学说早就有所了解。孙中

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吸收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所谓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起来叫做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鉴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弊病,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主张而创立的。对此,孙中山自己多次作过说明。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① 孙中山说:“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所以我用民生主义来替代社会主义,始意就是在正本清源, 要把这个问题的真性质表明清楚。”②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否科学,是另一个问题。他认真研究过并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作为创立民生主义的养料,却是事实。除孙中山外,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有不少人接触和介绍过社会主义。中国同盟会的理论家朱执信,对社会主义作了许多研究。朱执信说,社会主义各派有异同,学说也是变化的,与圣西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的学说,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他认为,在马克思以前, 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主义者大有其人,但只有马克思“能言其毒害之由来, 与谋所以去之之道何自者”。朱执信指出,欧洲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发生的社会革命,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不合理,社会财富的悬隔,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他还指出,中国也同样存在着这种革命的因素。

从上面的材料说明,孙中山等人对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了解不但大体正确,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虽然从政治上看,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但他们不像欧洲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那样,对社会主义采取敌视态度。他们在感情上是同情社会主义的,在思想上部分地吸收了社会主义。不过,他们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者,并不认为社会主义是救中国之路,就是说,他们没有选择社会主义作为救中国之路。过了不久,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就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人物,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救中国之路。我们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些现象,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这种过程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