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人民公社和“五七指示”看毛泽东的空想模式

1958 年上半年,在鼓动起来的大跃进形势下,一方面根据错误虚假的情报,以为生产力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发展,另一方面,又考虑采取措施,使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大跃进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考虑问题。

考虑生产力如何更快地发展,就要考虑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觉得办大社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早在 1953 年,毛泽东就主张办三四百户的大社。到了大跃进中,他对办大社的兴趣更浓。在那个年代,下面往往是顺着领导人的意图,走得更快更远。在实际上,有些地方已办了千户以上、甚至三千多户的大社。

从对生产力发展的极度夸大估计和设想,考虑到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又很自然地延伸到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想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建立的问题。这就是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的思路,或者叫思想轨迹。

据说,1958 年 2、3 月间,毛泽东和陈伯达谈过一次话,说乡社合一, 将来就是共产主义的雏形,什么都管,工农商学兵。①刘少奇在 1958 年 6 月也提出,三四十年即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 现在就要开始试验。7 月 16 日,《红旗》杂志发表陈伯达的文章《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意图:“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 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织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设想,未经毛泽东同意,陈伯达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里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结构问题,明确说办公社是方向。

1958 年 8 月上中旬,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主要是看大社。在徐水,他肯定了当地搞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一套做法, 并同农村干部和农民一起,畅想未来的幸福社会情景。随即,中央便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在山东和河南,则肯定了大社的名称叫“人民公社”。这样,毛泽东就基本完成了对中国未来社会结构的设想,立即于 8 月 17 日在北

戴河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到 1958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734 页。

年 9 月 29 日,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了公社化。除西藏外,全国 27 个省市自

治区共建立人民公社 23384 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 90.4%,有 12 个省达

到了 100%。到 1958 年 10 月底,共办农村人民公社 26576 个,参加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99.1%。可以说,彻底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建立人民公社这一件大事,思想酝酿的时间很短,1958 年 8 月上中旬到河北、河南、山东视察的 10 来天,是决定性的一

段。人民公社也没有像农业生产合作社那样,进行试办。毛泽东 1958 年 8

月 4 日和 5 日在徐水视察,中央 8 月 6 日到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到 8 月 17

日北戴河政治局会议开幕,相隔仅 11 天。11 天的试点是不可想象的。从 1958

年 8 月 29 日北戴河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

议》,到 10 月底全国彻底实现人民公社化(99.1%的农户入社),实际时间仅仅两个月。其速度之快,也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历史罕见的一哄而起。

毛泽东当时说,办人民公社,要试,不要一哄而起。但他又说,群众要搞,也不能压,压就要犯错误。他认为,搞公社这个东西,没有初级社那样多的危险。关键是初级社,由私有变公有。在合作社基础上搞公社没有那么多困难。他当时有充分的自信。他说,共产党的话,过去讲的:抗日,打蒋介石,土改,合作化,都灵了,农民相信。这次提出办公社,农民会很快接受。①事实确实如此。当时,共产党,尤其是毛泽东在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可以一呼百应。但是,要补充两点,一是毛泽东所说的群众要搞,实际是干部要搞,首先是中高级干部要搞,他们打着群众的名义,二是巨大的政治压力,使得人人都得往前奔。

上面的叙述也说明,人民公社化神速实现,是符合毛泽东的意图的,甚至可以说,是他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需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充分发挥了威望的作用。

在人民公社还没有普遍办,毛泽东就在北戴河会议上对人民公社作了理论概括。他说,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 农林牧副渔。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那里将会逐渐没有政权。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标志着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进一步破坏。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他说, 有一个文件讲,第三个五年计划过渡到共产主义(不单是农村,还有城市), 我加了“第四个”三个字,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然太短了。①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论断,用修饰了的语言写进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对有些问题写得更明确,也更理论化。这个《决议》说,经过三四年或者五六年,公社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然后再经过多少年,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国家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已经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时候,我国社会就将进入各尽所能、各取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744 页。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742 页。

所需的共产主义时代”。这个《决议》认为,人民公社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过了 3 个月以后,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不但肯定了北戴河会议决议中的分析和论断,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确他说,“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组织的基层单位。”“现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

我们说,人民公社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空想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离开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这一基本事实构想社会主义。

1957 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仅 142 元。农民的处境比土地改革以前有很大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土地改革以后, 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就搞初级社,初级社容纳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发挥就搞高级社,不少地方从个体直接搞高级社,生产关系形式远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很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接着,又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以为这样就能使我国生产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实际上, 从物质方面讲,机械化远远跟不上大公社的需要,化肥、农药、良种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远跟不上。从软件方面看,干部缺乏领导管理的经验,农民缺乏思想准备,适应不了人民公社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另外,那种“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做法,既违背了经济规律,也不合人情,根本行不通。所以,这种模式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注定是空想。

第二,这种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社会组织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应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

而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阶段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当时在我国,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优势地位,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很低。毛泽东所设想的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实际上只能以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为基础

(在我国,当时只有沿海某些地区和大城市周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稍高一些)。在我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人民公社,实际只能是一个个封闭的社会细胞。每个社会细胞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平均的生活,相互问的经济联系很少。这样的社会组织,同建立在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相去太远。而且,这种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注定只能是一种空想模式。我国人民公社很快退到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同原来的合作社差不多的状态, 而且,采取行政和政治力量加以维持,还是相当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一下就抛开了这种社会模式,这决不是偶然的。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现象,极其相似。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①毛泽东设想的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同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设想的,同样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两司马”、两者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本书第一章,已简要地作了介绍,这里再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下。

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农民英雄们,于 1851 年 1 月 11 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

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长驱直下,于 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以后,很快发布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 年版第 1 卷第 291 页。

了一个文件,叫做《天朝日亩制度》,实际是他们的纲领。这个纲领中,宣布了他们建立新社会的构想。

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五人为一“伍”,设一“伍长”;五伍为一“两司马”,四个“两司马”为一“卒”,设“卒长”;五个卒为一“旅”,设“旅帅”;五个旅为一“师”,设“师帅”;五个师为一“军”,设“军帅”,每一军帅管辖 13156 人。在太平军中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的供给制度,过的是军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这种制度对维持军队的战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成了太平天国领袖们构想新社会的依据。①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公有制。未来的社会结构,则按照太平军的组织系统, 每 13156 家为一军帅统管,在军帅下也按军队组建方式,设师帅、旅帅,各辖与军队人数相当的若干家。社会基层组织则称之为“两司马”。一“两司马”25 家。这 25 家又分为五个伍。这个由“两司马”统管的 25 家,是一个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也是他们理想的公有制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规定: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残疾者,“皆领国库以养”。还有,“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另一方面,这个以“两司马”为首的 25 家,不仅是一个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还是一个执行文化教育、武装自卫、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单位。每 25 家要设立一个“礼拜堂”,由“两司马”在那里“教读圣书”、“听讲道理”。还设立类似民兵的组织,“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时参加杀敌捕贼,无事时为农耕田。

太平天国领袖们设想的社会,是以“两司马”为基层单位,这个基层单位,是农、工(手工业)、学、兵相结合,由于实行供给制,所以没有商。这个“两司马”与政也是合一的。同我们 50 年代办的人民公社相比,除了规模小得多,没有商这两条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是相似的。这并不奇怪。在中国这同一块土地上,相距 105 年,出现相似的事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研究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人民公社加深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太平天国的这一套,是历史学界公认的空想模式。这一套办法在有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实行的结果又怎样呢?

有一位家在江苏南京附近的新四军老战士,写了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祖父的经历。据他说,太平军到他家乡时,他祖父十一二岁。大家都把太平军叫“长毛”,都害怕“长毛”。祖父对他讲,当时听人说,“长毛”每到一个村庄、先把村子四周包围,然后进村将青年壮丁编入队伍,粮食也尽数收去,统一管理。他们把清朝的地保等等一律废除,看村庄大小, 每 25 家设一个“两司马”统一管理。一天煮三顿饭,每家都去领。开头吃干饭,十几天后吃稀饭,越往后粮食越匮乏,三顿变成两顿,两顿又减到一顿。最后粮食吃光了,大家就开始流亡。①关于这个材料,本人曾写信给作者,询

① 见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第 120—121 页。

① 见《管文蔚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问回忆是否有误。因为这个情况很重要。蒙作者写信回复,说这些情况确系祖父对他所述。我看了这个回忆,自然想起 1958 年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做法。其情况其结果同这个回忆所讲的,也很相似。这充分说明,太平天国搞的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空想模式是行不通的。我们的人民公社这种空想模式,当然也是行不通的。这也可以说是鉴古知今吧!

人民公社办起来以后,很快就退到队为基础的格局,但毛泽东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他不但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政治的手段,维护人民公社这一套,而且,思想顺着这个路子,继续向前延伸。这种思想延伸的结果,就集中反映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

1966 年 5 月 7 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从解放军的建设讲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结构。这封信说:

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 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 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以上是对军队建设的构想,但并不限于军队。这封信说: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这封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人民日报》1967 年 5 月 7 日社论)。因为这封信写于 5 月 7 日,便叫做“五七指示”。

从这封信反映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构想。当时,《人民日报》的社论作了概括:“无论是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农民、学生,还是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都要批判资产阶级,都要以本业为主,兼做别样”。毛泽东在这封信的结尾说:以上这些,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 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

第一,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也就是要把军队中几十年来的那一套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发展。这里当然包括军事共产主义的一套东西。1958 年建立人民公社时,毛泽东讲到人民公社是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进一步破坏时,就以军队为例。他说,我们的军事共产主义,是生活平等,搞供给制,军民一致,官兵一制。过去,军队一个“花”(军衔)都没有,可把

蒋介石打垮了,把日本人也打走了,打美国人的时候也没有“花”。①“五七指示”的实质,就是要坚持这些东西。

第二,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这样做了。可以认为,这首先是指人民公社。现在,要普及到各行各业,但不都叫人民公社,叫“大学校”,当时大家都叫做“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第三,有所发展,这封信已经体现出来了。主要是突出了学政治,突出了批判资产阶级。这同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文化大革命”是直接联系的。

所以,“五七指示”是人民公社模式的理论化、理想化,也是深化。把全国办成一个封闭的大学校,过着自给自足的、平均主义的军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这是空想模式的发展。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初提出这个社会蓝图,是想通过“文化大革命”使之成为现实的。“文化大革命”的必然失败也决定了这种空想模式决不可能成为现实。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们在上面所说的空想因素和空想模式,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存在某些不科学认识而造成的失误,这同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原则区别之一,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认为无产阶级有力量自己解放自己,而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受苦受难者,因此,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我们则依靠党的领导,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创造新社会。

原则区别之二,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的条件下形成的。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这样的历史条件,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我们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我们的空想因素和空想模式是在探索中出现的若干失误,不能把树木与森林相混淆。

① 参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 7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