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实践社会主义,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很少看到毛泽东的正面回答和阐述。在 1953 年 12 月发布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修改定稿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大致就是如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以后,周恩来于1953 年 9 月 8 日在政协会议作报告,报告的题目就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周恩来在这个报告中说:“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①1958 年 11 月 10 日和 12 日,毛泽东修改的《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稿中,有一段讲什么叫建成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00 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105 页。

社会主义的文字,现抄录如下:“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东西,我们叫作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内,全党全民的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表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我们有了一个不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这就是国营工业,大森林地,河道,领海,国营水库、水湖、水塘、国营农场、林场、牧场以及其他各项国营事业。这还只是一部分全民所有制,而非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这段经过毛泽东作了许多修改的文字,没有正式发表。但当时这个文件由各地负责同志带回去贯彻执行。这段文字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这是仅仅从生产关系界定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认为实现了社会主义。斯大林就是这样界定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在 1936 年 11 月 25 日作《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宣布:“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②他作出这个重大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我们苏联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③尽管当时苏联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斯大林作出苏联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的结论却主要是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状况。这样来界定社会主义,表面上看,完全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但是,却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社会化大生产力基础。社会主义是在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成的崭新社会形态,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形态。不可设想,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说,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以比较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才能最终巩固。前面已经讲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时,强调要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生产力(发达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了这种生产力)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孤立他讲生产关系的改变,观察社会主义如果不看生产力,而片面地只看生产关系,是不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

列宁在同孟什维克争论时,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俄国的孟什维克代表人物苏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因此,不应当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回答说,建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文明。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先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再来创造这种前提,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列宁同孟什维克的分岐不在社会主义要不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在这一点上,列宁也是这种观点。他们的分岐在于,遇到特殊的历史机遇,要不要实行革命。从这里反映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是把生产力同所有制相联系的。所以,列宁又说,只要实现了“文化革命”, 苏联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①列宁讲的“文化革命”包括“纯粹文化”和物质方面。所谓物质方面,是指“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

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399 页。

③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393 页。

① 参见《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774 页。

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②

邓小平曾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①这里说的“事实上不够格”, 主要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从这里反映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界定,是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的。他改变了仅仅从生产关系界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

讲了上面一大段以后,再来看 50 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的界定,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仅仅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社会主义的,没有把所有制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可说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最大缺陷。

看来,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思想和理论混乱,同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是直接有关的。

从一些文章、讲话、文件看,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表述,有好几种。现列举如下。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文字表述。

(二)“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 1953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一个文件加的一段话中的表述。

(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 1954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的文字表述。这部宪法是由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加的宪法起草小组起草,经多次讨论修改后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又是在毛泽东主持下通过的。

(四)“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第一篇序言中的文字表述,时间是 1955 年 9

月 25 日。在 1955 年 10 月 11 日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的讲话中,又重复了一次。

(五)“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这是毛泽东 1958 年 11 月在一个文件上加的一段文字。

(六)“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是经毛泽东反复修改并最后审定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的文字表述。时间是 1962 年 9 月。

以上对于过渡时期的六种文字表述(不一定全),时间从 1953 年到 1962

年,前后跨 10 年之久。这些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写出的文字,提法却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不是文字问题,而是关系到理论观点,关系到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是,过渡时期的起点是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这里讲历史标志,也是时间概念,但没有说明在什么基础上过渡。以后的几次文字表述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说法不同,有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说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反映了对

② 参见《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774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25 页。

我国社会现状,即基本国情的理解。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从 1955

年 9 月开始,那时,正是大讲农业合作化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时候。过渡时期的起点由新民主主义改为资本主义,与此不无关系。过渡时期的起点有时提“资本主义”,有时提“新民主主义”,但实际都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新民主主义”的提法更切合我国的国情。

第二个问题,也是这里要着重讲的问题,就是过渡时期的终点是什么? 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说,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过渡时期这个概念时的提法,明显不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这是当时搞超阶段空想的反映。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开始,将过渡时期的终点表述为“社会主义建成”。起初认为, 只要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就建成了。这同斯大林的说法是相同的。以后又认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表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说,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上升到全民所有制。这比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界定大进了一步。但不论哪一种界定,都是仅仅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观察社会主义,界定社会主义。这是搞“穷过渡”,不断搞所有制升格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论根源。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直接有关。

1957 年 7 月,毛泽东在山东青岛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写的一篇文章(即《1957 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提出,单有 1956 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他提出: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第一次提出“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看到了,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那么,应当怎样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呢? 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里,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包括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对敌对分子的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对制度本身进行调整和完善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发展生产力,是使人民从新制度中得到实惠,是为新制度奠定物质基础。但毛泽东却强调要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一个接着一个地搞政治运动,大抓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直到搞“文化大革命”,还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即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同他离开发展生产力谈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观点是直接有关的。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一环,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概念的主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