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推动农村出现社会主义高潮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以后,毛泽东倾注全部身心,以他革命家的伟大气概,贯彻这条路线,推动中国历史向着社会主义快步前进。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因势利导,使中国出现了两个高潮。一个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另一个是城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这两个高潮,也是两个战略决战的大战役,类似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战役。经过这两个高潮,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基本完成。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从理论上阐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他的革命生涯基本上在农村,他对中国农民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 他十分关注农村的互助合作,支持和推动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如何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要在没有小农、只有大土地所有者和大农的英国进行活动,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一年以后的 1884 年,写了《法德农民问题》,专门论述这个重要问题。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①恩格斯从原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他还强调不能用暴力剥夺农民。列宁 1923 年在病中依靠别人的帮助, 艰难地写了《论合作制》的论文。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用合作社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列宁说,在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全部生产资料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的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②列宁一再要求人们要充分认识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中国是一个小农如汪洋大海的国家。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就很重视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将这种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社的道路。在江西这样做了。到了陕西,又进一步这样做了。他说,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毛泽东明确地把“组织起来”作为一条方针。这是 1943 年在延安的一次讲话中说的。在 1945 年党的七大的报告中,在讲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498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773 页。
到我们党的纲领时,又把农民组织到合作社作为党的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土地制度获得改革,甚至仅获得初步的改革,例如减租减息之后, 农民的生产兴趣就增加了。然后帮助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渐地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生产力就会发展起来。”①毛泽东很早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明确了中国广大小农的出路。尽管在民主革命时期,还主要是从发展生产力,使广大农民摆脱穷苦这个角度提出问题,但最终的方向是明确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就比他人更明确更坚定地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作为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的路。
在毛泽东倡议下,1951 年 9 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后, 起草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毛泽东指导下,听取意见,进行修改。1951 年 12 月 15 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共中央通知,将这个决议草案发到全党,要求在党内外传达解释和贯彻。这个文件强调,在土地改革以后,除了要很好发挥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以外,还要充分重视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决议草案说:“这种互助合作在现在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这个文件提出,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当有领导地同时又是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文件和毛泽东采取的其他一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
到 1952 年底,全国组织起来的农户,老区占 65%以上,新区占 25%左右,全国各地成立了 4000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了十几个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①
这种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需要。这一点,外国的严肃学者也是承认的。英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作者就认为:“贫农缺少农具、牲畜,不能有效地耕种土地;他们也得不到别人的救济来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些问题“在农村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在土地改革的直接影响下变得更坏了。”“政府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互助组,这大概是最好地利用贫弱的生产资料的一仲构想, 也是在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下一种最适度的创新。”这部书的作者还认为: “合作社远比互助组先进。”②这种分析和评价是比较中肯的,符合实际的。
1952 年农村互助合作的较大发展,是毛泽东提出加快过渡的重要根据。他所说的“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恐怕主要就是指这种互助合作的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又使毛泽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村合作事业的加速发展。
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是,首先实现农业合作化,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使民族资产阶级陷于孤立,然后,因势利导,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曾说,农业合作化使我们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巩固了同农民的联盟。这就会使资产阶级最后地孤立起来,便于最后地消灭资本主义。这是中国社会主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1078 页。
① 见《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 194 页。
②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 年)第 658、659、664 页。
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超的政治战略。依据这样的战略,毛泽东首先以极大的热情和魄力,组织和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数字,说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进程。1951 年,300 多个;
1952 年,4000 多个;
1953 年,14000 多个;
1954 年,10 万个;
1955 年春,67 万个(后压缩整顿为 65 万个);
1956 年 4 月底,全国农村基本实现初级形式的合作化;1956 年 10 月底, 多数省市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合作化。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合作化的高潮是在 1955 年下半年以后到
1956 年这一年多时间出现的。
毛泽东以极大的决心和极高的热情,来组织和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
先讲极大的决心。毛泽东排除一切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推进农业合作化。毛泽东对 1955 年的形势发展是这佯描述的:“1955 年,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这一决战,是首先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召集的 3 月、7 月和 10 月三次会议表现出来的。1955 年上半年是那样的乌烟瘴气, 阴霾满无。1955 年下半年却完全变了样,成了另外一种气候,几千万农户农民群众行动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合作化。”①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毛泽东是把农业合作化的完成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决胜负的斗争。他认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与他的不同意见,都是反映和代表了资本主义,是重大原则问题,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态度问题。问题既然提到这样的高度,那就要毫不容情地排除一切不同意见,使农业合作化迅猛发展。(二)毛泽东认为,1955 年上半年的形势很严重,资本主义达到了“乌烟瘴气,阴霾满天”的地步,必须采取特别有力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 3 月到 10 月,中央开了三次重要的会议。1955 年 3 月, 是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中没有农业合作化问题,但毛泽东在开幕讲话中强调要贯彻好过渡时期总路线。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讨论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问题。是延安整风以来又一次整风会议,使全党的思想更加统一了。毛泽东认为,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奠定了我们党的统一思想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那么,这一次会议会使我们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从这个大背景看,毛泽东认为这次会议对 1955 年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1955 年 7 月,开了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严厉批评了主张放慢农业合作化速度的同志,指出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领导不应当落在群众运动的后头,领导赶不上运动的情况必须改变。1955 年 10 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本身就是“一次大辩论”(毛泽东语),实际是大批判。据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共有 248
人发言(有的是书面发言)。这 248 篇发言是一边倒,一致拥护毛泽东对农
① 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 22 页。
业合作化的主张,拥护他对不同意见的批评。
不管怎么说,经过这些会议,主要是 1955 年 7 月和 10 月的两次会议,
农业合作化的进度是大大加速了。毛泽东在 1955 年 12 月说:在 1955 年的下半年,中国的情况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中国的一亿一千万农户中,到现在
——1955 年 12 月下旬——已有 60%以上的农户,即七千多万户,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加入了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说:这件事告诉我们, 只需要 1956 年一个年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
化。再有三年到四年,即到 1959 年,或者 1960 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合作
社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转变。实际情况是:到 1956 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了 96.3%,其中参加高级社(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8%。这样,原来打算用 18 年时间完成(三年准备加三个五年计划)的合作化,只用了 7 年时间,即提前 11 年,就完成了。而且,主
要是在 1955 年下半年到 1956 年下半年一年多时间内完成的。
1955 年到 1956 年,中国农村确实出现了社会主义高潮。这个高潮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也不能认为全是主观意志的结果。
首先,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一个小生产如汪洋大海的国家,农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改善了生活,但小生产仍然束缚了生产力,农民要进一步改善处境,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以后几年的互助合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觉悟到,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有光明前途。所以,农村合作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其次,是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早在革命根据地就对农民实行“组织起来”的方针。全国解放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以后,便把互助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51 年就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发到各地试行。1953 年 9 月正式作出决议。1953 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在 12 月就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这两个重要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正确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重大意义、采取的形式、实行的步骤,规定了有关的政策,提出了领导方法,对农业合作化的健康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毛泽东深入调查,掌握情况,精心而有力地指导, 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基层干部,根据中央的精神,辛勤地艰苦地工作,从而使运动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最后,也应当说,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迅猛出现,也是政治压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政治过多干预经济的结果。试想,纲上到那么高,在高饶反党联盟事件出现的背景下,又提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态度问题,将主张稳步发展的主张宣布为右倾机会主义,而且,大张挞伐,贯彻到基层,到广大群众中,其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使出现不顾条件,也不考虑农民真正自愿,便一再加速地办合作社,不顾条件地升格,将切级社升为高级社。当然,也不能排斥某些人表现积极,走在前面以邀功的思想。所以,农业合作化中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工作过粗,许多具体问题没有解决好。以后出现不少地方农民闹退社,同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关系的。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以邓子恢为代表的不少同志,是主张稳步发展, 反对盲目冒进的。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正确的意见非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被上纲为路线问题,是右倾机会主义,竟然会在党的高层会议
(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遭到猛烈抨击, 而且出现一边倒的形势。前面已经讲到,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发言有 248 篇之
多(参加会议的 300 多人),而其中没有一篇发言支持正确主张,这既反映了毛泽东的主观武断,也反映了我们党的高层领导干部素质上的缺陷。正因为这样,才有 1959 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才有 1966 年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错误地作出搞“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等等。所以,党的民主集中制所以被严重破坏,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一方面的原因。农业合作化高潮中,这种教训已经出现。
其次,要讲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的极高的热情。
毛泽东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就充分表现出他对农业合作化的热情(当然,他编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据他自己讲,用了 11 天工夫,看了 120 多篇报告,进行修改,写
按语。实际上,这本书编了两次。1955 年 9 月第一次编辑,共 120 篇,书名
叫做《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印出 400 本作为样本,发给参加扩大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的参加者。根据大家的建议,1955 年 12 月又重编,补充了不少材料,于 1955 年 1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为 9 月编的书和 12 月编的书分别写了序言。据协助毛泽东编辑这本书的同志说,毛泽东编这本书时,是那样认真地精选材料,认真地修改文字。有的材料文字太差,毛泽东改得密密麻麻,像老师改作文一样。毛泽东还对大部分材料重新拟定了题目, 把一些冗长、累赘,使人看了头痛的标题,改得鲜明、生动、有力,引人注目。这从编辑过程中毛泽东给他的秘书田家英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这封信中,有这样的话:“每省的题目和每篇的题目,均照我在目录上改的去改正。”①由此可见他修改的认真程度,他的秘书回忆说,“每天一清早,就退来一批修改好的稿子和写好的按语,再由我们进一步作文字加工。”②毛泽东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上。据他自己讲, 全书 176 篇,90 万字,他每篇都看,有些看过几遍。他共写了 104 条按语。有的按语实际上就是一篇精通的论文。毛泽东要管的重大事情是那么多,但他却用那么大精力来编辑这本书。这件事足以说明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的关注,对五亿农民的命运的关注,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倾心和热情。他自己后来说,解放后 11 年,做过两次调查,一次就是合作化过程中编这本书,看
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材料,另一次就是 1956 年初,听取了中央 34个部门的汇报,写出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文章。我们知道,《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大问题。毛泽东将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同这件事相提并论,也足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了。农业合作比的完成,五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
史意义的事情。尽管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发生我们在上面所说的那些不正常的情况,尽管农业合作化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总的说来,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一)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没有引起社会的动乱,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498 页。
②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第 23 页。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始终处在稳定状态。这是很了不起的。如果同当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相比,就更能说明这一点。(二)农村生产关系的这种深刻变化,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在 1953——1957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和农家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4.5%。粮食总产量 1957 年为 3700 亿斤,比 1952 年增长 20%,棉花总产量 1957 年达
到 3280 万担,比 1952 年增长 26%。这些数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具有多方面的伟大意义。
第一,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个体农民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农民,使工人阶级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形成了联盟,这是我国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极大地巩固和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第二,广大农村实现合作化,是我国社会制度的重大变化。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消灭了如汪洋大海般的小私有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占了绝大部分,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第三,五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占了绝对优势, 在政治上使民族资产阶级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得不加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势。
第四,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我们第一次在如此广大范围内解决了引导小农走上合作化道路。在合作化过程中,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使农民逐步联合起来的道路。这就是: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 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一条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较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在举办生产合作社同时,举办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这样的一条合作化道路,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