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的建筑师——螺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著名的政治家、自然科学家沈括(1031~1095),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兼判军器监。那年秋天,他奉王安石之命,到河北一带察访推行新法的情况,沿着太行山区向北的大道上前进,马队慢慢地走着,同行者都被一路上的秋山红叶、老圃黄花的美好景色吸引住了,纷纷赞叹不已。惟有沈括无意欣赏这派清华的秋色,却仔细地察看着路旁的悬崖峭壁。突然,他勒住了缰绳,指着崖壁对同伴们说:“你们看!这些石头里为什么衔着螺蚌壳呢?为什么岩层里有许多圆如鸟卵的石子?”

接着,沈括解释说:“这里过去是海滨,这些螺蚌壳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体变成了化石。这些圆如鸟卵的石子是过去海滨的沉积物。”

据研究,螺与蚌、乌贼等都是由一个祖先演化而成的,但从外表看,它们很少有共同的地方。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分布广泛,在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都能找到螺类动物的踪迹。

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它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纺锤,有的像陀螺,还有的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更有的像双锥,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3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上面布着美丽的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

螺的坚固、美丽、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青睐。螺死后,它的房产常常被不会造房屋的寄居蟹所占有。

现在地球上螺的一家有88000多种,仅次于昆虫(昆虫有100000多种)。螺的建筑才能是通过6亿多年的进化而来的。据研究,螺最早出现在寒武纪初(距今6亿年前)。那时所有的具有硬壳的无脊椎动物都长得很小,一般不超过2~5毫米,螺自然也不例外,很小而且壳不呈螺旋状,仅仅有些弯曲。后来,螺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进化,螺壳越长越复杂,越漂亮,个头也越来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现在正是螺类动物发展的全盛时期。

6亿年来,不知有多少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绝灭了,而螺能长期生存下来,除其它因素外,与它建筑的坚实的外壳有关。